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史”把中国列在“边缘”地位地理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东西方文明,是模糊而不确切的。
“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有待拯救的愚昧群氓。
但是,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中国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解除“东西方”文明对峙心理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
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我们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一直延续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所谓“东方永远是东方、西方永远是西方”,欧洲殖民主义者和东土民粹主义者相互傲然对峙侧目而视、谁也瞧不起谁的架势,至今还是笼罩在双方头脑深处的阴云重雾。某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古”是无与伦比的传家宝、是傲视天下第一的遗产,而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古”却是木乃伊、是可猎奇而予以鄙视的腐土。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不实事求是,甚至容易引发冲突。
在某些带有西方殖民情结的“欧洲中心论者”心目中,所谓“四大”古国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东方已衰败的四大”,是游离在西方之外的“四大”,是湮灭的废墟、古墓、碑铭。
而辜鸿铭、梁启超等学者“尊古崇东”、欲以东方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拜物教、拜金主义、道德沦丧。所以,梁启超最早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说法,尊崇“东方”、排斥希腊罗马等“西方文明”,并不是偶然的。实践证明那是一厢情愿,行不通。但是,由于虚弱挨了痛打以后,又难免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西方,于是,所谓“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了。
改用“五大文明摇篮”
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化”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文明”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704411.html
相关阅读:广东遭遇新一轮冷空气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