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分,其中第
10~12
小题,每小题
2
分,第
13
小题
6
分)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
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
注释]
①廪(l
ǐn
)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
ì)
: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乏:贫苦,缺乏)
C.
孔子辞不受
(辞:推辞)
D.
入谓弟子曰
(谓:认为)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行道之人弗受
录毕,走送之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
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太医以王命聚之
D.
辞而行
思而不学则怠
12.
下列对
【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
【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
【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
【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13.
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0.D
(谓:告诉,对……说
) 11.B
(介词,对,对于)12.D
(却不了解知识分子的内心需求)
13.
(1
)原先为了义宁愿牺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乡”“受”翻译正确个1
分,大意1
分)
(2)
我听说君子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闻”“当”翻译正确个1
分,大意1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549490.html
相关阅读:《滥竿充数》阅读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比较阅读答案
《顾欢勤学》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 阅读答案(苏州)
《伤仲永》拓展阅读《神童》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