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区概括-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青藏区概括-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以下就是全文阅读,欢迎大家跟小编一起学习。

一、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

青藏区的植物区系虽然统属泛北极区,但高原大部分与南部边缘山地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高原植被大部分以耐寒耐旱的、随着高原隆起而特化的种类占优势,其中不乏古地中海成分与亚洲中部成分。隆起每一阶段都不免有大量植物种灭绝、迁移、退出高原地区,残留者为适应寒旱趋势而特化。因此每一次强烈隆起之后,从植物种类到植被类型都发生显著变化。尤其当高原隆升到3000m以上高度,开始成为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北上的屏障时,高原内部气候急剧趋向寒冷和旱化。源自北方的亚洲中部成分因适应能力较强而得以较多保存,并成为现在的山地荒漠、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和高寒灌丛草甸的重要组成成分。东南部边缘山地以印度—马来成分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为主,是高原隆起的阶段性和冰期—间冰期相互交替造成多种植物区系相互渗透和交融的结果,由于南部边缘山地地势起伏大,地貌—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生境条件具有多样性,故而成为青藏高原植物种类最丰富、最年轻的地区。

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反复交替表明全球冷暖变化频繁。间冰期尤其是冰后期就成为边缘山地植物种向高原内部渗透的良机。因此从总体上说,青藏高原植物区系的形成过程,乃是不适应物种随着高原隆升而不断退向高原边缘,尤其是南部边缘,适应物种存留和特化的过程。一些种属向高原内部迁移主要是冰后期的局部现象。

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主要有山地荒漠、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和高寒灌丛草原几类。边缘山地则因各高度范围内水热组合特征不同而形成多姿多彩的垂直带。

山地荒漠: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但上界可达3600~3800m,以膜果麻黄、红砂、蒿叶猪毛菜、合头草、蒿属等旱生超旱生灌木、半灌木为主。另一分布区在阿里地区,海拔3800~4500m,以驼绒藜、灌木亚菊为主。但边缘有沙生针茅、短花针茅等禾草加入,从而显示出草原化荒漠特征。

高寒荒漠:分布于羌塘北部及可可西里一带,以垫状驼绒藜为主,一些地方几乎不生长植物。

高寒草原:分布于长江源、黄河源及羌塘高原,由耐寒耐旱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小半灌木组成,以紫花针茅、羽柱针茅、沙生针茅、羊茅、青藏苔草、西藏嵩草为主。但其西部和北部寒旱程度更甚,已成为高寒荒漠草原。

高寒灌丛草甸:分布于果洛、玉树、那曲一带,以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矮嵩草、小嵩草、线叶嵩草、短轴嵩草等多种嵩草为主,灌木则有变色锦鸡儿、藏北锦鸡儿、矮生金露梅、匍匐水柏枝等。

南部和东南部边缘山地以热带、亚热带森林为基带,形成完备的植被垂直带。据张新时(1978)划分,墨脱附近的喜马拉雅山垂直带为:

1.热带低山雨林与半常绿雨林带:海拔低于1100m,山麓河谷是由多种印度—马来成分的常绿乔木如龙脑香、橄榄、大叶木菠萝等组成的热带雨林,600~1100m间则是由旱生半落叶乔木构成的半常绿雨林。

2.山地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100~2200m,以栲、稠李、木果柯为主。

3.山地针阔叶混交林或针叶林带:海拔 2 200~2 800m,以滇铁杉为主。

4.亚高山暗针叶林带:海拔 2 800~3 600m,以墨脱冷杉为主。

5.高山灌丛草甸带:海拔高于 3 600m,下部以杜鹃灌丛为主,上部为高山杂类草草甸、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丰富。

藏东南亚热带山地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 2 000~2 500m,以栎类为主,东亚热带植物成分丰富。针阔叶混交林分布于 2 500~3 200m,主要植物有高山松、丽江云杉、巴郎栎等。山地暗针叶林带分布于海拔 3 200~4 300(4600)m,上部为冷杉林,下部为云杉林。图16.4.1给出了完整的垂直带分布状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529112.html

相关阅读: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卷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