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了13年的浙江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他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文军长征,使得当时的浙大成为了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也因此成为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研究领域

大力开展气象台站建设

具有一定规模的气象台站建设,是独立自主开展气象预报的基础。竺可桢在1921年就发表过《论我国应多设气象台》一文,吁请各地政府予以重视。气象研究所成立后,他又提出《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认为全国设立不同规模的测候所不应少于150个。但是,由于当时财政困难,要由政府专门拨款来筹建气象台站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成立的台站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解决,一是从气象研究所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部分,自建少数测候所;一是动员凡需要气象资料的部门(如航空、交通部门等)出资,筹建一些测候所;再一是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在竺可桢的精心推动下,从1929年起到1941年底止,气象研究所自建的各级测候所9个,合办的19个。其中如泰山、峨眉山和拉萨测候所都是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以后建立的,不但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也为当时中国参加国际极年观测提供了可能。

主要论著

《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1916年);《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16年);《远东台风的新分类》(1918年);《关于台风眼的若干新事实》(1918年);《台风的源地与转向》(1925年);《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1925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1926年);《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年);《中国气候之运行》(1933年);《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年);《中国气候概论》(1935年);《前清北京之气象记录》(1936年);《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中国的亚热带》(1958年);《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3年);《竺可桢文集》、《竺可桢日记》,《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1963年)。

教育理论

论教育目的

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知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已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者之富于常识也。

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在改进个人,还要能影响于社会。

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要蕲求真理,必得锻炼思想,使人人能辨别真伪是非。

大学之最大目标是求真理。这可以说是理知的,但亦可以说是道德的,所以道学问,即是尊德性。

一般人以为大学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得专门之智识与技能,以为将来个人到社会中,从事谋生立业之基础,而为国家着想,则系造就领袖人才,领导群众以发展事业。

大学毕业生不当以钱为目的,要当以服务为主旨。

论大学办学

大学是培养未来各界领袖人才的地方。

大学因为包涵万流,所以成其为大。

大学之使命有三:其一,希望造就完人。完人必具智仁勇三达德,而涵濡于六艺之中。仁者爱人,故其上者必其有所成仁,而忠恕次之。其二,学有专长,而于大学中植其基。大学学生对各项基本知识,固应多所明了其三,养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蕲教师逐字释义。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

教育的发达,学风的优良,在人不在屋,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

若是一个大学单从事于零星专门知识的传授,既乏学术研究的空气,又无科学方法的训练,则其学生之思想难收到融会贯通之效。

要使大学生能担当得起日后建国的重任,单教他们具有专门技术是不够的。

以人民为前提原则之下,大学无疑的应具有学术自由的精神。

在大学内通才教育与技术教育,理应并重。

论大学精神

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一)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所不释。

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

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

科学可以左右一个社会的环境,同时一个社会的环境也可以影响科学的存亡盛衰。

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研究科学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并非专重应用。但应用科学方法,利用厚生,至国家之富强之境,固亦不可忽视。

浙大的精神,可以把诚勤两字来表示。学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恳,风气朴实。这种风气,希望诸位把它保持。

浙大之前身为求是书院,希望诸位离校以后,莫忘了母校求是的精神。

论人才培养

毕业同学,应以学业为重,虽在社会上工作,亦应勿可忘记学习。

盖大自然即是一册完好教本,一粒花种种入于地,由发芽而至成长、开花、结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长状况,则所得何尝不胜读一册自然教本也。

国家既如此优待诸君,诸君决不能妄自菲薄,忽视所以报国之道。国家给你们的使命,就是希望你们每个人学成,以将来能在社会服务,做各界的领袖分子,使我国家能建设起来成为世界第一等强国,日本或是旁的国家再也不敢侵略我们。诸位,你们不要自暴自弃说负不起这样重任。

纪念馆

浙江大学竺可桢纪念馆坐落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国际教育大楼内。馆内展出了竺可桢先生许多珍贵历史图片和生前用品,展现了竺可桢的人格魅力和卓越功绩,特别是1937-1946年率领浙大师生员工西迁流亡办学的业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885660.html

相关阅读:美科研人员发现宇宙中最致密的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