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1.本文共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011年第一次调考试题《走远了再关门》)
参考答案:①Q里网友不说再见就下了;②去拜访一位前辈,在告别老人等我走远了再关门;③我给儿子检查作业,不给任何解释的机会。
2.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感人的小故事。(荆州市2009年语文中考试题《最美丽的谎言》)
参考答案:让患脑瘤的妻子能安心治疗,丈夫编织了美丽的谎言——用手机模具和家里沟通,从而出质朴真切、入骨入髓的爱。
【设题举隅】
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2010年襄樊市中考试题《雪中小卓玛》)
例2.文章第二自然段表现了冰灯的哪三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
(2010年天津市中考试题《冬天的芭蕾》)
例3.依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填空。
(1)念孩子们个人的名字,是为了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 。
(2)念孩子们共同的名字,是为子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 。
(2010年武汉市中考试题《念你们的名字》
例4: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根据提示完成内容概括。
首先写:初见九匹马的印象。 接着写: 。
然后写:与中年人的对话。 最后写: 。 (2010年安徽中考试题《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的九匹马》)
参考答案:①一个藏族小姑娘,风雪中站在路边,捧着写有“谢谢”两个大字的纸板,表达心底的感激。或:在早晨的风雪中,一个藏族小姑娘,站在路边,捧着写有“谢谢”两个大字的纸板,表达心底的感激。(答案必须写出什么人干什么事)。②温暖心灵;姿态优美;光彩迷人。③父母的热望;世人对“医生”的期盼。④与白马对视 与白马作别
【知识整理】
1.设题角度:记叙的内容常见的设题角度:
①简要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如【精彩回放】试题
②一句话提炼关键句。如例1
③围绕中心多角度多层面概括相关内容。如例2.例3
2.设题典型:
①整体简括提炼型 ②分层依次概括型
【典例引路】
带着伤痕飞翔(朱毅帆 )
⑴它出壳了。一身灰色的毛,还带着水,它顶破了蛋壳,从里面钻了出来。它抖抖毛,似乎想站起来,但是没有成功。
⑵它的父亲忧心忡忡地望着它,因为它的翅膀和脚根本不能维持平衡,这个样子,它也许就不能飞翔,也许……是注定无法活下去的。
⑶因为它们是鹰,高飞于天空的鹰,没有飞翔的能力就意味着死亡的命运。
⑷它整天守在窝中,抬头望着天空。似乎有什么东西从天空中一掠而过。那是它的同类。是它的兄弟姐妹。但是它不能飞,也就没有了捕获猎物的能力,也就没有了生存的保障。就这样一直靠父母捕获来的食物为生?它不愿意,它努力地站起来。艰难地展开双翼,走到窝边。天是蓝色的。它一振翅,跳出了窝。
⑸没有用,它就如一块石头一样坠落下去,掉在下面十米外的树丛中,溅起了几片树叶和羽毛。
⑹父母把它带回了窝。它的身上有好几处都被树枝挂破,也许这些伤永远也好不了。它用喙梳理着羽毛,忍住了疼痛。它一遍又一遍地回忆自己在空中的那一瞬间,虽然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它感到自己有了一种强烈的飞上天空的渴望。它再次抬头望着天空。
⑺它向往飞翔,向往着靠自己的能力骄傲地活下去。它不断尝试着,一次次从窝边跳下去,体会着飞翔的感觉,一次次摔在树丛中被父母带回来。
⑻这是第几道伤痕了?它自己也不记得了。这天和以前一样,它又一次掉在了树丛中。但父亲对它说:你身上的每一道伤痕,都是一枚勋章,它见证了鹰的勇敢和坚强,见证了鹰的拼搏与努力。
⑼伤痕不仅留在它的肉体上,也留在它的精神上。除了身上的伤口,还有同伴的嘲笑声和蔑视的目光。它把伤口上的羽毛梳理好,不让树枝把它们弄乱。因为它要带着这些伤痕——这些勋章,学会在天空里飞翔。
⑽有一天,它发现自己能滑翔了。它顺着风,从高高的窝里跃下,在天空中扑打了几下翅膀,在天空中画出了一条弧线,然后缓缓地降落在了地面上,它第一次不是重重地摔在树丛间。它的泪水第一次流淌了下来。它又想起自己身上那些累累伤痕,那些见证了它所有梦想和一次次努力中失败的伤痕,此刻都化为了它飞翔的希望。它更理解了父亲所说的“勋章”的含义。它把这一天永远地珍藏在心里,连同那些肉体和精神上的伤痕。
⑾从此,它每天都要跃出窝去,逆风展开那双带着无数伤痕的翅膀。终于有一天,它发现自己能飞翔了。它能熟练地煽动翅膀,能控制自己飞行的姿势和速度,虽然它知道自己的飞翔还有一些缺陷,双翼和双脚还不能很好地配合,但是它的确开始用自己的方式飞起来。那一次一次的努力换来的伤痕,成了它振翅蓝天的动力,真正成了父亲所说的勋章。
⑿它把每一次练习当做自己飞翔的新开始,把每次成功的降落看成是自己飞翔的一次小结。它带着伤痕越飞越好,越飞越高。
⒀它成了一只虽不完美但却勇敢的真正的雄鹰……
(转摘《微型小说选刊》2010·8 )
1.本文记叙了小鹰学习飞翔的艰难历程。请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小鹰学习飞翔的其余两个阶 段(处用8个字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 → 扑打翅膀,画出弧线→ _____________
2.文本第⑷、⑹段中反复刻画小鹰“抬头望着天空”这一神情,请结合上下文细读,说说你能从中读出它怎样的心思?
3.本文描写细腻感人,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⑺段画线句中两个加点的“一次次”的表达效果。
4.第⑽段中写道:“它更理解了父亲所说的‘勋章’的含义”,你怎样理解这个“含义”?
5.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你从这只小鹰“带着伤痕飞翔”的历练中获得的感悟。
【答题指津】
应试锦囊:
记叙的内容概括提炼,要想精准的答中要害,务必把握:
1.熟练找出段中关键词句,概括出文段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字面表达的意思和命题者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意思。明确题型题意后,找出通过读文章感知到的知识和试题间的连接点。
3.规范答题模式
总结中心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的模式来回答
明确中心和所写事件的主题,通常用“记叙了……事,歌颂(批评)了……,表现了……”的模式来回答。
4. 积极巧妙寻找勾连。如理解托物言志的记叙文的主旨一定要找到“物”与“志”之间的共性和联系。
技法导航
1.品词语从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2.理解上下文前后呼应、紧密相关的内容。包括:词义照应,如就某个词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句子;结构照应,如对过渡句的理解,开头与结尾的呼应等;结构照应,如对过渡句的理解,开头与结尾的呼应等.
3.理解关键句子要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感情倾向。
4.规范步骤提高效率: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带着伤痕飞翔》参考答案:
1. 初振羽翼,坠落树丛 → (……) → 扇动翅膀,翱翔蓝天
2. 向往飞翔,向往着靠自己的能力骄傲地活下去。
3.连用两个“一次次”这个修饰语,可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这只小鹰无数次带着累累伤痕苦练飞翔的艰难的情景,表现了它屡挫屡战的坚强的意志力, 隐含着作者的赞美和感动之情。
4. 指小鹰身上的一道道伤痕,这些伤痕都是小鹰为实现飞翔梦想拼搏与努力的见证, 是它面对无数次失败决不气馁的勇敢与坚强的见证。
5.示例:文中的这只小鹰无数次带着累累伤痕苦苦练习飞翔,它身上这种屡挫屡战的坚毅深深地震撼了我,给我强大的精神力量,我相信,勇者是打不倒的。就如我,尽管在一次次的月考中受挫,现实与目标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每一次我都会重新站起来,我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打不倒的勇者。
【新题演练】
伤 口
周海亮
他坐在正午的阳光里,面前的细铁架上绑一只白晃晃的口琴。①他的额头和脸颊上挂着亮晶晶的汗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可是那曲子并不连贯,它断断续续,调子甚至跑出很远。他端坐着,脸上露出抱歉的表情,口琴声却并不停歇。他旁边放一个红色的小塑料桶,偶尔有行人走上前来,往塑料桶里扔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他并不看行人,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他只顾吹他的口琴。可是他的脸上分明写着感激,对好心人,对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
和着曲子,他的脸上表情丰富。人们注意到他肘部以下的袖筒空空荡荡,那袖筒随着他身体的微小动作而轻轻摆动。
男人带儿子横穿了马路。他们站在不远处听他吹琴,男孩说那里有个人在“演奏”。男人说他是乞丐,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男孩坚持说,不,不,他在认真地演奏。
然后,男孩跟父亲要十块钱。
什么?男人吃了一惊。
五块钱也行。男孩让了一步。
你要给那个乞丐五块钱?
是,我想给他五块钱。男孩认真地说,我们听了他的演奏,我们应该付钱……他那么认真,他没有胳膊……
男人想了想,掏出五块钱递给男孩。男人拉着男孩的手,径直走到他的面前。②恰逢一曲终了,他抬起头,舔一舔干燥的嘴唇,冲男人和男孩笑笑,然后将头深低下来,在肩膀上擦一擦汗水。男孩捏着五块钱,向前跨一步,试图将钱扔进他面前的红色塑料桶。
稍等,男人说。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
男孩不解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对他说。
他再一次抬头,再一次看面前的男人。他的脸呈现出紫黑的颜色,分不清是因了阳光的照晒还是因了男人的话。他的嘴微张,嘴唇轻轻抖动,然而,他没有说话。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重复说,你知道,现在骗子太多……我不想让我和儿子再一次受到欺骗。我绝对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想证明你是乞丐……请你原谅我……
可是我不是乞丐。他说。
你不是乞丐?
我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在大街上吹口琴的艺人。
男人不知是否应该把手里的五块钱扔进塑料桶。他迟疑着,愣怔不动。我还是想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坚持说,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证明一下……
他低下头,久久不语,然后,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吹起另一首曲子。他似乎完全沉浸到自己的曲子里,对面前的父子二人视若不见。
男孩看着父亲。他感到不知所措。
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他拉起男孩,转身,往回走。他们需要重新横穿马路。
身后的口琴声戛然而止。
稍等!他喊住父子二人。他努力低下头,用牙齿咬开胸前的两粒纽扣。一滴汗水恰在这时滑过额头,滴进他的眼睛。他用一种艰难并且笨拙的姿势脱下身上的T恤衫,男人和男孩同时看到他丑陋并且可怜的残肢———的确,他的两个肘部以下,空空如也。
男人和男孩,同时愣住。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男人说,对不起。
③他笑一笑,重新用笨拙并且艰难的姿势将T恤衫穿好。他再一次低下头,用牙齿仔细地系上胸前的两粒纽扣。他抬头看看男人,对男人说,请收回您的钱。
什么?男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请收回您的钱。他重复一遍,我想您还是把我当成了乞丐———只有把一个人当成乞丐,才会在意他是否伤残……但事实上,我并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我给您看我的胳膊,既非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
他用光秃秃的肘部指指面前的小男孩,说,我把伤口展示出来,只是想让您的儿子相信,这世上,并非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这世上,至少还有诚实……
他埋下头,再也不肯说话。稍顷,又一支曲子在正午白晃晃的阳光里飘荡开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0年第9期)
1.联系全文说说文章以“伤口”为题,有哪几层含义。
2.吹口琴者为什么拒收男人的五块钱?
3.本文人物形象刻画细腻生动,其中吹口琴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请你简要概括一下他的形象。
4.文章画横线处都写到了吹口琴者的“笑”,请揣摩三处“笑”有何不同之处。
5.小说在表现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例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伤口》参考答案:1.一是指吹口琴者伤残的肘部;二是指男人的不信任给吹口琴者所带来的尊严与内心的伤害。 2.因为吹口琴者不是接受施舍的乞丐,而是靠自己的辛勤付出获得收入的艺人,男人的不信任和固执己见给吹口琴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伤害。3.诚实,有骨气,自强不息,乐观面对生活4.①体现了吹口琴者的真诚乐观;②对男人和男孩的好心的感激;③对男人道歉的宽容。5.示例1:男人的固执、疑虑与男孩的善良、纯真构成对比,这样能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好地衬托出男人行为的极端性,从而更有力地体现出男人对吹口琴者的伤害。示例2:男人的一意孤行与吹口琴者的忍让宽容构成对比,这样更好地突出了人应当真诚地对待别人,尊重别人的主题。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
记叙文阅读(二):记叙的过程
【精彩回放】
1.通读全文,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脉络,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 )、( )→自责、失败→真诚、成熟
(2010年荆州市中考试题《你的眼泪,我的成人礼》)
参考答案:自信、优越感(或骄傲)
2.请用小标的题的形式完成第②至⑩段所描述父亲的几幅画面。
快乐的滑滑梯→ → ——月下的钓鱼乐→ →千方百计买图书→ →教我唱京戏
(2011年“课易通”《父亲的画面》)
参考答案:温暖的游乐场、心疼的目光、枕边讲故事、教我写毛笔字
【设题举隅】
“记叙的过程”是记叙文阅读能力考查中常见的设题角度,它的设题方式举例如下:
例1.用四个短语概括桂花树的情感变化历程。
( )→( )→( )→( )→为守望而献身。
(2010年荆门市中考试题《两棵树的守望》)
例2.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
有些嫌恶→无可奈何→猛然打动→ → 。
(2010年长沙市中考试题《种春风》)
例3:本文行文思路清晰,请结合各段内容填空,理清本文的思路。(每空只填一字)
①开花→ ② 花→ ③赏花→ ④ 花→ ⑤议花
(2010年“课易通”《故烧高烛照红妆》)
例4.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回 忆
想象、印象
听《黄河大合唱》
①
读冼星海的自传
②
③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2010年北京市中考试题《忆冼星海》)
例4.文中画波浪线的a、b、c三句写阳光变化,其实是在暗示少年心理变化,请你选用4个字的词语分别概述少年当时的心理状态。
A句: b句: c句:
(2009年江苏扬州卷《那一扇门》)
例5.从“不慎掉进陷阱” 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警觉地应对危险→_______________
(2009年湖北武汉卷《父爱陷阱》)
例6.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① →②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③ →站在老屋门口
(2009年浙江温州卷《老屋》)
参考答案:1.起因:一位贫穷的父亲为女儿送钱,却发现少了一张5元钱;经过:“我”搭上自己的5元钱,并将零钱换成整钞交给他女儿;结果:父亲从女儿那儿得知实情,执意归还5元钱。2.②盼④惜3.老头送水仙 老头救人牺牲4.孤独苦闷、萌生希望、重拾信心5.消极地等待救援(被动地等待救援)积极地设法自救(主动地设法自救)6.①默默走近老屋;②抬脚跨进门槛;③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知识整理】
1.设题角度:
“记叙文的过程”常见的设题角度:
◆着眼于“记叙要素”,要求理清文章叙事的线索,如上“例1”;
◆着眼于“文章思路”,要求梳理文章叙事的思路,如上“例2”;
◆着眼于“故事情节”,要求理清事件发展的过程,如上“例3”;
◆着眼于“思想感情”,要求把握感情变化的过程,如上“例4”;
◆着眼于“行为行踪”,要求切分人物行动的过程,如上“例5、例6”。
2.设题题型:
(1)概括型(以上各例均为概括性题型) (2)划分型(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3)标志型(寻找事情发展变化或者思想情感变化的语言标志)
【典例引路】
一起去看
刘心武
儿子九岁那年,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高兴得跳起来。
到了看台,儿子只顾吃冰棍,吃了冰棍又扭着身子要喝汽水,父亲生气:“你再磨人,下回不带你来了!”父亲教他如何看球,他知道了什么叫角球,什么叫点球。
儿子十六岁了。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不吱声。父亲提高嗓门:“带你看球你还哭丧着脸!谁该你二百块钱还是怎么的!”儿子晃晃肩膀出门去了。母亲跟父亲说:“还记咱们仇呢。那回不让他去电影院看《望乡》。”
父亲独自去了赛场,在门口把多余的票退了。球赛不怎么精彩,磨来磨去不进球。中场休息,父亲去洗手间,半道忽然发现了儿子,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喝可口可乐,嘻哈议论倒也罢了,肢体没有一刻是正型,手舞足蹈,实在扎眼,本想过去吆喝几声,但强忍住了。父亲没等散场就回了家。母亲问他谁输了让他脸那么黑?他大嚷:“我输了!”儿子很晚才回家,只叫声妈,就回自己那间屋了,还把门关得紧紧的。
儿子上大学了。暑假在家,有天跟父亲说:“爸,我有两张票,咱们一起去看球?”父亲想了想,唔了一声。母亲布出一桌菜,爷俩喝啤酒。母亲听爷俩侃球,开头客客气气,后来抬起了杠,再后来语速加快,互相打岔。母亲心里有点儿紧张。但是最后爷俩一起去看球,一起回了家,回了家又坐在沙发上喝啤酒,把球场上的角色刻薄了一溜够。晚上儿子在弄电脑,母亲过去闲聊几句后,问:“你上中学时候,为什么不跟你爸去看球,还老跟他顶牛?”儿子笑了:“妈,我那是少年反叛期啊!尤其要反叛老爸!您记得他怎么造句的吗?——带你去看球!——我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他还把我当成个附属品,可以随随便便地把我带来带去——其实那时候您跟老爸也没多大区别,动不动就‘把手洗干净!’‘怎么把衬衫领子竖起来?’……”母亲也笑了,母子肢体没有拥抱,心是拥抱得紧紧的了。
儿子工作了。有天父亲打他手机:“咱俩一起看球去怎么样?”儿子问是哪场?父亲告诉了他,儿子直言不讳:“他们能赛出什么味道来?整个儿是鸡肋!”父亲就乐呵呵地回应:“弃之可惜不是?”爷俩约定赛场门外不见不散。
父亲年纪不算太老,却坐上了轮椅。那天儿子回来看望。吃罢饭,儿子说:“爸,我带你去看场球吧。”母亲好高兴:“是呀,让你爸再乐呵乐呵。看电视上的球赛,他总乐呵不起来。”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
那晚儿子开车来接父亲,母亲告诉他:“我拦不住,他自己去了。他说他不要人带去。他说他又不是件东西,凭什么让人带来带去的?我说你不是不方便吗?他说现在到处的设计都考虑到了坐轮椅的人士,他完全可以自己去看球赛。他揣着你留下的那张球票就自己驾着轮椅坐电梯下楼了,还死不让我把他送上出租车……”
儿子没听完就跑下楼,赶紧开车奔往比赛场地……
1.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是: ,文中体现这一线索的语言标志有: 。
2.仿照例句,按要求概括文章不同时期的叙事内容。
例如:儿子九岁那年,“父亲带儿子看球”;
儿子十六岁,
儿子上大学,
儿子工作了,
父亲坐上了轮椅,
3.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儿子的成长,文章中儿子与父亲相处时的感情或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在表中的横线上分别填写合适的词语进行概括评价。
时间的推移
儿子与父亲相处时的感情或态度
儿子九岁那年
儿子 父亲
儿子十六岁
儿子 父亲
儿子上大学
儿子 父亲
儿子工作了
儿子 父亲
父亲坐上了轮椅
儿子 父亲
【答题指津】
记叙文阅读能力考查中,考查 “记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完成如下阅读任务:(1)理清文章思路;(2)把握故事情节;(3)体会思想感情;(4)探析行为行踪。
为此,考生先要能够理清:思路是怎样一步一步推进的,情节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的,感情是怎样一步一步变化的,行为是怎样一步一步展开的。这就要求学会“梳理”。
然后,考生还要能够表述:“文思之路”上一个个的“站点”分别是什么,“情节之树”上一个个的“节点”分别是什么,“感情之线”上一个个的“结头”分别是什么,“行为之画”上一个个的“画面”分别是什么。这就要求学会“概括”。
中考试卷选用的记叙文,其文思安排,并非无迹可求,实则有路可循;其情节设置,并非纷繁难分,实则枝干分明;其感情变化,并非一团乱麻,实则条分缕析;其行为描述,并非毫无章法,实则清晰明了。
只要认真梳理,善于概括,“记叙的过程”之类的题目均可迎刃而解。
◆ 怎样梳理
景区有道路,才能把各个景点连接起来;文章有线索,才能把各个内容连贯起来。遍览景区景点,首先要了解景区道路;梳理文章内容,首先要明确文章线索。“道路”,实际上既是规划景区又是游览景区的“依据”;“线索”,实际上既是布局谋篇又是梳理文章的“依据”。
叙事性的文章——
有的以时间为线索(依据),围绕时间推移展开叙事,如《最后一课》一文,先后写了上学路上、上课之前、最后一课、下课之时等内容。
有的以地点为线索(依据),围绕地点变化展开叙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先写发生在百草园里的诸多趣事,再写在三味书屋的有关生活片段。
有的以事物为线索(依据),围绕具体事物展开叙事,如《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先后写了父母追问木雕下落、“我”回忆赠送木雕给万芳、父母逼“我”索回木雕、“我”找万芳要回木雕等内容。
有的以事件为线索(依据),围绕中心事件展开叙事,如《斑羚飞渡》一文,围绕斑羚群“绝境求生”这一中心事件,先后写了斑羚群被困伤心崖、老斑羚试跳失败、头羊指挥斑羚群分列结对、老少斑羚试跳成功、斑羚群成功飞渡、头羊从容赴死等内容。
有的以感情为线索(依据),围绕感情变化展开叙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先后写了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等内容。
有的以性格为线索(依据),围绕性格侧面展开叙事,如《阿长与〈山海经〉》,先后围绕阿长性格中的不拘小节、多嘴饶舌、愚昧迷信、热情善良等特点展开叙事。
值得指出的是,很多文章并非只有一条叙事线索,而是两条或多条叙事线索并行展开叙事,如上文《一起去看》,既以时间(儿子成长成熟的各个阶段)为线索,又以感情(儿子与父亲相处时的感情或态度变化)为线索,还以事件(父子看球)为线索。
总起来说,文章叙事是根据或围绕“什么”在推进,这个“什么”就是叙事线索。拿着“线索”这把“梳子”,我们就能大致梳理清楚文章思路、情节的推进过程以及人物感情、行为的变化过程。
◆ 怎样概括
“记叙的过程”之类问题的答题语言,一般有两种形式:(1)用词语概括表述;(2)用短语或句子概括表述。如何表述准确呢?下面,结合《一起去看》两题的答案出炉过程加以讲解。
第1题答案:时间线索——儿子成长成熟的各个阶段;或者情感线索——儿子与父亲相处时的感情或态度变化;或者事件线索——父子看球 标志语言:儿子九岁那年,儿子十六岁,儿子上大学,儿子工作了,父亲坐上了轮椅,
第2题答案:儿子九岁那年,“父亲带儿子看球”;
儿子十六岁,父亲、儿子各自看球”
儿子上大学,儿子邀请父亲去看球”
儿子工作了,父亲邀请儿子看球”
父亲坐上了轮椅,儿子打算陪父亲去看球”
乍一看,叙事内容好像都是一样的: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球。但是,如果这样简单笼统地回答,就不存在“过程”了。“过程”,其中一定包含着某种“变化”。要把“过程”说准确,就先要把“变化”搞清楚。从“儿子九岁那年”到“父亲坐上了轮椅”,父子看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细读文章,不难明白,变化的不是看球的环境,也不是看球的条件,而是看球时父子的关系。上述答案把这种变化着的关系表述得非常清楚,因此,这个答案就非常准确。
切记:“过程”,其中一定包含着某种“变化”。表述“记叙的过程”,关键之一是要把其中的“变化”表述清楚。
第3题答案:
时间的推移
儿子与父亲相处时的感情或态度
儿子九岁那年
儿子依从父亲
儿子十六岁
儿子反叛父亲
儿子上大学
儿子平视父亲
儿子工作了
儿子亲近父亲
父亲坐上了轮椅
儿子关切父亲
文章中没有直接点明儿子与父亲相处时的感情或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虽然我们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儿子与父亲相处时感情或态度的变化,但如何将其表述准确呢?我们只能从事件、现象中去体会、去提炼其中的实质性内容。上述答案,是笔者从不同时间阶段“父子看球”事件中体会并提炼出来的儿子对父亲感情态度变化的实质。找准了实质,答案自然准确。
切记:“变化”的表象中一定蕴涵着某种“实质”。表述“过程是什么”,关键之二是要把其中的“实质”表述清楚。
【新题演练】
花
诚然谷
⑴他在为工作埋头忙碌过冬季之后,终于获得了两个礼拜的休假。他老早就计划好要利用这个机会到一个风景佳丽的观光胜地去,泡泡音乐厅,交些朋友,喝些好酒,随心所欲地休憩一番。
⑵临行前一天下班回家,他十分兴奋地整理行装,把大箱子放进轿车的车厢里。第二天早晨出发前,他打电话给他母亲,告诉她去度假的主意,她说:
⑶ “你会不会顺路经过我这里,我想看看你,和你聊聊天,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
⑷ “母亲,我也想去看你,可是我忙着赶路,因为同人家已约好了见面时间的。”他说。
⑸当他开车正要上高速公路时,忽然记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于是他绕回一段路,停在一个花店门口,打算买些鲜花,叫花店给母亲送去。他知道母亲喜欢鲜花。
⑹店里有个小男孩,正挑好一把玫瑰,在付钱。小男孩面有愁容,因为他发现所带的钱不够,少了10元钱。
⑺他问小男孩:“这些花是做什么用的?”
⑻小男孩说:“送给我妈妈,今天是她的生日。”
⑼他拿出钞票为小男孩凑足了花钱。小男孩很快乐地说:“谢谢你,先生。我妈妈会感激你的慷慨。”
⑽他说“没关系,今天也是我母亲的生日。”
⑾小男孩满脸微笑地抱着花转身走了。
⑿他选好一束玫瑰、一束康乃馨和一束黄菊花。付了钱,给花店老板写下他母亲的地址,然后发动车,继续上路。
⒀仅开出一小段,转过一个小山坡时,他看见刚才碰到的那个小男孩跪在一个小墓碑前,把玫瑰花摊放在碑上。小男孩也看见他,挥手说:
⒁“先生,我妈妈喜欢我给她的花。谢谢你,先生。”
⒂他将车开回花店,找到老板,问道:“那几束花是不是已经送走了?”
⒃“不必麻烦你了,”他说,“我自已去送。”
1.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
2. 请用“//”在下面将文章讲述的故事分为几个片段。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3. 请你用几个简短的句子概括每个片断的内容,要求每个句子中都有“母亲”“花”这两个词语。
《花》参考答案:1.本文以事件(买花)为线索。也可以是时间为线索或者是地点转换线索。
2.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3.(1)“他”在花店为母亲订花;(2)“他”助小男孩为母亲买花;(3)“他”看见小男孩在墓地为母亲献花;(4)“他”回花店决定亲自为母亲送花。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
记叙文阅读(三):记叙的方法
【精彩回放】
1.从第①到⑤段看,这篇叙文散文采用什么记叙顺序切入的?
(荆州市2010年初中升学考试《梦断雅典》)
参考答案:倒叙
2.第②段插入总理小时候的生活片段有何用意?
(2011年“课易通”《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
参考答案:插入部分写出总理小时候经历的战争苦难和生活的艰辛,交待他“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典例举偶】
记叙的方法“是记叙文阅读能力考查中常见的设题角度,它的设题方式举例如下:
例1.文章的第②段从记叙顺序来看是( )叙。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2010年湖北咸宁中考语文试题《喜欢废铁的沈老汉》)
例2.通读全文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脉络,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 )→自责、失败→真诚、成熟
(荆州市2010年初中升学考试试题《你的眼泪,我的成人礼》)
(黄石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珍珠项链》)
例4.小说中使用了两种插叙,请指出( )
(2011年“课易通”《蝈蝈为什么鸣叫》)
参考答案:1.插叙。这段话交待了沈老汉的家境和办废铁收购点的原因,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自信、骄傲(优越感) 3. ①插叙。②从“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到“就在这时我和姐姐找出来了。”③丰富文章的内涵,有利于突出主题或主人公的品质,并使文章结构曲折多姿。
【知识整理】
1.设题角度:
“记叙的方法”常见的设题角度。
◆着眼于“记叙的方法”,要求分清记叙的三种方法,如上“例1”;
◆着眼于“顺叙的层次性”,要求理清文章的思路,如上“例2”;
◆着眼于“叙事的衔接”,要求把握过渡句,如上“例3”;
◆着眼于“插叙的内容”,要求简要概括插叙的内容,如上“例4”;
◆着眼于“倒叙和插叙的艺术效果”,要求分析记叙方法的作用,如上“例5”。
2.设题题型
①归纳概括型(如简要概括插叙的内容)②标志性(寻找插叙的起止句) ③深入开掘型(分析挖掘倒叙和插叙的作用)
【典例引路】
梦痕
额上有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疤。这是我儿时游戏中在门槛上跌破了头颅而结成的。相面先生说这是破相,这是缺陷。但我自己美其名曰“梦痕”。因为这是我的梦一般的儿童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唯一的痕迹。由这痕迹可以探寻我的儿童时代的美丽的梦。
我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门来作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亲、姑母、婶母和诸姊们都在做米粉包子。厅屋的中间放一只大匾,匾的中央放一只大盘,盘内盛着一大堆粘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馅用的甜甜的豆沙。母亲们大家围坐在大匾的四周。各人卷起衣袖,向盘内摘取一块米粉来,捏做一只碗的形状;夹取一筷豆沙来藏在这碗内;然后把碗口收拢来,做成一个圆子。再用手法把圆子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条绞丝花纹的脊梁来;最后在脊梁凑合的中心点上打一个红色的“寿”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一圈一圈地陈列在大匾内,样子很是好看。大家一边做,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笑。有时说谁的做得太小,谁的做得太大;有时盛称姑母的做得太玲珑,有时笑指母亲的做得象个?饼。笑语之声,充满一堂。这是年中难得的全家欢笑的日子。而在我,做孩子们的,在这种日子更有无上的欢乐;在准备做包子时,我得先吃一碗甜甜的豆沙。做的时候,我只要噪闹一下子,母亲们会另做一只小包子来给我当场就吃。新鲜的米粉和新鲜的豆沙,热热地做出来就吃,味道是好不过的。我往往吃一只不够,再噪闹一下子就得吃第二只。倘然吃第二只还不够,我可嚷着要替她们打寿字印子。这印子是不容易打的:蘸的水太多了,打出来一塌糊涂,看不出寿字;蘸的水太少了,打出来又不清楚;况且位置要摆得正,歪了就难看;打坏了又不能揩抹涂改。所以我嚷着要打印子,是母亲们所最怕的事。她们便会和我商量,把做圆子收口时摘下来的一小粒米粉给我,叫我“自己做来自己吃。”这正是我所盼望的主目的!开了这个例之后,各人做圆子收口时摘下来的米粉,就都得照例归我所有。再不够时还得要求向大盘中扭一把米粉来,自由捏造各种粘土手工:捏一个人,团拢了,改捏一个狗;再团拢了,再改捏一只水烟管……捏到手上的龌龊都混入其中,而雪白的米粉变成了灰色的时候,我再向她们要一朵豆沙来,裹成各种三不象的东西,吃下肚子里去。这一天因为我噪得特别厉害些,姑母做了两只小巧玲珑的包子给我吃,母亲又外加摘一团米粉给我玩。为求自由,我不在那场上吃弄,拿了到店堂里,和五哥哥一同玩弄。五哥哥者,后来我知道是我们店里的学徒,但在当时我只知道他是我儿时的最亲爱的伴侣。他的年纪比我长,智力比我高,胆量比我大,他常做出种种我所意想不到的玩意儿来,使得我惊奇。这一天我把包子和米粉拿出去同他共玩,他就寻出几个印泥菩萨的小形的红泥印子来,教我印米粉菩萨。后来我们争执起来,他拿了他的米粉菩萨逃,我就拿了我的米粉菩萨追。追到排门旁边,我跌了一交,额骨磕在排门槛上,磕了眼睛大小的一个洞,便晕迷不醒,等到知觉的时候,我已被抱在母亲手里,外科郎中蔡德本先生,正在用布条向我头上重重叠叠地包裹。
自从我跌伤以后,五哥哥每天乘店里空闲的时候到楼上来省问我。来时必然
偷地从衣袖里摸出些我所爱玩的东西来——例如关在自来火匣子里的几只叩头虫,洋皮纸人头,老菱壳做成的小脚,顺治铜钿磨成的小刀等——送给我玩,直到我额上结成这个疤。 讲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我的回想中印象最清楚的人物,莫如五哥哥。而五哥哥的种种可惊可喜的行状,与我的儿童时代的欢乐,也便跟了这回想而历历地浮到眼前来。他的行为的顽皮,我现在想起了还觉吃惊。但这种行为对于当时的我,有的吸引力,使我时时刻刻追随他,自愿地做他的从者。他用手捉住一条大蜈蚣去了它的有毒的钩爪,而藏在衣袖里,走到各处,随时拿出来吓人。我跟了他走,欣赏他的把戏。他有时偷偷地把这条蜈蚣放在别人的瓜皮帽子上,让它沿着那人额骨爬下去,吓得那人直跳起来。有时怀着这条蜈蚣去登坑,等候邻席的登坑者在拉粪的时候,把蜈蚣丢在他的裤子上,使得那人扭着裤子乱跳,累了满身的粪。又有时当众人面前他偷把这条蜈蚣放在自己的额上,假装被咬的样子而号淘大哭来,使得满座的人惊惶失措,七手八脚地为他营救。正在危急存亡的时候,他伸手来收拾了这条蜈蚣,忽然破涕为笑,一缕烟逃走了。诸如此类的恶戏,不胜枚举。
现在我对这些儿时的乐事久已缘远了。但在说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时,还能热烈地回忆神情活跃的五哥哥和这种兴致蓬勃的玩意儿。谁言我左额上的疤痕是缺陷?这是我的儿时欢乐的佐证,我的黄金时代的遗迹。过去的事,一切都同梦幻一般地消灭,没有痕迹留存了。只有这个疤,好象是“脊杖二十,刺配军州”时打在脸上的金印,永久地明显地录着过去的事实,一说起就可使我历历地回忆前尘。仿佛我是在儿童世界的本贯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的“远恶军州”来的。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无还乡之望,但凭这脸上的金印,还可回溯往昔,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啊。
1.本文的叙事方法是( ),表示思维跳跃的句子分别是( )和( )
2.用一句话归纳插入的内容。
3.采用插叙的方法有什么用?
【答题指津】
记叙文阅读的能力考查中,考查“记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完成如下阅读任务。
1.把握记叙的方法。
2.把握思维的逻辑性。
3.体会技法运用的效果。
为此考生必须先分清顺叙、插叙和倒叙的区别,这是前提,只有先识别叙述的方法,才能深入分析其作用。
【怎样识别】
◆顺叙
1.按时间的推移为序进行叙述,写清楚叙述的时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如《最后一课》一文,先后写了上学路上、课前、课中及下课之时等内容。
2.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为序进行叙述,符合事件的发展规律——起因、经过、结果,体现其循序渐进性,如《斑羚飞渡》起因是猎人把一群斑羚羊逼到断崖上,经过是斑羚飞渡,结果是最后一只领头羊独自走向彩虹桥。
3.按空间的变换为序,将空间的变化交代清楚。如《藤野先生》从东京写起,然后写在仙台与先生相处,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插叙
4.交代人或事的原委。如《我的叔叔于勒》,插入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5.回忆与原文叙述有关的事情,来补充、烘托、呼应、解释、引起叙述中的一些事实。如《杨修之死》插入阔门事件,一盒酥事件等六件事,补充说明杨修的为人恃人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6.是对正常叙述中涉及的个别事物或事件进行简要的说明。如《孔乙己》插入孔乙己偷东西被打残,突出他好喝懒做的性格特征。
◆倒叙
7.先交代所叙述事件的结果,或先交代其中某个突出的部分或片段,如12课《猫》,作者一开始就说:“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答题方法】
分清叙事方法之后,答题就有章可循了。如果是考查叙事的衔接这类题,只须找出过渡句即可。略微难一点的是分析挖掘插叙和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通常按如下格式答题:
插叙的作用:插入内容+作用
倒叙的作用:文章开头交代的内容+作用
知识储备:
插叙的作用通常有以下作用,增强了文章情节的生动性、深刻性,补足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为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更多的支撑。
倒叙的作用:通常是造成悬念,从而激起阅读者强烈的探求兴趣;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突出中心,渲染气氛。下面,结合《梦痕》三题的答案出炉过程加以讲解:
第1题答案:插叙。其标志性的句子分别是“五哥哥的种种可惊可喜的行状,与我的儿童时代的欢乐,也便跟了这回想而历历地浮到眼前来。”和“现在我对这些儿时的乐事久已缘远了”.
第2题答案:回忆王哥哥的种种恶作剧。
第3题答案:插入王哥哥的种种顽皮行为,使五哥哥的人物形象更鲜明,进而突出他为我的童年带来欢乐这一主题。
分析:无论是倒叙还是插叙,其转接处都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整篇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倒叙是把所叙事件的结果或者其中某个最为突出的部分片段放到开头,然后依靠过渡句引导出整个事件的开始、发生、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而插叙是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与情节或人物有关的内容,然后仍回到原来叙述的事件,即使删除插叙的内容,上下文照样连贯、结构仍然紧凑。本文从行文来看,主要是写童年的美好生活,中间插入了五哥哥的种种顽劣行径。其中体现思维跳跃的句子就是过渡性的句子,因此,就不难找出其答案了.
另外,插入的内容也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主旨是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从插入的内容看,主要在写五哥哥的种种顽皮行为,而正是这些顽皮行为,为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许多欢乐,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所以,第三题的答案也就明了了.
总之,叙事技巧是写作者最见功底的基本素养。内容的准确表达有赖于叙事方法的选择。婉转见意挚,啼呖显情真。读懂了文章德叙事方法,就会触发“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的想象,也就真正的走进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核。
【新题演练】
不该发生的事
我骑车摔伤了腿,躺在病床上。班长拎着水果,笑嘻嘻地看我来了。看着她像大姐姐一样的那份热情劲儿,我心里好一阵难过。前天发生的事像放电影似地在我眼前浮现出来。
那是前天下午发生在教室里的事。
“嘿,好消息!下午包场看《明星大战》。”班上的“电台台长”未进教室门就开始广播了。
《明星大战》?是葛优、蔡明主演的,能不是喜剧?真棒!我心里好一阵高兴。
两节课后,班长发电影票。轮到我了,我口里念着“上帝保佑”,抽了张,一看,唉,后排边上的,真差劲。
我自恃一向与班长关系不错,凑到她耳边:“咱俩够不够朋友?”我轻声问,双眼盯着她。
“怎么啦?”
“这票不行,给我换张,行不?”我似乎在求她。
“啥?”她转过头来看着我,“不行,大伙会有意见的。待会我若抽到好的,便与你换,若不行,只能自认倒霉。”好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换票无望,我在心里发狠道:“咱们走着瞧,看我不整治你。”我重重地哼了一声。
看完电影,我抢先跑进了教室,班长走在最后。我的座位正好在她的前边,她上位必经我的身边。于是,一个整治班长的方案在我头脑里的迅速形成了。
我装着和同桌研究题目,一只脚却悄悄伸向过道。过道很窄,只容得一人通过。班长匆匆地走来了。“啪!”她被一绊,往前一跌,整个身子重重地跌在水泥地上,我想那一定很疼。她涨红了脸,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眼眶里满含着泪水,惊讶地望着我。我心里顿时不知所措,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沉浸在愧疚的回忆中,突然听到班长那甜甜的声音:“云,你的腿疼得厉害吗?”我神经质地坐了起来,一头扑进她的怀里,“哇”的一声哭了。
1.叙述方法是( )。
2.标志性的语言是( )。
3.请说说采用这种叙事方法有何作用?
( )。
参考答案:1.倒叙 2.前天发生的事像放电影似地在我眼前浮现出来 3.造成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
记叙文阅读(四):记叙的语言
【精彩回放】
1、认真阅读下列各句,体会作者在加点词语里所蕴含的情感。
(1)有很多小鹰在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被折断后,没有挣扎着飞翔起来,便坠落在山谷中摔成一朵朵血淋淋的骇人之花。
(2)眼看就要落地了,它突然在挣扎中展开了双翅,盘旋出一条漂亮的弧线,向上飞起。
——湖北黄冈2010年中考卷《鹰志》
2、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比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参考答案:
1、(1)震撼(2)赞叹 2、(1)“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隐藏着他的人生的秘密,让人不解而好奇。(2)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这本小册子是老人的至爱,在长久岁月的历程中,小册子被翻得“满目沧桑”。
【设题举隅】
“记叙的语言”是记叙文阅读能力考查中常见的设题角度,它的设题方式举例如下:
例1: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攀。
赏析:
(山东烟台2009年中考卷《绝唱》)
例2:品味、赏析下面的句子。
(1)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杨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堆成垛。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2)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山东烟台2010年中考卷《塞外的春天》)
例3: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广东省2010年中考卷《偷父》
参考答案:1、(1)云雀重获自由后显得兴奋,愉快(喜悦)。(2)弄不明白,弄不清楚。用在此处写出了“我”和妹妹对云雀的叫声充满了忧郁表示困惑。2、(1)“轻浮”写出了柳絮轻盈飘逸的情状;“滥造”突出了榆钱数量之多。(2)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动物的活动描写得丰富多彩而富有情趣。3、(1)此句生动地描写少年熟练、迅速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白自己没拿东西的情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变不惊的惯偷形象。(2)此句形象地出少年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情态,传神地表现出他要求主人送画又能难以启齿,渴望得到画像又担心主人不肯给的矛盾心理。
【知识整理】
1、设题角度:
“记叙文的语言”常见的设题角度
(1)考查从多方面品析语句的能力。
(2)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3)考查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的能力。
2、设题题型:
(1)品析型 (2)理解型 (3)体会型
【典例引路】
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
⑴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留下的影像,定格他们倒在废墟里的姿势。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
⑵21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
⑶孩子只受了轻伤,呼吸很平稳,而年轻的女老师,却因为头部和背部骨折,早已停止呼吸。
⑷这一幕,定格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人们扒开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废墟时的那一刻。
⑸在地震刹那间摧毁我们的家园后,从城市的碎片下,不止一处,人们看到这种凝固的姿势。
⑹5月13日22时12分,震后第二天,德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下,年近50岁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他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深凹下去,但4个学生都活了下来。
⑺5月14日7时,震后第三天,崇州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当一夜未眠的搜救人员从怀远镇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下找到吴忠洪的遗体时,这位45岁的英语老师背部向上弓曲着,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已经死去的学生。
⑻5月14日早上,震后第三天,什邡市看到了这种姿势。搜救人员在龙居中心小学的废墟里刨出一个死去的女子,她同样正努力护着3个孩子,而她的头已被砸下的重物削去一半。幸存师生仔细辨认,才认出那是学校最年轻的女老师向丽。
⑼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绵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平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48岁的代课女老师杜正香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住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孩子。
⑽汶川县也看到了这种姿势。当那里的幸存者们徒手搬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他们惊呆了:29岁的男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孩子都还活着,这位平时爱唱歌的老师却已经离我们而去。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
⑾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了他们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次努力,那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他人。
⑿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相信没有功利的考量,来不及是非的权衡,而只有人性深处的本真,以及人类心中永不泯灭的爱。再强大的自然伟力,也摧毁不了它。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
1、揣摩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老师们倒下的姿势,基本上都有“紧紧护住”、“死死护着”、“死死拉着”这样的动作,请你说说这些加点词的作用。
(2)第⑽段中“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这句话的加点词体现了救援人员怎样的心情?
2、请你说说第⑿段中“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1)可见老师们当时是竭尽全力地保护他们的学生,突出了老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2)体现了救援人员极度无奈和无比悲痛的心情。2、示例:在灾难来临的那一时刻,老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保护学生的壮举感天动地。这种无私的爱,让强大的自然力显得微乎其微。
【答题指津】
记叙文阅读能力考查中,考查“记叙的语言”,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品析重点词句的能力 (2)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不同内容的记叙文,其语言特色是截然不同的。苏东坡有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并深思,是品味语言的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但考试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答出规范的答案,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题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
①动词是文章活的灵魂。动词不仅能刻画人物,表现中心,还能使文章增加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生活的真实感、形象感,做到写人如见其人,写物如见其物,写景使人如临其境。
②叠音词的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使词语描述更加形象,表情更加细腻浓烈,增强语言的意境美。
③色彩词能增强语言的意境美,绘画美。
④成语及其他四字短语的运用,能形成一种整齐和谐美。成语的主要特点使形式简洁,意义丰蕴,可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成语的连用有时还可以有增强气势的效果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
题型2:品析画线句子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修辞之美——
①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③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⑤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⑦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⑨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⑩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句式之美——
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哲理之美——
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内容之美——
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的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
首先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赏析。然后从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解答对词句的赏析题,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语句所描绘的表象上,要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等多方面品味语句创设的美的意境,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新题演练】
冻顶百合
毕淑敏
那一年到台湾访问,台湾作家陪我们去岛内的第一高峰玉山游览。随着公路盘旋,山势渐渐增高。一位当地女作家不断向我介绍沿路风景,时不时插入“玉山可真美啊”的感叹。
山势越来越高,蜿蜒的公路旁突然出现了密集的房屋和人群。我好奇地问:“他们在干什么?”
女作家很淡然:“买茶。”我来了兴趣:“什么茶?”女作家更淡然了:“冻顶乌龙。”
我兴致勃勃地说:“冻顶乌龙可是台湾的名产啊,前些年,大陆很多人以能喝到正宗的冻顶乌龙为时髦呢!”说着,我便拿出手袋,准备下车去买茶。
女作家一把拉住我的手说:“拜托了,你不要去买冻顶乌龙。你喜欢台湾茶,下了山,我送你别的品种。”
冻顶乌龙为何这般神秘?我疑窦顿生。
女作家说,玉山峰顶海拔高,有时会落雪挂霜,台湾话就称其“冻顶”。玉山云雾缭绕,人迹罕至,泉水清冽,日照时短,茶品自然上乘,可卖高价,很多农民就毁了森林改种茶苗。天然的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茶苗需要灭虫和施肥,清清水源也受到了污染。可是在利益和金钱的驱动下,冻顶茶园的栽培面积越来越大。她没有别的法子爱护玉山,只有从此拒喝冻顶乌龙。
女作家忧心忡忡的一席话,不但让我当时没有买一两茶,时到今日,我再也没有喝过一口冻顶乌龙。在茶楼,如果哪位朋友要喝这茶,我就把台湾女作家的话学给他听,他也就改换门庭了。
又一年,我到西北出差,主人设宴招待。席间,侍者端上一道新菜,报出菜名“蜜盏金菊”。
那纷披的金黄色菊花瓣婀娜多姿,奶油、蜂糖和矢车菊的混合芬芳,撩动着我们的鼻翼。在主人的邀请下,大家纷纷举筷,赞不绝口。活灵活现的菊花,花瓣像千手观音,厨师好手艺啊!
我身边的植物学博士面色冷峻,一口未尝。多年当医生的我忍不住悄声问他:“你不能吃糖?”
没想到他大声回答:“我不吃这道菜,并不是有糖尿病,我很健康。”
我一时发窘,不知他为什么义愤填膺。植物学博士继续义正辞严地宣布道,菊花瓣纤弱易脆,根本经不起烈火滚油。这些酷似菊花的花瓣,是用百合的根茎雕刻而成的。这几年,由于百合的信用和药用价值,人们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种百合。百合是植物中的“山羊”。
大家实在没法把娇美的百合和攀爬的山羊统一起来,充满疑虑地看着博士。
博士说:“山羊在山上走过,会啃光植被,连苔藓都不放过。所以,很多国家严格限制山羊的数量,因此羊绒在世界上才那样昂贵。百合也需生长在山坡疏松干燥的土壤里,要将其他植物锄净,周围没有大树遮挡。这样,农民开辟新区种植百合,百合种好了,土地却飞沙走石……”
那一天那盘美妙的蜜盏金菊,只被人动了几筷子,那是在植物学博士还没有讲百合就是山羊之前,嘴馋的人先下的手。
从此,我家的花瓶里,再没有插过百合,在餐馆吃饭,我再也没有点过“西芹夏果百合”这道菜。在菜市场,我再也没有买过西北出的保鲜百合,那些洗得白白净净的百合头挤在真空袋子里,好像是婴儿高举的拳头,在抗争着什么。
一个人的力量何其微小啊。我相信,这几年中,尽管我不买不喝不吃,台湾玉山上也不会少种一棵茶苗,西北的坡地上也不会少开一朵百合、少沙化一寸土地。然而很多人的努力聚集起来,也许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出现。
“墙倒众人推”一直是个贬义词,但一堵很厚重的墙要轰然倒下,是一定要借众人之手的。
(选自2005年第23期《读者》,有删节)
1、请仔细阅读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任选一句按要求从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1)纷披的金黄色花瓣婀娜多姿,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奶油、蜂糖和矢车菊混合芬芳,撩动着我们的鼻翼。(用词角度)
(2)那些洗得白白净净的百合头挤在真空袋子里,好像是婴儿高举的拳头,在抗争着什么。(修辞角度)
2、请简要概括文中加点词语“一堵很厚重的墙”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1、(1)用“婀娜多姿”一词写出了“蜜饯金菊”形态的美丽,给人以视觉的享受;“撩动”则写出这道菜香味儿诱人,让人禁不住馋涎欲滴的效果,表现了厨师的高超手艺。(2)把百合头拟人化,生动地表现出百合头的弱小、无辜与无奈,给读者以丰富联想深思。2、一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或: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追赶时髦而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的行为)。
记叙文阅读(五)综合训练一
一片树叶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夏日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初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时去年初冬,就在这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在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这幼小的坚强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伴伙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到了仲夏,鸣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袭过,那啾啾蝉鸣变成了凄初的哀吟,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只看到你所在的那个枝丫上又冒出一个嫩芽。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在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的四季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生死轮回的要谛。
1.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片树叶”的生命历程吗?
2.你能说出本文记叙的顺序吗?你能找出其语言标志吗?
3.“一日清晨,微雨后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5.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得到了什么启示?
蛋糕盒里的春天(胥加山)
去年冬天出奇地冷,我的手没注意防护和保暖,不久就生起了冻疮。幸好儿子的脸和双手被我照顾周到,围巾、手套保暖齐全,免受了冻疮之苦。
每天儿子见我用长了冻疮的手洗衣服、做家务时,总是心疼地问:“爸爸,你手上的冻疮什么时候好?”面对乖儿子的问话,我摸摸他的头说:“春天来了,冻疮自然就会好了!”
“春天来了,冻疮自然就会好了!”儿子喃喃地重复着这句话,若有所思的样子。
儿子6岁生日那天,我特地为他准备了精美的生日蛋糕,引得前来参加儿子生日宴会的小朋友们接连发出惊叹声和欢呼声,纷纷簇拥着儿子,点燃蜡烛,闭眼许愿。
待小朋友们分享蛋糕时,儿子却小心翼翼地收拾起蛋糕盒来。有位小朋友不解地问:“蛋糕都吃了,蛋糕盒有什么用呢?”儿子冲他微笑说:“蛋糕盒和蛋糕一样珍贵,这是我爸爸送给我的礼物,不能扔,还有用呢!”见儿子如此重视这份礼物,我心里十分感动。
寒假里,儿子每天完成他的作业后,总是聚精会神地端坐在蛋糕盒旁,满怀期待地注视着。我心生疑惑,过去一看,发现蛋糕盒里竟然装的是一捧泥土!
我好奇地问儿子:“你把土装到蛋糕盒里干什么?”儿子神秘地朝我笑笑,说:“这是我的一个秘密,现在还不能说,到时候要给你一个惊喜!”到了今年春节,天气愈加寒冷,我手上的冻疮裂了,露出鲜红的血肉,看得儿子倍加心痛,这却加快了他察看蛋糕盒的频率。奇怪,莫非那盒泥土跟我手上的冻疮有关系?
年初三下午,我正忍着手痛,伏案赶写未完成的小说,突然,从庭院里传来了儿子欢快的叫声:“爸爸,快来看呀!”
我一惊,随即来到院中,只见儿子蹲在蛋糕盒旁,认真地数着几株细如针尖的绿色,他的双腮被冻得通红,身上的新衣服也沾满了泥土。原来,儿子不知从哪儿弄来了几粒花种,悄悄埋在泥土里,静待它们发芽。儿子激动地说:“爸爸,你看,我的种子发芽了,说明春天来了,你手上的冻疮快要好了!”
蓦然,我怔住了,定睛看着那几株针尖般的绿色,它们点缀在洁白的蛋糕盒和黑色的泥土间,彰显出一派春的勃勃生机……儿子守了整个冬天的秘密,原来是要为我播种一盒春天!此刻,我原本疼痛难忍的手也仿佛受到了蛋糕盒里的温暖和呵护,正在渐渐地结痂、痊愈起来。
我一把搂住儿子,狠狠地亲了一口,温情脉脉地说:“儿子,你的才思和爱心,才是爸爸心中永远的春天!”
1.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请加以说明。
2.请从文中找出儿子对爸爸生冻疮态度的词语。
3.“蓦然,我怔住了,定晴看着那几株针尖般的绿色,它们点缀在洁白的蛋糕和黑色的泥土间,彰显出一派春的勃勃生机。”此句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流露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4.“这是我的一个秘密,现在还不能说,到时候要给你一个惊喜!”在文中有何作用?
5.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6.哪一句话引出了本故事?
“偏心”的父亲
父亲很偏心!从小到大,我总是捡哥哥的旧衣服穿。哥哥是个瘸子,比我大五岁。我虽是个姑娘家,但学习很用功,每次考试都拿第一。按理说,父亲疼爱的应该是我。
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父亲又给哥哥添置了新衣,而我却一无所有。我终于忍无可忍,冲着父亲大喊:“你偏心!我真不明白,他一个瘸子,穿得再好又能怎么样!”父亲怒不可遏,扬手给了我一记耳光,我委屈至极……
从那天开始,我心里越来越憎恨这个家,我刻苦学习,想通过考上大学远离这个家。而哥哥只上了几年学,就辍学在家了,要知道他的学习成绩一向都是挺好的。可是我并没有替他感到惋惜,相反,我心里有一丝快意。
如我所愿,高中毕业我考取了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县城的一家医院。两年后,我谈了男朋友,我们商量着在城里买房结婚。当我向父亲提出经济上的要求时,他一口回绝了:“家里留的钱还要给你哥讨媳妇呢!你买房的事自个想办法吧!钱不够,房子就别买太大!”父亲彻底让我寒了心。更让我可恨的是,后来哥哥终于说妥了一门亲事,父亲拿出几万块钱,风风光光地为他们办了婚事。
结婚以后,我们很少回家。父亲60大寿时,老公极力劝说把我拉回了家。父亲似乎很高兴,哼着小曲忙里忙外。我掏出200元钱,父亲推辞着不要,说:“你们也不宽裕,还是留着自个用吧!”我不冷不热地说:“是啊!结婚时啥都没有,我们一点点置办,差不多跟我哥家一样全了。”父亲听出我话中有话,便不再言语了,一整天都没有听到他走调的小曲。
晚上,我跟母亲睡一床。母亲说:“丫头,以后别这么说你爸,你爸今天气得抹眼泪了!”我小声嘀咕:“谁叫他偏心!”母亲问我:“丫头,你知道你哥的腿是怎么瘸的吗?”我摇摇头。母亲说:“你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带着你和你哥哥坐着拖拉机去赶集,车到半路发生侧翻,就在拖拉机滚下沟的瞬间,你父亲抱起你跳出了车厢。等他回头再找你哥哥的时候,你哥哥的腿已经压在了车轮下。虽然你哥哥性命保住了,但还是落下了终生残疾。你爸一直很愧疚,他没能同时保护你们。他又不愿意让我告诉你真相,怕你背上太多的心理负担……”
我愣住了,泪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1.父亲“偏心”表现在哪里?
2.我对父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3.“父亲怒不可遏,扬手给了我一记耳光”,请你揣摩父亲当时的心理。
4.本文在构思上有何特点?
5.你是怎样看待父亲的“偏心”?
“伤果”里的秘密
①男人是三年前下岗的,左思右想之后决定开一家水果店。
②对于他的想法,女人向来支持。
③她身体弱,进医院是家常便饭,常常怪自己没用,拖了男人的后腿。男人抱着她的肩,说:别胡思乱想了,日子会好起来的。
④男人雄心壮志,可生意并没想象的那么好,并没有做到风生水起、一夜暴富。有些水果放到不新鲜了,果皮都开始皱巴巴时,男人只能忍痛贱价处理。
⑤生意不顺,男人的脸色就沉下来,女人每天中午来店里送饭,他有些不耐烦,对她大呼小叫的,他甚至挑剔她做的饭菜越来越难吃,只放一点点油连肉星儿都看不见。
⑥每次他骂她,她都缩着脖子站在角落,不辩解也不反驳,象旧时受气的小媳妇。
⑦有一天,女人给她送了饺子来,是她自己包的,馅里的肉不多,味道却不错。他也饿了,大口大口地吃个精光。等他吃完,才想起问女人:“你吃没?”“我吃过了。”女人淡淡地说,拿着空饭盒就离开了。她离去不久,男人发现自己早上忘了带进货款,今天要给人家送去的,于是急急地回家去取。
⑧推开家门,他看见女人正在厨房里端着碗喝饺子汤,汤里仅浮着几块面片。见他回来,女人脸色尴尬,不知说什么好。他却是像是没看见,直到出了门,才有愧疚从心里涌上来,扯得心痛。
⑨当天晚上回到家,男人拿了外皮碰伤的杨桃回来,不满地发着牢骚说:“顾客嫌这水果烂了,贱价都卖不掉。”负气一般,将杨桃塞给她,“你吃了吧,反正没人要。”
⑩杨桃看上去青翠欲滴,若不是外皮伤了两处,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她心疼地看着那个杨桃,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有点儿酸,有点儿甜,清新爽口,随即递给他:“你也吃一口。”他却一脸嫌恶似的表情:“我天天看这些水果就够了,哪里还爱吃,你自己吃吧。”听他这样说,她才一口一口地吃起来,吃得十分香甜。
11从那天起,他每天都从店里拿回一点儿水果,它们身上都有碰伤或压伤,有时是芒果,有时是木瓜,有时是青枣,那么硬实的外皮,竟然也在运输途中被挤伤了。女人常常心疼地清洗着伤痕累累的水果,叹着气说:“好可惜,本来可以卖个好价钱的。”男人却不以为意,粗声大气地说:“没办法,反正也卖不出去,你吃了总比扔掉强!” 也许是水果的滋润,女人的脸色渐渐的有了红润。
12转眼三年就过去了,男人因为经营得当,终于将水果店口碑树起来,很多人都慕名而来。他的水果门市部也比原来扩大了几倍,还在市区买了套两居室的新房,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每天晚上回家时,他都给女人带回一些有硬伤的水果。
13一天傍晚,天看起来阴沉沉的,像是将要大雨倾盆,女人怕男人回家时淋到雨,便拿了伞给他送去。
14女人来到店里,却没有见到男人。正诧异时,听到屋里传来“咚”的一声响,透过半掩的门,她看见男人正拿着一个完好的石榴使劲儿往地上摔,终于看见石榴身上有明显的伤疤了,他才小心地捡起水果,用棉布细心地擦干净上面的灰尘,然后放进一旁准备好的水果袋。
15女人楞楞地站在门口,眼里有雾弥漫上来,心情就像三年前他无意间发现自己的秘密那样——那么震惊、那么感动、那么甜蜜。
16女人明白,男人知道她节俭惯了,就算生活好了也舍不得乱花钱,那些完好的水果她从来舍不得自己吃掉。他给她的,只是每天卖不出去的“伤果”,却在这些费心制造的伤疤中,铭刻了他沉甸甸的无限爱意。
1.用简洁的短语梳理本文情节。
开店不顺,女人受气—— —— “伤果”秘密,让人感动
2.结合本文,说说“伤果”里的秘密指什么?
3.列举本文典型的写作手法。
4.文中(14)—(16)段揭示了“伤果”的秘密所在,在此之前有多处伏笔,试以文中列举两处。
5.文中第⑧段“直到出了门,才有愧疚浮上来,扯得心痛”。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说说“男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答案:
一片树叶
1.春天在树枝上吐翠→夏季织成浓密的青荫→秋天绿意黯然失色→冬天变黄、凋零、坠落
2.倒叙。语言标志:那是去年初冬(引出回忆)。
3.比喻,抒发了作者对新生幼芽的喜爱之情。
4.借景抒情,卒章显志。
5.人生虽然短暂,但绝不是毫无意义。人们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
蛋糕盒里的春天
1.顺叙:去年冬天→寒假里→年初三下午
2.心疼→倍加心痛→欢快、激动
3.神态描写,景物描写,表现了“我”对儿子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和感动。
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5.“蛋糕盒里的春天”是儿子在蛋糕盒里装上泥土,埋下种子,等待种子发芽,春天来临,那时爸爸的冻疮自然就好了。这是儿子对爸爸的爱心和关怀,这是父亲心中永恒的春天。
6.面对乖儿子的问话,我摸摸他的头说:“春天来了,冻疮自然就会好了!”
“偏心”的父亲
1.①我总是捡哥哥的旧衣服穿。②有一次过年,父亲又给哥哥添置了新衣,而我却一无所有。③当我向父亲提出经济上的要求时,他一口回绝,把家里的钱留给哥哥讨媳妇。
2.起初认为父亲很偏心,憎恨这个家,后来对父亲的偏心感到寒心,彻底失望了,最后理解了父亲的偏心,并有深深的愧疚与悔恨。
3.“孩子,你真不懂事儿,你怎么可以这么说你哥呢?你考虑过你哥的感受吗?他可是你亲哥哥啊!孩子,哪有父亲不爱女儿的呀?”
4.设置悬念,欲扬先抑,运用误解结构全篇。
5.父亲并不偏心,父亲把更多的爱倾注在瘸腿儿子身上,那是对自己当年不能保护好儿子的一种深深的自责、愧疚,想要通过这些方式去弥补。为此,他宁愿被误解,也不愿让女儿背上太多的心理负担,那是一种深沉的伟大的父爱。
开店不顺,女人受气
“伤果”秘密,让人感动
带回“伤果”,女人食用
女人喝“汤”,男人心痛
“伤果”里的秘密
1、
2、(1)“伤果”上的伤疤是男人故意制造的。
(2)因女人节俭,男人想制造些“伤果”,让女人享用。(或:男人沉甸甸的爱意)。
3、悬念、巧合
4、(1)⑩杨桃看上去青翠欲滴,若不是外皮伤了两处,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2)11有时是芒果,有时是木瓜,有时是青枣,那么硬实的外皮,竟然也在运输途中被挤伤了。
5、例:“她竟然在喝剩下的汤,而我呢,我以前心情不好,就把所撒在她头上,她也毫无怨言,我真的对不起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684584.html
相关阅读:《北京喜获2008奥运主办权》节选阅读及答案
中考记叙文练习阅读:《母亲桥》有答案
《祁茂顺》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汪曾祺)
《那件事不可饶恕》阅读答案
沉重的漂流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