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探究教学之我见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初中数学探究教学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我国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数学教师在不断积极思考,在理论和实践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浅谈一下自己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教学的认识。

一、教学中注重培养初中生的观察能力

数学中的观察是对数学问题或对象的属性特征通过视觉获取信息,运用思维辨认其形式、结构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规律或本质的方法。数学中的定理、命题几乎都是通过观察并早在严格论证之前就被发现了,甚至到现在还有许多熟悉而不能证明的命题,只有观察才知道这些性质。因此,创造性思维活动通常都是从观察开始。观察是通向创新的桥梁。从观察入手,从特征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平行线》这一节课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如教室、操场等)的平行线”;画平行线(有格子或用三角板);使用幻灯片让学生观察等;从而引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注重培养让学生做思维实验

初中数学不仅有理论上的一面,而且也有实验上的一面。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创造条件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实验,还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做思想实验,在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情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传统上,这些思考实验实在人的大脑里进行的,但是几十年来,电子计算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数学技能(一般指实现数学运算、推理、应用的信息技术)的“动感显示”、“绘图功能”,使“思维过程”视觉化,加强了数学“思维实验”的“可视强度”,强调了数学“实验”理念。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超越,使数学教学更明白。数学的抽象性使数学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使数学变得深奥“难学”,数学教学只能借助思维的外壳—语言,进行思维“翻译”和“交流”。数学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为数学实验提供了“直觉”的材料,为数学的理性升华、数学发现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

三、加强学生数学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借助联想培养起来的,联想是由某种概念引起其它相关概念的心理过程,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实质就是根据一定的意识导向对表象进行再现、加工、改造和组合。因此联想可以使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没有联想就无法进行思维,没有联想所学的知识是僵死的、孤立的、零乱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形不成能力,更无法创新。只有联想才‘能将知识“串”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及良好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能力,为创新做好“准备”。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学会联想,善于联想,如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公式、法则、定理联想到另一个公式、法则、定理;从形联想到数或者从数联想到形;从一种思想和方法联想到另一种思想和方法等等形式内容的联想或者思想方法的联想。特别要培养学生通过逻辑思维,从众多的联想信息中辨别、筛选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四、加强问题的变式、引申与推广,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能力

在问题的变式、引申和推广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由于被激发起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和创造欲望,所以他们就积极地去探索、去研究,并且将所获得的材料、信息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分析和综合、归纳和类比、实验和猜想、抽象和概括、一般化和特殊化等一系列新的、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养成一种爱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进而也会逐步培养和发展探索问题的能力。

当然,对问题进行变式、引申和推广,也有很多方式。不妨以变式为例,我们可以通过针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变式问题,弄清其内涵与外延的过程中,进行深刻的探索思维;针对一些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因内容或形式的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而在教学中设计辨析型变式问题,通过解法变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探索思维。此外,还可通过语言变式、一式变用、一题多解变式、一题多变变式等,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对问题设计、变式、引申和推广,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要求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对低年级和中差生多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直观性的问题,让学生去观察、实验、思考、探索、猜想、验证;对高年级和优等生则可设计一些难度教大、新颖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数学结论。而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通过分组教学,同学互相交流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过程中,不能把教学方法的作用绝对化、模式化、固定化。因此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发挥探究教学的作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695852.html

相关阅读:初中数学几何三视图的有关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