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瓦锡和氧气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拉瓦锡是一位著名的法国科学家,他的氧化学说的提出在化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人称“化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在拉瓦锡的氧化学说提出之前,普遍流行着一种物质燃烧的理论,这就是燃素学说,该学说认为:“燃素是构成火的元素,充塞于天地之间,大气中含有燃素就会引起闪电,生物因含燃素才有生命,物质含有燃素才能燃烧。”拉瓦锡对当时所流行的这种理论相当不满,立意要搞清这个问题。

在他之前已经有两位化学家发现了氧气,一位是英国的化学家普利斯特里。1774年8月1日,他把氧化汞放在玻璃中加热,忽然发现有一种气体放出,他把这种气体取名为“脱燃素的空气”,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氧气。

另一位是瑞典的药剂师卡尔.舍勒。他14岁跟一个药剂师当学徒,熟读各种化学名著,并且把书中所介绍的化学实验程序一一亲自试验。1773年,他用碳酸钠、碳酸汞、氧化汞、硝石和硝酸镁加热,都得到了一种气体,并把实验结果写入《水与空气》一书中,他比普利斯特里还早一年就发现了氧气,但他和普利斯特里同样都相信燃素说,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发现的伟大意义。法国科学家曾中肯地批评道:“普利斯特里是现代化学之父,但是,他绐终不承认自己的亲生女儿。”

拉瓦锡又是怎样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突破的呢?他不象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只注重物质高化现象的记录,而特别注重定量的研究,善于用天平作为研究的工具,他在一只瓶内放入锡,瓶子和瓶中的东西都在天平上称出其质量,作好记录,然后封闭瓶口进行加热,虽然锡已经变成灰,但是总质量并没有变化,打开瓶子后,发现锻烧后的锡质量却增加了。

这时,拉瓦锡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锡所增加的重量既非来自火中,亦非来自瓶外的任何物质,只可能是结合了瓶中空气的缘故;另一方面,当他打开瓶盖时,有一股空气冲进瓶中,这样瓶子和瓶中的锡重量就增加了,而且进入空气的重量正好和锡锻烧后增加的重量相等,从这一实验结果,他总结到:锡灰可以看作是锡与空气的化合物。

但是锡是与整个空气化合还是与部分空气化合呢?普利斯特里曾在1772年发现金属汞锻烧会吸收封闭空气体积的1/5。拉瓦锡经研究发现是金属被锻烧时只吸收部分空气,还有一部分空气不能与锡化合。他想,既然锡灰中含有这种气体,那就应该把这种气体取出来,但他把锡灰加热后并没有得到这种气体。

1774年10月普利斯特里访问巴黎,他应邀拜访了拉瓦锡。在吃饭时,普利斯特里谈起了他加热氧化汞的实验,引起了拉瓦锡的强烈火的兴趣,在拉瓦锡的盛情邀请下,他重做了一遍实验,拉瓦锡看后很受启发,回到实验室里,马上动手做关于氧化汞的实验,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和记录,最后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空气是由能助燃的“氧气”和不能助燃的“氮气”组成,燃烧是可燃物和氧气化合的过程,从而彻底揭开了物质燃烧之迷。

1783年,他出版了他的名著《关于燃素的回顾》,宣布了他的化学理论基础的革新,他的夫人当从烧毁了燃素说创始人斯塔尔的著作,宣布了一个新的化学时代已经来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809081.html

相关阅读:九年级化学寒假作业下册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