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历史。从1840—1949的110年间,中华民族经受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中国社会各阶层、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也相应地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抵抗外辱的斗争。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义和团运动(1900—1911)

鸦片战后风云变,天灾人祸民倒悬。太平天国洪秀全,揭竿而起在金田。以洪秀全为首的中国农民阶级风云际会在金田村,进行北伐、西征,使农民战争的风暴席卷全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提出了一整套的改造中国的方案,掀起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但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被列宁称为“亚洲觉醒”。虽然由于“扶清灭洋”的旗帜违反当时的近代化潮流,并最终失败,但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可拿”的英雄气概似咚咚的战鼓声至今回荡在中国人民的耳边。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861—1895)、清末新政(20世纪初)

内忧外患国势颓,三羊开泰奋起追。军工民用筹海防,甲午战火终成灰。面临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外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内忧,掌握清政府实权的“属羊”人物:曾国藩、李鸿章、慈禧太后发起了被后人称为“同光中兴”的洋务运动。他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近代教育、筹划海防,大有“中兴”之势,但植根于封建社会的“土壤”呼吸着外国资本主义“空气”的“洋务之花”最终没能结出中国近代化“强盛之果”,只能伴随着甲午战争日本军舰的隆隆炮声惨烈的凋谢了;20世纪初,为了遏制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预备立宪”,得到康有为、张謇等人的响应。但清政府却组成“皇族内阁”,导致立宪派分化、汉族官僚离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丧失了最后一次革新图强的机会。但也表明,近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1898);革命派:辛亥革命(1911);激进派:新文化运动(1915)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也警醒了睡梦中的中国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肇始。”梁启超如是说。康、梁等维新党人著书、讲学、办报、上书、成立学会,并最终在社会上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由于触动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和急于求成等各方面原因,随着戊戌政变而草草收场,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却鼓舞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奋勇向前。“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20世纪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独裁、专制、破坏共和,是中华民国“徒有民国之名,却无民国之实”,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实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以陈独秀为首的一批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更哪番,几度恩仇?匆匆,廿八载春秋。兄弟携手,北伐炮火写风流;怎料到,骨肉阋墙?漫漫,烽火又十年;倭寇猖狂,再度携手泯恩仇,终克日,八载浴火筑长城;谁能想,同袍喋血?内战三年,台陆相隔离骨肉。日本,这个被我们称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近代却成为中华民族最凶恶的敌人。1931-1945年发动了历时14年的侵华战争,面临着外辱,国共双方“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携手走上抗日战场,并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并内化为我们民族热爱和平、宽容、博大的胸襟。正是凭借着这种智慧,中华民族成功的化解一次次危机、民族矛盾、和战争创伤。始终以一种健朗、豁达的态度正视过去的苦难教训,立足现在的实际需要,开创美好未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52234.html

相关阅读:美国历史中的妇女(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