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家-张江树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张江树,又名雪帆。1898年6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1910年考入上海龙门师范(上海中学的前身)读书时,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不放过学问上的任何难点和疑点,成绩优秀,是一名出类拔萃的高材生。1914年他以优异的成镶考入南京高等师范(中央大学的前身),1918年毕业后留校任化学助教。
1920年他利用受聘到厦门集美师范、松江第三中学等担任化学教员的机会,考察我国化学技术发展状况。当时我国目的化学工业多限于制造漆、碱和一些无机盐产品,不仅未能和我国历史悠久的造纸术、制造火药、发酵术等化学工艺技术相称.和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则差距更大。他深感我国化学技术太落后,化学技术人才太缺乏,逐步萌发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1923年,他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先在美国加州大学(插班四年级)读化学;1924年又成为美国哈佛的研究生,两年后获得了哈佛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26年他回国后任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教授,1927年后任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张江树是中国化学会的创办人之一,1932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1941?-1943年当选为第8至10届理事,并曾任1?3届《化学》编委。1986年,中国化学会在祝贺他从事化学工作50年时赠于的荣誉证书上写道:“建会元勋一代师表”,正是张江树一生业绩的写照。
1949年,他担任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当时国民党政府砍把学校迁往台湾,遭到张江构拒绝。为了护校,他参加了由进步教师组织的“校务维持委员会”,积极支持进步的学生运动。置国民党反迫害和要抉于不顾,表现了一名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1950至1951年,张江树先后担任了南京大学教务长、理学院院长,南京工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等职。当时他曾收到过国民党特务寄来的的恐吓匿名信,但他对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定信念却从未动摇过。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委任张江树为华东化工学院院长,并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从此,他又为创一所高等化工院校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心血。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他带领华东化工学院的全体师斗,勤俭办学。从简陋的教室、宿舍和实验室开始,边教学、边建设,这一传统使华东化工学院在上海高等视为勤俭办学的标兵。他从学科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工作、学生教育直到行政管理、事无巨细都一一他的辛勤努力下,使华东化工学院在较短的时间内已初具规模,并于1960年10月被列为全国重点院校。
1949年,张江树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中央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10月8日逝世于上海,享年91岁。
20世纪初叶,我国的化学工业犹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开始走上了艰难的发展道路,在此期间,虽然一些民族资本家在沿海大城市建起几个化工厂,主要生产轻化工产品。但是基础十分薄弱,品种少,产量低,技术水平差。至于化学研究,当时在我国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张江树从小就立下报国志,他在从事化学教学同时,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化学科学研究。1928年,他合作的第一篇论文“氯化亚铊25℃时在水、硫酸镁水?液和硝酸镧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在《美国化学会会志》上发表,嗣后,又发表了“铜与盐酸之化学作用"、“用电共振法测定电解常数及电矩、氯化亚铜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阳起石的分析”、“中国之电化学研究”等10余篇论文。
在化学教学中,张江树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耀曾在回忆张江树老师的文章中写道:“1930年我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刚进学校,一些高年级的同学告诉我,化学系最难通过的课程是物理化学,而教物理化学的老师便是张江树先生。我进入三年级攻读物理化学,并不觉得十分困难。因为张老师教书.概念清晰,条理分清,但他高亢的喉音,声震屋宇,使同学有些望而生畏。特别是“吊黑板”,当他点名叫某某同学上来做示范演算时短短的4分钟时间内,如果同学做不出,他会一再提示,但学生不无有点胆怯心惊。然而张老师实在是和蔼可亲的。特别是他从研究室走向科学馆时,往往穿的是长衫布履,毫无大教授的架子。张老师非常重视实验,当我们做物化实验,虽有助教辅导,但每次他必亲临现场,使我们非常感动。”
三四十年代,中国高等化工教育受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影响,大学教学中几乎全部采用外国教材。针对这一情况,张江树在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始致力于编写中文教材。1945年,他编写的《理论化学实验》一书问世了,这是我国化学家编写的第一本物理化学教材。期间,他还编写了《电池》和《化学教学法》等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江树先后担任许多行政职务,占去了他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仍然关心着教材建设。他综合分析了国家建设和各部门的科学发展中带关键性和普遍性的问题,认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些重点研究项目,如原子能和平利用、抗生素、高聚物、石油等都和物理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物理化学对于充分运用自然财富、选择最佳工艺过程及最有效地控制工艺过程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编写一本能结合中国国情的物理化学教材。于是,他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组织并领导了物理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以“简洁、精炼、清晰、明了”为新教材的特色。1959年,由他主编的《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供工科大学使用的物理化学统编教材,为以后高等院校化工教材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长期以来,张江树主持教育部高等工科院校化学教材的编写,在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化学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60年代,我国第一次系统地出版了工科化学的整套教材。3培育几代人才
张江树在从事高等化学教育的几十年间,素以严以律己、治学严谨著称。无论是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例行逆施,还是身受“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他都能大义凛然、爱憎分明、坚持真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张江树虽然受到冲击和迫害,但他坚信这只是一片乌云,遮不住和煦的阳光。粉碎“四人帮”后,1976年,他曾赋诗一首以表达他的心情和志趣:
黍谷阳生帮会催,军民同庆喜联怀。团结最能除反侧,启先还得靠寒梅。
揭开鬼脸穷千态,重换桃符第一回。百年大计须科技,老九中间培异材。
无论对青年教师、研究生,还是大学生,在业务上张江树都严格要求,他既强调理论教学,又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亲自为青年教师讲解物理化学课程中的一些不易阐明的概念和为学生讲授“熵”等一些较难的章节。张江树对于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有精辟的见解,他提出的“不可逆度”的概念,一直为华东化工学院物理化学教学所用。近年来,由于能量有效利用问题日益受到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可逆度”的概念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十分强调教学实验,注重基本操作和技能的训练,要求青年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自己动手,并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及设备。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他认为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并具有工作责任心的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华东化工学院曾经编写过一本《物理化学》教材。当时已80岁高龄的张江树,在审阅初稿时,逐字逐句地阅读和推敲书中每一条原理和每一个公式的叙述和推导过程,初稿上留下了密密麻麻工整而准确的修改意见。他也十分注重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不仅亲自参加“重水”的研究项目,而且还倡仪每逢校庆日举行科学研究报告会,热情鼓励在研究工作中有成绩的人员。
张江树担任华东化工学院院长的近四十年间,在各项工作中讲究实效,反对夸夸其谈;推行精兵简政,反对机构重迭和人浮于事;讲究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讲究效率,反对公文旅行、相互扯皮及拖拉作风。张江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心同志,但又刚正不阿,对不良风气和行为敢于进行批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825346.html

相关阅读:中考化学甲烷部分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