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学校更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更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简介
在建校之初,一批留学海外的学者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祖国的西部,立志于祖国畜牧兽医事业,开创了我国畜牧兽医高等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畜牧兽医事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
1958年,学校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并迁往武威黄羊镇办学。在迁往武威黄羊镇办学的28年内,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突出的人才培养成就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迁回兰州市办学。1984年10月,在当时财政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面对一片荒滩,全校师生万众一心,迎难而上,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建起,开始了学校办学史上的又一次艰苦创业。1986年秋季,在新校址招生。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一边搞建设,一边抓教学,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发展的高等农业院校。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喜事连连,甘肃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列入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第三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据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项目资助经费方面,国家将拨付每个建设点20万元。
甘肃农业大学师资力量
现有教学科研人员6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9人,副教授12人,讲师8人。有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36人。有国家级优秀专家、省级优秀专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励基金获得者、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等17人。
在校本科生870人、硕士研究生180人、博士研究生57人。学科点以草业生态系统为总的研究方向,形成草地资源与环境、草地农学与草产品加工、草原保护与野生动物、草坪科学、牧草种质资源与种子工程5个具有显明特色的研究方向。九五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培育成1个红豆草、2个结缕草和5个苜蓿新品种,并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区。目前,承担国家计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银行组织等国际合作项目20多项。
甘肃农业大学教育成果
十一五以来,全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55项,有141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57项,申请专利114项,授权30项;出版专著11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949篇,其中,在SCI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5篇。
目前,全校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421项,总经费达2.05亿元。在生物技术、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旱作农业、动物疫病防治、动物胚胎工程、设施农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甘肃农业学校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2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与美方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开展有中?美1+2+1、中?新2+2、中?澳3+1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国际化水平正日益提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axue/jianjie/1209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