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随便一说,你就随便一看。
十几年前读《古文观止》,最喜欢的文章除了《郑伯克段于鄢》,还有就是《报任安书》。那么小的年纪,《郑伯》读完,学会了冷眼看人,《任安》读来,却只是泪流满面。
吴伯凡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通讯史,我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从捎人带口信,到用笔写,再到现在的outlook和微信视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便利,成本也越来越低廉,聊天也好,撩妹也罢,一部手机可以让人从素未谋面迅速成为无话不谈。而像我这样一个人,迂腐、固执和渴望自由的人(骨子里带着浪漫的男人),是多么希望回到鸿雁传书的方式,回归传统,回到电脑电话还没有普及的那个年代,在月明星稀的夜晚,院里烧着红泥小火炉,给朋友写封信,只需要十个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就像司马迁和任安一样,就像王安石与司马光一样(答司马谏议书),无论是相隔千里,还是在同一个城市,两人不用见面,也不用吃着火锅唱着歌,只需要当对方收到信时,打开来细细读,才是真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任安在真实的历史里,不仅仅是作为司马迁的一个笔友出现,他还曾经是卫青的下属,做过益州刺史,最后在戾太子谋反事件中被汉武帝腰斩。这封著名的《报任安书》就是司马迁在任安临刑前写就的。
要说司马迁与任安有多么深厚的关系,不见得,否则这封回信不会等到几年后再写。但既然写了,证明司马迁对于任安的飞来横祸和悲惨际遇还是深有感触的。一个因为替李陵(他爷爷是飞将军李广)辩护了两句,一个因为在长安政变中接受了戾太子的符节(并未发兵),最后都落得如此下场。
两千多年后我们看来,司马迁在信里的这些话,其实最初并不愿与外人道。只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朋友蒙受不白之冤,却无法说一句相助的话,那种委屈与无奈,或许让他想起了当初为李陵辩白的情景,想起了自己苟且偷生以完成未尽事业的抱负,再不说,怕是再无人知晓。管他是封侯拜相的大丈夫也罢,管他是区区刀笔吏也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在身后留下什么,知道自己穷尽一生也要完成的事业是什么,这样的人其实是比大多数人要幸运的。
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纪,身边的朋友们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升职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是一种,埋首仕途渴望改变命运主宰社会是一种,房子车子老婆孩子热炕头也是一种,也许还有其他很多种活法,但无论找到哪一种,都是很幸运的。天才在小学时就确定了人生的方向,然后用二十年的时间去准备,自然比大多数人用二十年的时间来确定人生的方向,最后用几年的时间去准备要成功的多。这话很有道理,只是那些三十年来还在寻路的人,跌跌撞撞头破血流仍未悔改的人,不知道成功的几率还有几许?
和菜头的《槽边往事》里有一篇文章说:一人有一人的磨法,一人有一人的时辰,如此而已。司马迁磨了估计三十年,在父亲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的路;任安也磨了三十年,在生活的教育下也找到了自己的路。两个人的命运有些许不同,但在来回的信里,我想他们理解了对方。
我已经很久没看古书。
也很久没有写信了。
《报任安书》里有一些很好的文字,我想大家也会喜欢。摘录如下:
故祸莫?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馀,荐天下之豪俊哉!
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1081975.html
相关阅读:读书笔记大全-乔布斯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这三英战吕布》读书笔记400字
高中读书笔记范文《老人与海》
读书笔记大全800字
读书笔记:《埃及寻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