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的
1.通过本活动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2. 通过本活动使学生了解光、土壤潮湿度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对问题进一步探究的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使学生明白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活环境,从而懂得环保的重要性,提示学生注意保护身边的生物,各生物应平等相处,共建温暖、和谐的生物大家庭。
活动准备
教师:提前调查清楚校园及社区内较为潮湿、阴暗、适于潮虫生活的环境。
学生:4人为一个小组,各小组准备一个容器(比如小盒子、去掉上口的矿泉水瓶子等)。
活动步骤
1.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捕捉潮虫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不践踏草坪、注意保护潮虫等。
2. 组织学生到校园及社区去捕捉潮虫。
3.学生回到教室,各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讲述在捕捉过程中碰到的有趣的事情。
4.对在捕捉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
活动过程
教师:今天,同学们要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潮虫。请问,你们打算到哪里去找?
学生(极度兴奋):潮湿的砖块下面,一翻开有许多;花盆底下;树下面潮湿松软的土壤里;公共厕所的砖下面;不经常用的湿墩布里……
教师:你们会不会去篮球场找?
学生:不可能!因为潮虫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教师:在今天的活动中,你们应该注意哪些 问题?
学生:不要伤害潮虫;在小盒底部放一些湿土,让它有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做完实验以后要把他们 再放回大自然中;不要践踏草坪;搬动花盆、砖头后 要放回原处……
(学生分组活动,约15分钟。)
(15分钟后,学生们回到教室,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师:同学们亲自到了大自然中,知道了在哪儿才能找到潮虫,真正明白了"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活环境"。现在,请同学们讲述并讨论在你们发现潮虫的过程中所看到的有趣现象及心中的疑问。
学生:我们掀开花盆时,潮虫都四处逃窜,主要是往湿土里和碎砖缝里钻。
学生;当我的手刚碰到潮虫时,它就卷成一团,我还以为是死了呢。我非常遗憾,刚要离开时,它又"活"过来,我就把它"收"到瓶里了。
学生:这是"假死",是生物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可以逃避敌害。
学生:当我们捉潮虫时,有的卷成一团,有的不但不卷成团反而跑得更快了,要抓住它还真不容易。
学生:我们掀开花盆时,发现有潮虫的地方经常有蚯蚓、蜈蚣,他们为什么喜欢呆在一起?
学生:我们发现潮虫还喜欢和蜗牛在一起,我们把蜗牛一齐捉来,许多潮虫都爬到了蜗牛的背上,最初只有一只,现在有六只。(向同学们展示潮虫在蜗牛背上的情境。)
教师:大家讨论"为什么有蚯蚓的地方经常有潮虫?""为什么在这个空瓶中,几只潮虫都爬到了蜗牛背上?"
(学生发表各种见解,最终基本统一在以下几个观点上。)
学生A:我觉得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没有人为干涉的因素,所以要解释的话应该从生物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这一方面来解释,比如说,潮虫与蚯蚓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学生B:对,蚯蚓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学生C:它们生活的环境里还应该有富足的食物,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学生D:这样也就能解释"潮虫为什么爬到蜗牛背上"了。
学生E:对,"潮湿"的环境,说不定蜗牛背上还有潮虫的食物呢。
学生F: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潮虫和西瓜虫不是一种动物。这两种动物,他们在形态特点、运动时的情况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都不同。
(其他学生瞪大了眼睛,静静地听着这个学生的讲述。)
学生:老师,我还有疑问:"如何分辨潮虫的雌雄?"
(没有一个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这两个问题(潮虫雌雄的分辨以及潮虫与西瓜虫是否为一种动物),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仔细观察并查阅资料,看是否能解决它们。
继续探究
1.学生眼中的潮虫与西瓜虫的区别(见表1)。
潮虫(鼠妇)
西瓜虫
相同点
生活环境相同:阴暗、潮湿的环境。不同点
形态
结构特点
体形
体形扁平、较长,前后两端尖。 体形扁,略向上凸,前后两端钝圆。触角
触角长。 触角短。 尾部
结构
运动形态
运动时,从外观能看到向两侧伸出的“足”。 运动时,只看到身体向前动,看不到伸出壳外的“足”。运动习性
经常处于“静止”状态,只有受到刺激时,才“加速跑”。 不停地动,但速度不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遇到刺激跑得更快。 遇到刺激出现“假死”现象。身体的灵活性
灵活,腹部向上后能很快翻过身来逃跑。 笨拙,翻身困难。2. 验证潮虫与西瓜虫的区别
经学生F的提醒,许多学生在课下纷纷做实验,验证他们眼中的潮虫和西瓜虫的区别。(请点击下列链接)
3.探究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还产生许多疑问,比如:"潮虫在土里、在花盆底下为什么不能被压死?"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认真地思考了这些问题,最后弄清楚了这应该与它们的身体结构有关。他们总结出潮虫的身体呈扁平形,而且背部向上凸起,呈"拱"状,分散了外界对它的压力,这应该与拱形桥能承受巨大的压力有相似的原理……
听着学生侃侃而谈,我感慨万千:他们只是初一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学,但却能通过潮虫的身体结构,分析出它们能够承受重力的原理。他们能够把日常生活的经验、各学科的知识很灵活地联系到一起,不但培养了自己学习的兴趣、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能够学会主动探究、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5.发现育幼的西瓜虫
上完实验课的第三天中午,有三个学生极为兴奋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其中一个学生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宝贝",喊着:"老师,快看,西瓜虫生宝宝了。"我一看,一个西瓜虫的腹部有许多幼虫,这是难得观察到的情景,难怪孩子们如此激动。
6. 探究西瓜虫是否为雌潮虫。
发现了带幼虫的"西瓜虫",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触动,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课上课下碰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和学生一起讨论"西瓜虫是潮虫吗""雌雄西瓜虫的区别在哪里",学生马上从"带幼虫的西瓜虫"想到了"雌虫"。他们开始分析西瓜虫与潮虫的生活环境是否相同、每一花盆底下或软土下面两者的数量是否较为均衡、形态结构特点、身体的灵活性、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又分析雌雄要是有区别,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从熟悉的动物着手,进而联想到潮虫,最后基本断定:西瓜虫就是雌潮虫。
学生的活动并没有就此而停止,他们提出许多"为什么"进行分析,比如潮虫尾部的两个"角"就是交配器;雌虫受到外界刺激后身体会向内卷成一个球,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是"母爱"的体现……
蜗牛背上的潮虫
学生眼中的西瓜虫
学生眼中的潮虫
对外界刺激反应实验
翻身实验
腹部有幼虫的西瓜虫
学生绘制的雌雄潮虫的区别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788363.html
相关阅读:2017八年级生物寒假作业下学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