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林
留英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教授。从事机械故障诊断学研究以及高等教育管理和政策研究工作。1994年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副校长,1996年调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2001年由国务院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又到了一个开学的时节。当孩子们背起书包或新鲜或不情愿地走进学校时,有着“教师摇篮”之称的北京师范大学(下称“北师大”)也迎来新的学期。
自2001年起任北师大校长至今, 钟秉林和这所百年名校一起走过了将近10年的时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的时间, 钟秉林给北师大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对于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人们普遍关注的教育公平等方面的问题, 钟秉林有怎样的见解?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了这位儒雅温和并很少在媒体公开露面的大学校长。
师范毕业生已经供大于求
在人们的传统观点里,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只能去当老师或者大部分都走入了教师的岗位,而现在的情况是由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延续性强等),有许多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走向了社会的各行各业。
钟秉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社会上新教师的供给已经基本平衡,甚至供大于求了。”据其介绍,以2008年为例,我国师范生毕业76.5万人(包括本科毕业生30.3万人,大专毕业生24.3万人,中师毕业生21.9万人),另外还有17.1万非师范毕业生通过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累计达93.6万人。而2008年基础教育学校(即中小学)录用的新教师只有25万人,供给量大大超过需求量。
“这表明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不是由于自己不想去当教师,而是因为没有岗位,如果规定师范大学只能培养教师,而社会又不能提供充足的岗位时,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 钟秉林说。
为了适应这样的情况, 钟秉林认为:“走综合化之路是高等师范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北师大会丢掉教师教育的传统。”
但是师范大学的综合化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据了解,目前高师院校设置的非师范专业已占专业总数的60%左右,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占到了在校生总数的将近一半。由此也引发了一场综合化发展会否“削弱”或“虚化”教师教育的争论。
对于这样的质疑声音, 钟秉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不能用僵化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所谓‘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的关系。”“综合化发展与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之间并不矛盾。”相反, 钟秉林说:“如果认为培养教师就无需重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才恰恰会‘削弱’甚至‘贬低’了教师教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997183.html
相关阅读:废弃电池的污染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