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40
春天,一艘名叫
“
布吕歇尔
”
号的军舰在挪威海岸附近被击沉。就在军舰下沉前的最后一刻
——
一个名叫海因茨
·
劳本塔尔的前线记者这样写道
——“
突然,船尾翘了起来,翘出水面七到
……
我们站在小岛上,连骨髓都颤抖了,这是一位知道如何去死的士兵。
”
②
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那种
“
连骨髓都颤抖了
”
的感觉,似乎也伴随着大半个世纪以前挪威海面上嗖嗖的季候风迎面刮来,一阵痉挛下意识地漾过心田。一个人,一个灵长目中的有机体生命,就这样被一支朴素的笔雕镂成了辉煌。人们在一刹那间忘却了衬映这一缕辉煌的无边的黑暗,忘却了那场曾经湮没过整个欧亚大陆的
“
二战
”
祸水。历史似乎和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那些一向被命之为
“
背景
”
的玩意儿一下子变得畏葸而苍白,不得不遽然远遁。道义、激情、人格和尊严的恒久,远离一切箝制它的附加物,被孤立地夸张到了极致。
③
我不清楚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甚至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不得不很遗憾地告诉你,
“
布吕歇尔
”
号是一艘德国军舰,那个
“
知道如何去死的士兵
”
,是效忠于第三帝国的海军中的一员,而海因茨
·
劳本塔尔,则是戈培尔麾下庞大的舆论机器中的一只绝不蹩脚的传声筒。
我们可以怀疑他所渲染的价值的真实性,却没有理由怀疑他所描述的事实的真实性。
④
还在上世纪
70
代,当我们的民族尚匍匐在
“
文革
”
的历史隧洞中时,在中国大陆的某座半岛上,一群优秀的中国士兵正为开凿一个山洞、完成一项名为
“
龙山工程
”
的战备任务而泼命鏖战。频繁的塌方不断从他们的血肉之躯上碾过,任何卓绝的抗争都不足以均衡大自然肆虐般的倾轧,十九条轻的生命就此长眠于山中。当士兵们终于从血的浸泡中领悟出一点什么,开始对这项工程反科学的荒唐性提出质疑时,才发现,原来林彪曾来这座半岛视察,他用过的那张军用地图被铅笔戳了一个洞,这个洞正好是龙山。仅仅为了一个也许是由于不慎而随手戳下的洞,十九名轻士兵的血就这样极其坚韧而辉煌地流尽了,极权的荒诞也曾使他们煊赫一时。
⑤
《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是当代作家李存葆留给我们的又一种生命的悖论。你难道没有发现,遽然远遁的
“
背景
”
又悄悄地回来了,在它该回来的时候?也许它从来就没有走开,只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全方位地窥视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和利益空间,覆盖了整整一部人类史。
⑥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
“
知道如何去死的士兵
”
,我们更需要
“
知道为什么而死的士兵
”
。
21
、下列加点词语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A、痉挛(
jìng luán
)B、湮没(
yān mò
)C、倾轧(
qīng zhá
)D、悖论(
bèi lùn
)
22
、从第
②
段看,作者感到
“
一阵痉挛下意识地漾过心田
”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认识到:(
)(请选择一个序号填入括号内。)(
3
分)
A
、
一个人,一个灵长目中的有机体生命,就这样被一支朴素的笔雕镂成了辉煌。
B
、
人们在一刹那间忘却了衬映这一缕辉煌的无边的黑暗,忘却了那场曾经湮没过整个欧亚
大陆的
“
二战
”
祸水。
C
、历史似乎和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那些一向被命之为
“
背景
”
的玩意儿一下子变得
畏葸而苍白,不得不遽然远遁。
D
、道义、激情、人格和尊严的恒久,远离一切箝制它的附加物,被孤立地夸张到了极致。
23
、第
③
段画线句
“
海因茨
·
劳本塔尔,则是戈培尔麾下庞大的舆论机器中的一只绝不蹩脚的传声筒
”
一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
1
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分)
24
、第
③
段,
“
我们可以怀疑他所渲染的价值的真实性,却没有理由怀疑他所描述的事实的真实性
”
一句中劳本塔尔
“
渲染的价值
”
具体指
;
“
描述的事实
”
具体指
。(
6
分)
25
、根据上下文,第
④
段概述了小说《
》
(
2
分)的主要内容,作者将之与劳本塔尔的描述相联系,其目的是:(
6
分)
(
1
)
(
2
)
参考答案
:
21
、
C
(
3
分)
22
、
D
(
3
分)
23
、比喻(
1
分)
形象生动地体现劳本塔尔在纳粹阵营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3
分)
24
、宣扬效忠第三帝国,并且不惜为之奉献自己的生命。(
3
分)
在即将沉没的
“
布吕歇尔
”
号上,一位士兵坦然就死。(
3
分)
25
、《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2
分)
表明
“
背景
”
一直全方位地注视着我们,覆盖了整整一部人类史。(
3
分)
指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
“
知道如何去死的士兵
”
,更需要
“
知道为什么而死的士兵
”
。(
3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99792.html
相关阅读:冯骥才《歪儿》阅读答案
《关于申请添购一把铁壶的报告》阅读答案
《一盘牛肉》阅读答案
小说《精神》阅读答案
阅读秦文君的《一个走运的人》(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