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百鸟朝凤》读书笔记之跪不来阳光灿烂的日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故事》这本书讲的是剧本创作的一些“套路”,通过一百多部电影的举例,论述了电影剧本创作当中的一些共通性的形式。今天,我们摘录高翠霞同学的《故事》读书笔记最后两篇。
(一)和好莱坞电影一个故事路数
《百鸟朝凤》票房为何这么差?
不久之前,关于电影《百鸟朝凤》制片人下跪的事情引起热议,很多人看到这个60多岁的老人都一阵心酸,跑去支持票房。 其实我觉得这个片子在拍摄类型上,以及故事情节的安排上,导演和制片人自己也明白这种文艺片票房不好。但或许,他们没有料到的是,票房竟然会这么不好。 按照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中的理论而言,《百鸟朝凤》这部剧,属于典型的“大情节”剧,这种类型的电影的特征是:单一主人公、闭合式的结局、外在冲突、连贯现实、因果关系、线性时间。 以上,《百鸟朝凤》统统满足,无双镇领军的唢呐高手焦三爷,年迈了,需要培养接班人来传承他的手艺,老实的游天鸣慕名来焦家班学艺,但却无法全然获得师傅的赞赏。 另外一个徒弟蓝玉则天赋很高。但最后焦三爷却赶走了蓝玉,选了手艺不那么强,但品端正,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的游天鸣做接班人。 这部剧里面,蓝玉和游天鸣、游天鸣和焦三爷之间是有人物冲突的,故事安排也有跌宕的部分,按故事“结构”来,和好莱坞的那些重冲突的高票房电影一样属于“大情节”电影,但票房却极其惨淡,在下跪事件之前只有30万。 我觉得这是选题的问题,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电影市场的主流消费人群是85后,唢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当下太远,在改革开放后成长出来的这批85后,还有多少人听过唢呐这种乐器? 故事的选景上,黄土高原的生活对于普通观影者也没有丝毫的吸引力,对于85来说,属于比较陌生的故事背景。 此外,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整部剧中充满了浓浓的怀旧和悲观主义色彩,它一味沉湎于生活的阴暗面。 这不仅是《百鸟朝凤》的特征,还是很多艺术片的共同特征。 《百鸟朝凤》中所表示的传承人无人继承的故事,和《天堂电影院》中那个放映师Alfredo极其相似,在一个小镇里守着一门手艺,当年龄渐渐大了,身边突然出现年轻的小伙子,对老人手中的手艺极感兴趣。 不同的是,Alfredo鼓励小孩子托托走出去,不要被这个平静的小镇束缚住,在更大的空间里施展拳脚Alfredo说,不准回来,不准想起我们,不准回头,不准写信。 而《百鸟朝凤》中的师徒二人,面对外来西洋乐队的冲击,仍然抱有一种倔强和蔑视,这和清末闭关锁国时视西洋各国为蛮夷的自大心态,多么像啊! 一个封闭,一个开放,这就是造成了中法两位手艺继承人的不同命运。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评判艺术,不能总站在中国这块土地。把视线放在国际这片阔野,你就发现,《百鸟朝凤》的格局还是有点小。 这个时候,制片人再“自我眩晕”地自信,用下跪来吸引人关注,显得格局更小了。 (二)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区别 在《故事》这本书中,提及了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区别。在概念上,“艺术电影”最宽泛的概念是指非好莱坞的电影。 这种电影不大批量生产,这种电影大多走的是内涵路线,把观影观众的时间更多地耗费在内心世界里。 这种电影大多属于“小情节”或者“反情节”,注重内在的冲突和心灵活动,主人公多是被动的。 而好莱坞电影则刚好相反,这些电影注重外在的冲突,通过血腥的动作片、直白露骨的爱情片等,能让观众的肾上腺素在短时间内飙起来。 比如2015年爆火的电影《速度与激情7》,里面有很多的肌肉男,在正义、友情和复仇之间,开始了疯狂的决斗。读书笔记影片用大量的短镜头快速地切换,给人一种心跳加速的节奏感,让人不觉肾上腺素飙升。这种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片,最终也在中国取得了以24.3亿票房的成绩。 而文艺片,除了票房低之外,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我觉得它们像《海上钢琴师》、《罗生门》那样,在浮华的生活表面探究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最敏感的过往以及最复杂的人性。 这种电影能让你从纷繁的俗世中暂时抽离出来,在意识的天空中翱翔一会儿。 此外,文艺片似乎更能比较委婉或者直白地反映出政治。比如改编自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讽刺了集权主义国家令人窒息和恐怖的监视以及对公民的洗脑。 中国比较有名的文艺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就采用一些超现实的手法,就反映了文革期间部队大院子弟,在那个混沌时期的暴力和朦胧。 通过反映那一代青年成长的无意识和混乱,展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的混乱与成长。 此外,艺术片似乎还有一个比较高频儿共通的特点:天真的悲观主义。 这和好莱坞商业大片中那种英雄出现拯救人类,征服外星球的光明结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好莱坞电影中,真理是永恒的,不管它符不符合现实,它属于正义,属于人类。 这或许和美国的诞生有关,美国人从欧洲的文化藩篱和一成不变的等级制度中逃脱出来,在新大陆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实行了一个新的制度。变化,似乎是一种天然的渴求。 而文化深厚,历史悠久的大陆国家,以往的包袱太重,害怕变化带来的苦难,在他们看来,变化越多,生活的不确定性就越大,甚至变得更坏。 所以艺术电影往往不注重外在世界的变化,而注重人物内心的挖掘。 《故事》的作者罗伯特?麦基不这样批判文艺片,他觉得很多文艺片高估了人们的胃口,已经变得陈词滥调,让人乏味。 但同时他也批判好莱坞商业片低估来了观众对人物、思想和性感的兴趣,故事本身是伪劣的。 那么,你觉得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1070887.html

相关阅读:《童年》读书笔记800字
《灵魂的温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大全100字
《为人民服务》读书笔记
师小札《晚妻》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