杨凡
①石油不仅是重要的能源,而且也是工业中化工产品(
如塑料等)
的重要原料。但地球上石油的含量毕竟有限,科学家们预测,到
人造石油
②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要生产出石油代用品来,其中的成分就必须以碳和氢为主。大家知道,煤作为一种燃料,也是以碳为主要成分的物质,其中也含有氢,但氧的含量却远远低于石油。由于煤在地球上的储量比石油大得多,因此有些科学家设想,将煤加上氢,并使其中氢的含量增加,当煤中的碳氢比例接近石油时,煤炭也就被液化成为人造石油了。这一设想不仅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在实践中也已经完全能够做到。通常的办法是在煤中加氢之后再加上高压,这叫直接液化石油。还有一种办法是先将煤气化产生合成气体(
主要由一氧化碳和氢气组成)
,再进一步将合成气体液化成液体燃料或化工产品,这叫间接液化。
③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用间接液化技术生产出烃类燃料、有机合成原料(如乙烯、丁烯及蜡类等)和富氢化合物,实现了煤的综合利用。而德国、日本、美国和中国都采用直接液化技术。我国已建成有世界水平的液化实验室,并准备在山东衮州煤矿用煤进行液化生产人造石油的实际应用。
A
④我们知道,石油是深埋地下的古代动植物尸体,在地下的压力环境下,通过细菌转化产生的。于是,有些科学家便“异想天开”:能不能让细菌帮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出涓涓的石油呢?
⑤其实,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
是含油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它们很像一个个塑料口袋,里面装满了油。魏曼把这类微生物放在一起,用二氧化碳喂养,就组成一个“微生物产油刚”,结果在实验室里制造出
千克
⑥这类微生物体内的油是哪儿来的呢?原来不少微生物不仅会“吃”碳氢化合物,而且还有“积存”碳氢化合物的本领。比如,有一种叫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它能够产生类似于碳氢化合物的霉菌酸,像酿酒、制酱那样,经过酶的催化作用聚合到一起,就得到了一种真正的菌造石油。根据这个原理,建造一个人工湖,把微生物“放养”到水里,在水里溶解足够的二氧化碳,作为它们的“食物”。它们敝开肚皮,甩开腮帮,狼吞虎咽,大吃特吃,用不了多久,微生物便成千成万倍地繁殖,培养出来的微生物,可以用过滤器收集,然后送到专门的工厂里去“炼油”。
B
⑦众所周知,石油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可是现在却可以通过人工种植的方法生产石油。
⑧原来,在色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植物世界里,存在一种生物石油资源。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著名化学家卡尔
代首次在巴西的热带森林中发现一种香胶树,这种树每棵在半之内可分泌出20
—
公升
厘米
公升
公升
⑨与其他能源相比,生物石油资源除具有可再生的优点外,最大的优点就是几乎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如果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种植开发这种能源,那么对于缓解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将起到重要作用。
(选自《百科知识》
第19
期)
20
.作者在文中说明了三种“人造石油”的方案,请根据第一种方案小标题的示例,分别给第二、第三种方案拟一个恰当的四字小标题。(
4
分)
A: B:
21
.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到
21
世纪末,地球上的石油资源会被开采殆尽。
B.人造石油就是以煤为原料,加上氢直接或间接液化出石油。
C.利用细菌可以帮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大规模地制造出石油。
D.野生的“黄鼠草”比人工栽培的杂交黄鼠草能够多提炼出石油。
22
.下面一段文字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该放在哪一段和哪一段之间,说说你的理由。(
3
分)
石油不仅在陆地上能种植,而且在海洋中也同样能够“种植”。科学家发现海洋植物海藻中的脂类含量达67%
以上,因此科学家将海藻精炼成类似汽油、柴油等的液体燃料用于发电的开发研究。美国能源部和太阳能研究所利用生长在美国西海岸的巨型海藻,成功地提炼出优质“柴油”。
23
.在文章所介绍的几种人造石油中,哪一种是最好的,为什么?(
3
分)
参考答案:
20
.
(4
分)
细菌造油;种植石油。
21
.
(3
分)
B(A
“到
“很短的时间内大规模地制造出石油”说法错误;D
文中说“经科学家试验研究,每公顷野草可提炼1000
公升的石油,人工栽培的杂交黄鼠草,每公顷可出油3000
公升”,选项表达正好相反。
22
.
(3
分)
第⑧⑨段之间
(1
分)
,这一段主要是说明在海上也能够通过人工种植生产石油
(1
分)
。承接第⑦段“石油不仅在陆地上能种植”而来
(1
分)
。
23
.
(3
分)
种植石油
(1
分)
。一是能够缓解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
(1
分)
,二是减轻环境污染,因为这种石油最大的优点是几乎没有环境污染
(1
分)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92358.html
相关阅读:《关于梁祝文化的主题阅读》阅读答案
《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阅读答案
《"空中恶魔":酸雨》阅读答案
《简笔与繁笔》阅读练习3篇
湿地?失地! 阅读答案(温州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