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如何让初中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 要] 课改的特征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从启动思维、讨论互动,促动思维、学生自动。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让学生在数学课上真正动了起来。

[关键词] 初中生 数学课 动起来

“课改”代名词——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杜郎口的经验到底有多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根据一些课改名校的经验,结合自已的教学实际,就如何让初中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景,启动思维

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触动学生强烈的求知兴奋点。创设情景就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启动学生思维和创新动机,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创新教学铺设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结合并利用对知识点的学习,创设情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真正动起来。创设情景要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采用不同方法。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让学生到操场中用人和影子的比例关系,借助旗杆的影子,测量出旗杆的高度等。把数学知识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操作,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小组合作,讨论互动

采撷了学生兴趣的火种,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的思维便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继而转入讨论交流环节,就能形成互动关系,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教师课前可在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下,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分工,明确小组目标。学生讨论时指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生生间、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在交流中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讨论互动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指学生个体在积极的思维讨论中,动情畅想,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手操作,动心感受,形成身体上感觉器官的互动,使自我创新潜力得到展示和提高;另一方面,指生生间、小组间的互动。讨论交流中,任何一方发出的交流意愿和活动都能得到另一方的积极回答。各方面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互相倾听,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合作竞争。这样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就会在多维互动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使每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个人创新能力都得以深入挖掘,个性特长都得以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结构,教师就不在是一个,而是几十个。

三、教师点拨,促动思维

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了障碍物和矛盾时,老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括思路,突破难点,活越思维,并在高层次上继续创新发展学生的能力。实际上是对学习主体的引导,对学习内因的点化,对学习动力的加速。在点拨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点其要害,拨其迷障,画龙点睛,举一反三。语言要简明含蓄,有启发性,有回味价值,有利于学生再度创新。通过点拨,优秀学生求知欲望会再度被点燃向更高层次攀登,一般学生也会获得应有的知识,产生更进一步的勇气。学习气氛会再度高涨。

四、教师激励,学生自动

运用激励手段,发挥激励作用,激励学生由教师诱导发展上升为自主大胆实践,自主解决问题。如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学习时,将学生按不同层次分成6人一组,每组发一张课堂表现评分表,每组6人按成绩优中差编成1-6号,每回答一次问题都给予加别,等次是1号回答加1分,2号回答加2分,3号回答加3分,4号回答加4分,5号回答加5分,6号回答加6分,这样就激励了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就自动了。

从启动思维、讨论互动,促动思维、学生自动。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让学生在数学课上真正动了起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690171.html

相关阅读:初中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与10大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