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青岛一定要看青岛的德式建筑,此言不假,风情旖旎的德式建筑着实赏心悦目,漂亮的红瓦,粗犷的外墙,精致的雕花,绚丽的玻璃,都无声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然而更打动人心的,是这些建筑背后的风云变幻和历史兴衰,他们赋予建筑以灵魂,让这些冰冷的砖瓦鲜活起来。
德国胶州邮政局旧址,建于1901年,现为青岛邮电博物馆。
青岛地区旧称胶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朝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抢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从此,胶澳沦为殖民地,划入了德意志的势力范围。直到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德国在青岛进行了长达17年的殖民统治。
胶州帝国法院旧址
由于德国当初想要对中国进行长期的殖民统治,因此在青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老城区的中山路、湖南路、沂水路等,分布着大量的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拜占庭等各种风格的德国建筑。这些建筑对青岛的城市风貌起着主导作用,也在默默的讲述着青岛的时光故事。
德国总督楼旧址(迎宾楼),始建于1905年
所以去青岛,与其说是欣赏青岛旧时光的老建筑,不如说是邂逅建筑在旧时光的老青岛。在老城区随意的行走,洋溢着异域风情的建筑俯拾即是,你大可不必手持地图按图索骥,因为它们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无论是整修一新用来参观的著名建筑,还是外表斑驳仍做民居的老房,在现代建筑群中都是独特的存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阳光从漂亮的花窗照入至今仍然结实的红木楼梯时,我不仅沉思,百年前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究竟在此书写了怎样的人生。
德国第二海军营部大楼旧址,1899年建成,为德国军营本部。
胶澳总督府旧址,建于1904年。
在这些建筑中,胶澳总督府是非常杰出的代表。这座建筑面积达7500平方米、耗资85万马克的总督府历时3年方建成,整座建筑呈完美的对称样式,砖石结构,红瓦覆顶,拱形的大门,细长的主体窗户,呈现出完美的欧洲公共建筑的模样。
胶澳总督府旧址,现为青岛人民政府。
总督府目前仍发挥着其最初的职能,是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处,门口没有戒备森严的大门,也没有面无表情的警卫,漂亮的大门正对着沂水路,一副任人拍照的大方姿态。
胶州帝国法院旧址,始建于1912年,目前为青岛市南区人民检察院。
胶澳总督府的西南角,就是胶州帝国法院旧址,目前是青岛市南区人民检察院,同胶澳总督府一样,依然执行着最初的职能。建筑同样是红顶黄墙,正前方庄严肃穆,斜侧方拐角处呈圆状,令建筑增添了一份柔和。站在法院门口,透过窗子就能看到工作人员在办公,我透过他们认真的表情,不禁联想到了百年前那些高鼻深目的德国法官,不知他们在这里是否做出了公正的裁判。
在天主教堂前拍摄婚纱照的新娘
不知为何,很多城市都喜欢用“中山路”来命名他们最繁华的道路,南宁如此,厦门如此,青岛亦是如此。无论是小吃众多的劈柴院,还是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亦或是众多的德国建筑,都是中山路的招牌。然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浙江路的天主教堂。顺着油光铮亮的石头路攀爬而上,还未走到近处,便已被那数不胜数的新婚夫妇所吸引。不同的婚纱礼服,同样的幸福笑脸,无论是否信仰天主教,新人都愿在天主教许下百年的誓言,留下幸福的瞬间。
天主教堂(圣弥艾尔大教堂),始建于1932年。
这座又叫做圣弥厄尔教堂的天主教堂在建国前是山东省最高的建筑,两座高达56米的钟塔左右对称,锥形顶部饰以两个精美的十字架。教堂通体使用黄色的花岗石,细节处饰以花纹,屋顶覆盖红瓦,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好看,如果不说阅读门口那被繁花掩映的介绍,谁也想不到这竟然是1932年的老建筑。
天主教堂内部精美的花窗。
精美的不止是外表,内部的细致更让人惊叹,教堂内部的花窗用色彩丰富的玻璃拼成圣经中的人物,阳光照射在上面,整扇窗子溢彩流光,一扇扇玻璃窗便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精美的壁画讲诉着圣经中的故事
大厅高大而庄严,正中穹顶饰以神圣的圣像壁画,给整座教堂增添了一份圣洁。当主日弥撒,也就是周日早上8-9点的弥撒,这里还会演奏起声音动听的管风琴。即便不是天主教教徒,当他来到这神圣而又精致的天主教堂,听到那触动心灵的琴声,也会心生敬意。
江苏路基督教堂,建于1908年。
行走在老城区,每隔半小时,就能听到一段悠扬的钟声,循着钟声边走边问,便来到了江苏路的基督教堂。清丽的黄色外墙,明朗的绿色钟楼,倾斜的红色屋顶,厚重的灰色花岗石,这一切都让人想到了一个词——“城堡”。
铜质齿轮泛着冷峻的光芒,一丝不苟的驱动着钟准确报时。
虽然教堂内部没有天主教堂华丽,但这梦幻的外表已经足以打动人心,更不用说那钟楼上方准确无误的钟了。冷峻而又精致的铜质齿轮驱动着钟表,从1910年至今,钟表历经百年的时光,仍然专注的报时。
江苏路基督教堂的钟楼。
基督教堂为德国胶澳总督府出资建设,最初专供德国信徒聚会礼拜,所以人们称它为“德国礼拜堂”。1925年,它被转让给美国基督教信义会协会,于是它就不仅为德国人所用,而成为这一地区所有外国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因此后来人们称它为“国际礼拜堂”。1949年以后,它成为中国基督教徒的主要活动场所,人们便称它为“基督教堂”。在这名称的变迁中,青岛的历史便隐约画出了脉络。
栈桥王子饭店,始建于1911年,30年代“电影皇后”胡蝶曾入住于此。
这些都只是青岛德国建筑的一小部分,美得令人叹为观止的德国总督楼,蒋介石曾经下榻的花石楼,以及漫步在老城区随处可见的低调民居,都有其美丽之处以及独特的故事,不妨选一个阳光甚好的下午,行走于那些弯弯曲曲的道路,去邂逅属于你的老青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948527.html
相关阅读:七年级上册地理寒假作业答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