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翰青教授1932 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就参加了中国化学会,并积极参加学会活动,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1933 年,中国化学会理事会为了及时报导会务活动,加强学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之间的联络和交流,决定由总干事吴承洛创办《化学通讯》。后因吴承洛工作较忙,1933 年理事会改推袁翰青任编辑与经理编辑。1941 年袁翰青离开重庆后,改由高济宇担任。在抗战的艰难时期,袁翰青等为《化学通讯》的出版发行,付出了相当努力。1937 年8 月,《化学通讯》第2 卷第16 期已编好,只因南京遭受日军空袭,无处接受印刷,而被搁置起来。这时,袁翰青随校西迁,中途于汉口逗留。于是,他便抓紧一切时机,找到汉口的印刷所代为印行,终于将第16期寄发出去,对各地会员起了联络和鼓舞作用。袁翰青在这期“编者赘言”中指出:“敌人的炮火只能使我们的工作困难而不能使我们的工作完全停顿。所以本会的主要工作,刊物的出版,暂时由定期改为不定期。随时随地,只要收足稿件,有印刷所承印,就设法出版。《会志》、《化学》、《通讯》都想用这个办法去维持。”在该卷第18 期“编者的几句话”中,他又写道:“为了抗战的演进,中国化学会的工作越来越困难。本来,在整个民族求生存、图复兴时期中,我们这个小小的学会实在太渺小了,而它的会务,也太是一个不急之务。⋯⋯不过就负责替会办事的人而言,是不能让会务长此停顿的。虽然它的作用渺小而迂远,但是能维持会中刊物之继续,总还有相当联络、鼓励、督促、慰藉之功。所以最近理事会⋯⋯希望本刊由半月刊改为月刊,《化学》与《会志》则由主编人斟酌情形续刊。编者既然负责编辑本刊,当然接受理事会的决议案,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本刊还是要继续的。但是因为稿件的来源缺乏,不一定能继续成月刊,还是采用最近三期的办法,用不定期的形式出版。”如今翻阅《化学通讯》第2 卷,就可以看出,前15 期是在南京出版,第16 期是在汉口印刷,而最后两期是在重庆印刷。以后各期也未中断。由此可见编者为刊物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786131.html
相关阅读:[最受媒体关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