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探究式学习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要:教师在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活动中,要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问题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情境,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链或作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创设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激起求知欲望。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合作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就此浅析,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探究 学习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走下讲坛,改变教师角色。“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对课堂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支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和争论,容许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新体会、新发现,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教学中的失误,虚心接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否则,师生之间将会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学生也就不可能进行主动思维。我在课堂中出现失误,不管是我自己发现还是由学生指出,总是会及时地向学生致谦,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这样会贬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地形象,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相反,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最后,要适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已成为当前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最大的优势是生生之间信息交流迅速快捷,实现优势互补,在课堂权益的保护下,学生可以自主地发表见解,可以跟老师和同学说“不”,也可以让瞬间萌发的智慧火花得以施展。由此产生,有赖于心理自由。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便是为学生营造探究式学习的快乐天地,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爱因斯坦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发初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用不着劝说一只鸟儿去飞,樊笼打开之后它立刻就会飞的。”我们的课堂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如我在上“生活中的轴对称”时,让学生展开小组比赛,看谁找的轴对称图形涉及种类多,看谁能提问题难倒其他小组;上“游戏公平吗”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摸球、掷硬币、掷骰子……,亲身体验游戏公不公平;我还时常将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设计成开放式,如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时,我先给出两三角形中的两组条件,然后添加一组条件使两三角形全等;遇到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我尝试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述或是将之放到生活中与之相关的问题中或一个故事背景中……进行理解或类比。

比如在上“生活中轴对称”时,我让学生用指定的“零件”拼图,他们的构思就异常丰富多彩。我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幅图片“— — —”,一开始看到它我想这大概是北京糖葫芦之类的东西吧,没想到有位学生对它的解释竟是:“这就象一条人生大道,有时候顺顺利利,有时候却很坎坷,要走一段弯路才能回到直道上。”在我的课堂上,经常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还有其他的方法。”“老师,我的方法比他的简单。”此时,我总是尽量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一起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人的个性、独立性、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对探究活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缺少独到的见解,依赖性很强,不去突破常规障碍,只知道做一个“跟随者”,就不可能成为创造力很强的人!我们倡导探究式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式学习必须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表明了亲身经历的重要性。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学会想象和创造,也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他们创造的灵性。教育要经历过程,要改变过去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方式,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将知识、技能、情感、内化为生命中的财富。

山西省襄垣县古韩中学

陈佳慧

来源: 发展导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706705.html

相关阅读:农村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