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与化学刊物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曾昭抡是中国化学会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办人之一。该刊从创刊到1952 年改为《化学学报》之前,一直由他担任总编辑①。曾昭抡还是《化学》杂志“中国化学撮要”栏的主编,每期皆有他亲自撰写的文章。曾昭抡对学会刊物不仅十分热心、认真,而且对办刊有精辟的见解。在他担任会长时撰写的“中国化学会前途的展望”一文指出:“刊物是学会的灵魂”。他说:“学会的任务当然有许多方面,最重要的要算发行刊物,联络会员间的感情,促进本门科学的发展和传播这门科学的知识。这几件事,彼此很有关系,他们表现的方法都是集中在刊物上面。所以我们确认,一个学会的好坏应该至少大部分从它的刊物上去判断。”当时学术界有些人轻视办刊,希望学会去搞别的活动,曾昭抡却认为:“办一种刊物固然很容易,也不是一种功绩。办得很坏,甚至是一种罪恶。可是把它办好了,确是不容易,是值得一个学会用全力去对付的。一个学会,没有其他活动只有一种好的刊物,还可以生存,若是刊物很坏,就是别的方面都很成功,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了。”在那时正值国难当头,为了办好刊物,他指出:“在我们的保守政策当中,我们一点都没有好大喜功的念头,只求在最低限度下,保住我们刊物原来的地位。在可能范围内,设法把刊物的质量慢慢提高一点。”在曾昭抡及刊物编委、广大会员努力下,《中国化学会会志》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了一定声誉。中国化学会老一辈化学家对办刊高度重视的态度和认真办刊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戴安邦,也是《化学》杂志的创办人之一。1933年召开的中国化学会首届年会上,为“求化学在国内之普及”,决定创办中文刊物《化学》,并一致公推年仅32 岁的戴安邦教授担任总编辑兼总经理。当时化学会既无经费,又无地方,更无专职人员。为了创办《化学》杂志,在编委会的支持下,戴安邦从组稿、定稿、改稿、抄稿、付印、校对、发行以至邮寄刊物,接洽经售,招登广告,筹集经费都亲自动手,终于在1934年1 月,使《化学》第1 卷第1 期问世,初为季刊,第3 卷起改为双月刊,发行1000 份,并在最初几期做到了自给自足。他为《化学》提出了三条办刊宗旨:(1)改进我国化学教学之方法;(2)辅导中国化学工业之发达;(3)鼓励国内化学研究之合作。在“编者言”中,他发出呼吁:“吾国之贫弱,已臻极点,富强之策,虽不只一端,要在开辟天然富源,促进生产建设,发达国防工业,而待举百端,皆须化学家之努力。” 1934?1946 年,戴安邦一直担任《化学》杂志总编辑,认真贯彻办刊宗旨。在12 年中,他除了讲课和搞研究之外,将业余时间全都投入杂志的编辑出版事务中。他干工作常常废寝忘食,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他担任总编辑期间,《化学》杂志共出了44 期,在普及化学知识、推广化学知识应用和促进化学之改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翰青教授1932 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就参加了中国化学会,并积极参加学会活动,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1933 年,中国化学会理事会为了及时报导会务活动,加强学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之间的联络和交流,决定由总干事吴承洛创办《化学通讯》。后因吴承洛工作较忙,1933 年理事会改推袁翰青任编辑与经理编辑。1941 年袁翰青离开重庆后,改由高济宇担任。在抗战的艰难时期,袁翰青等为《化学通讯》的出版发行,付出了相当努力。1937 年8 月,《化学通讯》第2 卷第16 期已编好,只因南京遭受日军空袭,无处接受印刷,而被搁置起来。这时,袁翰青随校西迁,中途于汉口逗留。于是,他便抓紧一切时机,找到汉口的印刷所代为印行,终于将第16期寄发出去,对各地会员起了联络和鼓舞作用。袁翰青在这期“编者赘言”中指出:“敌人的炮火只能使我们的工作困难而不能使我们的工作完全停顿。所以本会的主要工作,刊物的出版,暂时由定期改为不定期。随时随地,只要收足稿件,有印刷所承印,就设法出版。《会志》、《化学》、《通讯》都想用这个办法去维持。”在该卷第18 期“编者的几句话”中,他又写道:“为了抗战的演进,中国化学会的工作越来越困难。本来,在整个民族求生存、图复兴时期中,我们这个小小的学会实在太渺小了,而它的会务,也太是一个不急之务。⋯⋯不过就负责替会办事的人而言,是不能让会务长此停顿的。虽然它的作用渺小而迂远,但是能维持会中刊物之继续,总还有相当联络、鼓励、督促、慰藉之功。所以最近理事会⋯⋯希望本刊由半月刊改为月刊,《化学》与《会志》则由主编人斟酌情形续刊。编者既然负责编辑本刊,当然接受理事会的决议案,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本刊还是要继续的。但是因为稿件的来源缺乏,不一定能继续成月刊,还是采用最近三期的办法,用不定期的形式出版。”如今翻阅《化学通讯》第2 卷,就可以看出,前15 期是在南京出版,第16 期是在汉口印刷,而最后两期是在重庆印刷。以后各期也未中断。由此可见编者为刊物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786131.html

相关阅读:[最受媒体关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