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医学教育:合格医生难培养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司海英绘(人民图片)

医学生培养与市场脱节

目前医生总体数量不足,并呈现结构性失衡。医学毕业生人数是多了,但质量高的还是太少。一些医学生不愿进入医生行业

在上海东方医院,记者近日见到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实习生郭鹏展。他正在进行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谈到就业意向时,他告诉记者,本科毕业生没人肯去乡村工作,去的都是专科毕业生。

在12月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制约因素,总量不足首当其冲。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执业(助理)医师为246.6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1.82人。然而,相对我国13亿人口的基数来说,该比例仍然显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还有较大差距,仅与中等收入国家接近。

1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医学专业不断扩招。1999年,普通高校医学专业招生数突破10万,2010年达到53万。10年来,医学专业毕业生数已达到300万以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阎作勤认为,医学生流失问题很复杂。由于农村和基层的待遇、发展前景不吸引人,导致医生下不去,或者下去了又留不住。

阎作勤认为,目前医生总体数量不足,并呈现结构性失衡。地区、城乡、专业差异明显,一些专业如全科、病理科等受冷落,而外科、内科、眼科等专业则因收入高吸引了大批学生。

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医学院院长、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黎孟枫认为,医学教育主要的问题可以归纳为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层面,但这三者又不能分割来看,而必须结合在一起分析。“就说数量,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现在多了还是少了,很多基层、农村地区缺医少药,每年广东都有市县请求推荐一些毕业生过去,但同时也有一些医学生不愿进入医生行业。近年来,医学毕业生数量上是多了,但质量高的还是太少了。”黎孟枫说。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哪里?黎孟枫认为,教育部门对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医疗人才市场的了解是不全面的。“医学教育不能局限在教育领域,而应纳入国家健康事业的大系统去考量。”他说。

黎孟枫分析,在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模式相对于市场化的人才需求来说,还处于计划到市场转型期。医学院校面临发展机遇,既希望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又受到计划因素的控制干扰,因而在培养学生的数量、结构上发生偏差。

实践教学资源过于稀缺

很多学校不具备条件,就临时拉来一家地方医院做自己的附属医院,看起来是达到标准了,但医学生临床训练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记者看到模拟产房、模拟手术室、模拟重症监护室等科室。随便走进其中的一间,呼吸机、心电图机、消毒机等等设备一应俱全,每张“病床”上还躺着一个塑胶模拟病人。

“学校除了强调‘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外,也要求我们要‘三早’,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一位姓张的同学告诉记者,临床技能训练在5年课程中占到一半以上,第五年是实习,大三、大四是见习,大三前还有预见习。“平时我们很多功课都是在这个临床技能中心完成的。毕业时要通过临床技能多站考试,像少林寺弟子要打过十八铜人一样,我们要闯过麻醉、急诊、护理等14道关。”

“在模拟手术室里,除了模拟人是假的,其他设备全是真的,抬一个患者进来就能马上做手术;模拟人可以模拟人的各种生命体征,还能对各种治疗措施呈现反应,造价高昂,要38万美元一台。”中山大学医学教务处处长、中山医学院副院长肖海鹏说。

巨额的教学投入,显然不是每所医学院都能做到的,特别是在扩招的大背景下。由于招生计划数由教育部制定,医院则由卫生部管理,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扩招太多,学生实习时却没有医院可去的现象时有发生。

黎孟枫说,临床医学专业的设置是有标准的,如要求需配备足够教学病床,很多医学院不具备条件,就临时拉来一家地方医院做自己的附属医院,看起来是达到标准了,但医学生临床训练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医学是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科学,既然没有那么多实践教学资源,为什么有些医学院校还热衷于扩招?原来,招生越多,生均经费就越多,中央财政拨付的生均经费已达到1.4万元,再加上地方拨款,学校可以利用这笔资金进行事业发展。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宁愿搞“拉郎配式”的教学医院,甚至采用观摩形式上解剖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难以保障。

“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认为,临床医师作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养成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印杰分析,当前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学校培养方式与医院使用要求不匹配、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缺乏有效衔接、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联动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临床专业素质教育相对薄弱,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临床岗位实际需求。

“从临床医学教育来看,其核心问题就是,临床医学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印杰说。

缺乏统一的学制和培养模式

很多医学生为追求高职称、晋升快,本科毕业后接着就读研、读博,学历是上去了,但临床技能荒废了

一般的大学专业学制是4年,然而医学专业有3年的、5年的,还有“5+3”(5年本科,3年临床)、“4+4”等等,没有统一的模式。

“上海的临床医学专业有5年和8年两种学制,3年学制是专科学校。”中国医学教育学制繁杂、长短不一问题,有历史原因。阎作勤介绍说:“要解决学制问题,必须要从国家层面来解决,要统一制度标准,不能只在区域内解决。”

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应该是整体有效衔接的。医学本科刚毕业后的3年,本应是实践巩固学校所学、强化临床技能的最佳时期,之后才去读研、读博。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学生为追求高职称、晋升快,本科毕业后接着就读研、读博,学历是上去了,但临床技能荒废了。

“根据我们的人事制度,学历越高,晋升越快。一名博士毕业生,没有多少临床经验,一毕业就是中级职称,可以当主治医师了;再过两年就可以升副高了。”黎孟枫说。

“就好比煮了锅夹生饭,已然错过最佳火候,之后再煮还会好吃吗?”黎孟枫笑言,经常很多熟人托关系找他,打听哪个医生“能看病”,因为熟人发现一些顶着教授头衔的未必真能看病。

“我们对医生、医学院教师的考核评价也是‘大一统’的,就是发表论文。连护士和基层医生晋升也要发论文,而对临床能力、教学却缺乏客观的评判。这种唯论文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及导向,会使医生的精力都放在写论文上,而没有把时间、精力放在病人或是人才培养上。”肖海鹏说。

此外,按照发达国家的培养模式,一般都会有淘汰制。而在中国,基本上是招多少进来就会有多少学生毕业,极少听说被淘汰的。

医学人文教育薄弱,也是医学教育的一大软肋。2010年6月,由46家高校参与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大部分院校并没有专门承担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机构,没有编著或者引进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关教材。长期以来,医学被认为是理科,而不是人文学科,因而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环节相当薄弱。(原标题:合格医生难培养(聚焦·医学教育怎么了(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712531.html

相关阅读:初一下册生物期末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