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类居住在地球上,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早,人们通过天文观测(日蚀、月蚀等),推测地球为球形,并通过天文大地测量等手段,得知地面沿经线变化1度的平均长度约为111.2km。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张遂(僧一行)独立得出该参量,其误差小于20%。
后来,人们发现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并且把重力测量引入地球形状的研究,才逐渐认识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赤道略凸、两极略扁的椭球体。人们曾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橘子。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人们不仅可以从几十万公里的高空给地球拍摄照片,直接领略地球的形状,也可以通过对卫星轨道摄动的测量了解地球形状的细微变化。进而在椭球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南北形状的不对称性,提出所谓梨形地球的正确认识其实,地球基本上为球形。所谓橘形地球,其扁率为〈地球长轴-地球短轴〉/(地球长轴),约为1/297。而认识所谓梨形地球,要付出多少智慧和代价!
人们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崎岖不平,大陆有高山,海底有深沟,其变化已逾几千米。所得地球形状的南北极高度差异,仅仅十几米,它远远小于地面的实际起伏。这有什么意义呢?在地球物理学中所讲地球形状绝非地球的自然表面形态,而是有着明确物理含义的重力等位面的形状。这个重力等位面在大洋里,与一个平静的海平面重合,而在大陆上,则是这个平静海平面的自然延伸。整个地球被这样一个大地水准面包围起来,在这个面上待命的轮船,将不因为重力作用而消耗能量。显然,这个大地水准面的形状是由地球整体的质量分布决定的,因而它的形状,就是地球的形状。
既然地球形状与地球整体质量分布有关,那么,如何由地球的形状研究其内部质量分布呢?让我们看一个例子:按照刚体转动理论,一个均匀球体的转动惯量c=0.4ma2(m为地球质量,a为地球半径)。但是,根据一个椭球体在日月引力作用下的进动速率计算,可以得到地球的实测转动惯量=0.3307ma2。为什么两者的转动惯量值不同、且实测值小于理论值?因为地球并不均匀,质量向中心集中。这个结论,进一步得到地震学、重力学和地球化学等多方面研究结果的支持。
实际上,地球形状的研究还应包括固体潮汐的研究、负荷潮汐研究以及某些构造带的局部变形研究(称为大地形变)。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有科学价值,而且在地震预报和太空飞船运行等方面有实际价值。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617166.html
相关阅读:中国城镇化痛与忧 10年90万自然村销声匿迹
閻楀牊娼堟竟鐗堟閿涙碍婀伴弬鍥у敶鐎瑰湱鏁辨禍鎺曚粓缂冩垹鏁ら幋鐤殰閸欐垼纭€閻氼噯绱濈拠銉︽瀮鐟欏倻鍋f禒鍛敩鐞涖劋缍旈懓鍛拱娴滄亽鈧倹婀扮粩娆庣矌閹绘劒绶垫穱鈩冧紖鐎涙ê鍋嶇粚娲?閺堝秴濮熼敍灞肩瑝閹枫儲婀侀幍鈧張澶嬫綀閿涘奔绗夐幍鎸庡閻╃ǹ鍙у▔鏇炵伐鐠愶絼鎹㈤妴鍌氼洤閸欐垹骞囬張顒傜彲閺堝绉圭€氬本濡辩悮顓濋暅閺夛拷/鏉╂繃纭舵潻婵婎潐閻ㄥ嫬鍞寸€圭櫢绱濈拠宄板絺闁線鍋栨禒鎯板殾 4509422@qq.com 娑撶偓濮ら敍灞肩缂佸繑鐓$€圭儑绱濋張顒傜彲鐏忓棛鐝涢崚璇插灩闂勩們鈧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