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将成为一种必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教育界十分重视对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数学课题教学中适切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其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而数学开放题体现了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备课,还是实施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在实践中发展智力,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研究性学习为我们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我校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认真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我校实际,“365生态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365生态高效课堂”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本着以人为本,发展为先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从而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365生态高效课堂”课堂环节解读

  第一步:自主学习

  1、课前教师按照制作导学案的内容、格式、要求精心制作导学案。

  2、学生围绕导学案进行充分预习,自主解决50%以上的问题,并且标注疑难问题。

  3、上课前教师把导学案收上来批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及不足,以便于课堂上交流质疑。

  4、学生准备三样工具: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增加了课堂容量,延伸到了课前及课后。

  第二步:对学群学

  1、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重点讨论存在共性问题的题目。

  2、先一对一讨论,在组内组间讨论。

  3、错误的题目要改错,找出错因,明确每个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及背后承载的能力,总结题目的规律、方法和易错点,注重一题多解!

  兵教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学资源,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防止教师包办干涉!

  第三步:组内展示(小展示)

  展示即发表、展示即暴露、小展示是基础

  组员能教会的不让组长教,组长能教会的不让老师教,把问题尽量消灭在组内,彻底解放老师!

  第四步:班内展示(大展示)

  1、展示点评不讲答案,注重对题目思路方法的分析,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注重一题多解及拓展延伸。

  2、非点评同学认真倾听,辨析对错,做好思考,准备质疑交流。

  3、要求各层全部达标。1、2号点评展示,3、4号多拓展质疑,5、6号注重总结,重基础积累。

  教师适时点拨,把握时机,追问“三处”。乘胜追击→刨根要问底;

  搭桥引路→天堑变通途;迷途自返→悟错能长智。

  第五步:达标测评,学案整理

  1、当堂检测,回扣目标,争取人人达标。

  2、整理纠错本,或整理在导学案两侧的方框内。

  3、双色笔的使用。

  解题之后,写一写总结、反思、方法、规律、所用知识点及注意的问题,非常有必要。因为写一写比想一想更重要,体现了一种学习习惯,能力会进一步提升,效果会更好。回过头来再琢磨一下,可以说一辈子受益。

  总之,我们的宗旨是十六字真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因为学生最大的敌人在于依赖;老师最大的悲哀在于包办!通过我们的努力争取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

  论文中心,作者:樊士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513393.html

相关阅读:排列组合初三课程数学公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