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报应
拼音:bào yìng 注音:ㄅㄠ? ㄧㄥ?
词性:名词
基本解释
◎ 报应 bàoyìng
(1) [retribution] [佛]∶指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
(2) [nemesis]∶回报。公正的惩罚行为或效果
一意孤行理所应当引起恼怒的报应
引证解释
1. 古人信奉天人感应之说,把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的变化说成是对人事治乱的反应或预示,称为报应。《汉书·成帝纪》:“朕亲?躬,郊祀上帝。皇天报应,神光并见。”《魏书·世祖纪》:“岂朕精诚有感,何报应之速,云雨震洒,流泽?渥。”
2. 指祭祷的灵验。 宋 洪迈 《夷坚丙志·李明微》:“ 李明微 法师, 福州 人,道戒孤高,为人拜章伏词,报应甚著。”
3. 佛教语。原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后专指种恶因得恶果。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 宋 苏轼 《袁宏论佛说》:“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受形,生时善恶,皆有报应。”《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随人善恶细微,各彰报应。”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一章:“‘你也相信报应?’ 剑平 不由得笑了。”如:你这样专干坏事,难道不怕报应吗!4.往还,交往。《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今王舅 博(张博 )数遗王书,所言悖逆……而恬有 博 言,多予金钱,与相报应,不忠莫大焉。”
5. 回报;回音。 宋 司马光 《抚纳西人诏意》:“?边臣奏陈,云彼君臣失职,及移文?问,曾无报应。” 宋 文天祥 《提刑节制司与安抚司平寇循环历》:“而 宇文丈 坚谓 长沙 去山前迢递,报应不免迟缓,恐误事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iyu/693727.html
相关阅读:
閻楀牊娼堟竟鐗堟閿涙碍婀伴弬鍥у敶鐎瑰湱鏁辨禍鎺曚粓缂冩垹鏁ら幋鐤殰閸欐垼纭€閻氼噯绱濈拠銉︽瀮鐟欏倻鍋f禒鍛敩鐞涖劋缍旈懓鍛拱娴滄亽鈧倹婀扮粩娆庣矌閹绘劒绶垫穱鈩冧紖鐎涙ê鍋嶇粚娲?閺堝秴濮熼敍灞肩瑝閹枫儲婀侀幍鈧張澶嬫綀閿涘奔绗夐幍鎸庡閻╃ǹ鍙у▔鏇炵伐鐠愶絼鎹㈤妴鍌氼洤閸欐垹骞囬張顒傜彲閺堝绉圭€氬本濡辩悮顓濋暅閺夛拷/鏉╂繃纭舵潻婵婎潐閻ㄥ嫬鍞寸€圭櫢绱濈拠宄板絺闁線鍋栨禒鎯板殾 4509422@qq.com 娑撶偓濮ら敍灞肩缂佸繑鐓$€圭儑绱濋張顒傜彲鐏忓棛鐝涢崚璇插灩闂勩們鈧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