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理知识-广东第三产业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广东地理知识-广东第三产业,以下就是全文阅读,欢迎大家跟小编一起学习。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同时也是就业增长最快的产业。但20世纪90年代后,第三产业发展与迅速发展的制造业相比明显滞后,从1990年到2003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35.8%上升为38.4%,14年仅上升2.6个百分点;而同期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9.5%升到53.6%,增加了14.1个百分点。本文对广东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结构变化进行描述及比较,分析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影响因素,以探讨加快广东第三产业发展之良策。

一、广东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化及其比较

1、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第三产业快速发展。1979~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均递增14.1%,高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高于第一产业增速8.3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增速1.7百分点。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29.8:46.6:23.6演变为8:53.6:38.4。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如2003年拉动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接近28%。

2、第三产业与扩大就业

与其他产业相比,广东第三产业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吸纳就业的主渠道。1978~2003年,广东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286万人增加到1221万人,共新吸纳就业935万人,占非农产业全部新增就业人数的43.9%。从三次产业就业吸纳弹性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分别为-0.036,0.286,0.312,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大。如果以1990年为界将整个期间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测算,在1978年~199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分别为-0.021,0.451,0.382;1990年~2003年间,则分别为-0.035,0.158,0.31。这表明1990年之前,第二产业保持最高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弱于第二产业。1990以后,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就业增长弹性接近第二产业2倍。表1:不同阶段三次产业就业吸纳弹性

1978~2003 1978~1990 1990~2003 第一产业 -0.036 -0.021 -0.035 第二产业 0.286 0.451 0.158 第三产业 0.312 0.382 0.31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表2显示了90年代以来广东第三产业内部各个行业增加值增长情况和第三产业内部各个行业比重的变化。表2:90年代以来广东省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增长情况和占第三产业比重变化

农林牧渔服务业 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 交通、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 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 国家、政党机关社会团体 其它 年均增长% 8.7 7.2 13.3 12.4 7.0 17.7 9.0 12.1 11.8 11.0 10.0 17.8 1991年比重% 0.74 1.27 19.94 26.74 13.65 7.79 12.67 2.94 5.56 1.14 6.84 0.70 2003年比重% 0.47 0.64 23.11 23.85 8.01 14.00 14.68 3.02 5.06 0.90 5.04 1.21 03-91年比重% -0.27 -0.63 3.17 -2.89 -5.64 6.21 2.01 0.08 -0.50 -0.24 -1.81 0.51

90年代以来,广东第三产业中发展比较快的有其它行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从1991~2003年,这三大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17.8%、17.7%和13.3%,均高于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上升也比较明显,至2003年,这三大行业占GDP的比重分别达1.21%、14.00%和23.11%,分别比1991年上升0.51、6.21和3.17个百分点。但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这几年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发展势头还不够强劲,其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其中金融保险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只有7%,比重下降了5.64个百分点。此外,社会服务业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比重提高了2.01个百分点;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占GDP的比重基本持平。

整体来说,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在批发零售、交通、仓储、邮电等传统行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房地产、社会服务业等新兴行业不断增长,对广东省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传统行业仍占主体地位,而新兴行业比重偏低,发展不快。

4、与江苏、浙江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江苏、浙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979-2003年广东、江苏、浙江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14.1%,14.5%,13.7%,广东年均增速落后于江苏。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广东第三产业的增速在进入90年代后明显减慢,并被江苏、浙江超过,以1990年为界,1979~1990,广东第三产业年均增速为15.9%,比浙江高3.4个百分点,江苏高1.6个百分点。而1991-2003,广东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只有12.5%,落后浙江2.2个百分点,江苏1.7个百分点。增长速度的减慢导致第三产业比重相对的降低。从1990年至2003年,广东、江苏、浙江三省的三次产业结构都得到很大程度的调整,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浙江、江苏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为13.7、7.1个百分点,而广东的变化明显小于其他两省,只有2.6个百分点。1990年广东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浙江高出9.8个百分点,比江苏高出6.3个百分点。到2003年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被浙江超过1.3个百分点,跟江苏的差距也仅1.8个百分点。表3:广东、江苏、浙江第三产业不同时期年均增长情况比较(单位:%)

1979~1990 1991~2003 1979~2003 广东 15.9 12.5 14.1 浙江 12.5 14.7 13.7 江苏 14.3 14.2 14.5

表4:广东、江苏、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

1978 1985 1990 1995 2000 2002 2003 广东 23.6 30.4 35.8 34.7 39.3 40.6 38.4 浙江 18.6 24.5 26 32.1 36.3 39.4 39.7 江苏 19.8 17.9 29.5 30.9 36.3 37.4 36.6

二、广东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

1、体制、政策方面的因素。

主要有:一是对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限制,导致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和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消费增长。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世界各国看,两者发展速度、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比重与城市的规模均呈正相关关系。二是第三产业中一些行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目前除商业、餐饮业、运输业中的公路运输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以外,第三产业其他的众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如金融、保险、电讯、运输中的铁路和航空运输、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状态,从而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资料,2000年广东交通运输邮电业非公有经济比重只有15.5%,金融保险业非公有经济比重仅有7.1%。

2、消费品和服务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仍不高。

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以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城市第三产业长期存在福利化和非社会化的倾向。一方面,部分住房、医疗、交通等产品与服务被作为国家的福利,其价格大大低于其价值。另一方面,不少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自我服务的生活保障体系,但由于局限于一个单位,设施利用效率低。

3、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

广东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程度远低于制造业。如2003年,广东省新批服务业项目2086个,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和实际吸收外资分别为38.29亿美元和21.52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19.8%和21.5%。而第二产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77.29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77.2%。

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态势与国际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偏离,制约了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

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首先是商业、旅馆和饭店业的比重由上升转为下降,其次是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比重由较快上升转为稳中有降,而通信业、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的比重则一直较大幅度上升;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是社团和个人服务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同时政府服务的比重有所下降。80年代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态势与国际上的一般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如金融保险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由1980年的9.5%上升到1990年的14.8%,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3.6%上升到1990年11.9%。但1990年以来,广东第三产业内部一些结构变动与世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背离,如金融保险业年均增长速度只有7%,所占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6.5个百分点,2003年仅为8%,比1980年还低1.5个百分点。2003年广东交通运输邮电业和商贸餐饮业两大部门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0%,发达国家该比重不足30%;社会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4.7%,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和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的比重只有8.1%。

此外,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也制约了广东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珠江三角洲与粤东、粤西、粤北山区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地域差距明显,2003年50个山区县的第三产业比重仅为33.4%,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相差10.1个百分点,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三、广东第三产业的增长潜力分析。

尽管近10年来广东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偏慢,但广东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仍有自己本身的优势,潜力巨大。

1、持续快速增长的居民生活消费将使服务需求上升。

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都位于全国前列。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一批高层次服务产品,如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旅游、休闲、康体服务需求增长,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类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将直接拉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此外,广东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电子及通信设备、轿车、住宅需求将继续畅旺,这样间接带动电子设备产品研发、通讯服务业、轿车流通服务业、房地产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2、新一轮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第三产业

目前我国经济中存在进入管制和垄断问题的行业主要在服务业中,如金融业、电信业、铁路运输、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等行业。这些行业长期竞争不足,导致收费高服务质量低,抑制了消费,从而抑制了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要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主要指上述第三产业行业的改革,改革包括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培养多元化的竞争主体等方面。改革多年来的经验表明,促进竞争能够提高质量,降低服务价格,促进技术进步,从而达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目的。

3、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型服务业有很大需求

随着广东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加速,城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地方政府在选择发展战略时都不约而同地打“城市牌”。而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城市具有组织城乡商品流通,向外辐射流通服务的功能。其次,科教文卫体等服务部门聚集在作为科研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的城市,使城市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的发展水平高于非城市地区。第三,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如政府和政党机关、警察、社会团体等机构都以城市为基地。2003年,我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7.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15个百分点,“九五”以来,我省城镇化率提高了17.7个百分点,每年提高幅度为2.2%,城镇化率年均增长速度是5.9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的城市有12个,超过1000亿的城市有4个,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形成我省未来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

4、第三产业是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点

我国以往的开放重点是制造业领域,加入WTO和实施CEPA是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的契机。香港是广东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占广东吸收外资的70%,但由于以往政策限制,服务领域投资的仅占27%。CEPA的实施使广东企业更有可能借助香港发达的专业服务业,适应国际规则、国际市场,建立营销体系,从而走向世界。香港服务业更广泛地进入广东,在管理、资本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推动广东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香港可以利用广东服务业需求大,投资热点多、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强化粤港服务产业链,将金融商务信息处理、软件设计等流程转移到广东来运营,提高其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CEPA实施后,粤港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将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广东第三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

四、政策建议

促进广东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从加快改革、规范行为、扩大开放和适当扶持等多个方面着手推进。

1、规范服务业的行为

规范服务业的行为,其中需要重点强调服务业的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如果缺乏信用,消费者对服务质量心存疑虑,潜在需求就不能转变为现实。服务业中相当一部分业务的水平和质量,事先无法准确界定,只有在服务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特别是以人力资本为主的行业,如教育、会计、律师、咨询等行业乃至物业管理、家庭服务业等,这种特点更加突出。如果没有有效的行为规范,消费者对服务质量心存疑虑,潜在需求就不能转化成为现实。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加快服务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和服务标准的制定。要根据服务产品生产与消费对标准化的客观要求,大力推动商贸、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标准的实施,全面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规范化。

2、加快第三产业行业的改革

要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性服务行业的改革,除个别涉及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都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即准许新的市场主体特别是非国有市场主体进入本行业,参与市场竞争,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改变原来市场准入限制过严、透明度低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进入第三产业,形成与国有经济企业相竞争的局面,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整个产业的综合质量。对一些短期内完全放开进入有难度的行业,要尽快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在非垄断性业务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开展竞争,提高效率。

3、加大第三产业的开放度

我国第三产业的开放正在按照入世承诺扩大开放,扩大开放的领域不仅包括金融、保险、贸易、零售商业、房地产等外资已经进入较多的行业,而且包括通讯、会展、旅游、专业商务服务等众多义务开赴程度较低的行业。要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开放,同时作好国内的应对准备,使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很好地协调,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要充分利用广东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认真落实CEPA有关开放18个服务行业的实施细则,加快第三产业对外开放力度,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将开放领域逐步扩大到其它服务行业。重视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服务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尽快提高我省第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适应在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后新形势的要求,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好准备。总之,广东省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南地区的对外门户和大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要充分利用CEPA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有利时机,增创“外联香港澳门,沟通东中西部”的地缘新优势,通过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内外联系,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开展第三产业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

4、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加快传统行业改造,大力发展新兴行业。一方面,强化对运输邮电、商贸流通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这两大传统行业在我省服务业中占主导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在稳步发展这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快升级改造的步伐。另一方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首先,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我省区域性金融市场,充分发挥金融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杠杆和支撑作用,使之成为经济发展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次,要规范发展房地产业,使房地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第三,推进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成长。

5、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的适当扶持,对一些吸纳就业能力强,从业人员投资能力弱的小型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在资金、税收、用地、资金等多方面以支持。改革以福利方式为主的经营机制,将企事业单位内部自我服务的生产和生活保障体系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社会化的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同时,继续积极推进城镇住房制度和医疗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险体制,把原来由单位内部提供的项目改为由社会提供,将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各项福利支出转为相应的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由社会统管。

此外,由于服务业自身的特点,容易受到非典等突发事件的冲击和影响,建立健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已迫在眉睫。如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我省旅游业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入境旅游受到重创,3、4月份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和外汇收入下降70%左右。2004年又遇到禽流感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以防范各种风险十分必要。要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研究建立在不同的危机情景和危机程度下,政府对企业、居民实施救助措施的机制,提高政府对公共危机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将危机可能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点击下一篇继续阅读学习广东地理知识-风土人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976802.html

相关阅读:七年级地理认识亚洲综合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