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制成的饮料瓶在我们初中化学实验中常有“不俗”的表现,例如可作实验容器(能截开用),可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可用来制作简易净水器,可用于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的反应(碳酸饮料)及有机化合物(塑料)等,相信开动脑筋仔细想想,应该还能想出不少,完全可以形成一个饮料瓶教具系列。
以下就是我利用饮料瓶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三则化学实验加以改进的情况:
一、第六单元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课题中有“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使高低不同的蜡烛熄灭”这样一个实验,实际操作中用集满二氧化碳的大容量集气瓶向杯中倾倒时,常出现两支蜡烛都不熄灭或高的先灭等现象,标志着实验失败了,还要重来。对此我想可以用稍大一些的(如250mL以上的)饮料瓶来代替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碳并倾倒,效果一般很不错,原因有二:1、饮料瓶各种容量规格的都好找到,一般都较大,能收集足够多的二氧化碳;2、饮料瓶的瓶口比集气瓶的要小很多,便于集中倾倒,能有效防止二氧化碳四处扩散。当然影响该实验成败的因素还有很多,如两支蜡烛的火焰大小、烧杯的大小等,都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二、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需做多个探究实验,其中在“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开放体系(烧杯、试管等)中,反应后质量减少了,进而能引发学生对“定律”的质疑,对实验的深入分析。反过来,如果再进一步把此实验设计成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封闭体系中进行的过程,体现质量总和确实前后不变,形成对“定律”的有力支持,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采用锥形瓶绑气球的形式,往往因气球胀大,所受浮力增大,而使实验失败。若改用饮料瓶作为反应容器,先加碳酸钠粉末,再把盛盐酸的小试管放入瓶中(药品的量要少),拧紧瓶盖后,把瓶子稍稍捏瘪一点儿,然后再把瓶子放到天平上称量。反应后,瓶子虽然也会有所膨胀,但因瓶壁较硬,形状变化很小,对天平的平衡影响不大,可以作为一个比较理想的实验方案。
三、在第六单元的“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中,要做“活性炭(木炭)吸附红墨水的色素的实验”,教材中是直接在烧杯中进行吸附后再过滤除炭,操作麻烦,比较费事、费时。其实完全可以在两个饮料瓶中先分别垫好膨松棉,再分别加入木炭和活性炭,制成两个简易净水器,然后固定到一块白板上,操作时吸附加过滤一次完成,还能对比吸附效果,省时省力,效果很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790642.html
相关阅读:九种暗示证明身体在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