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电子读书笔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阅读时间:2015年5月18日——2015年6月30日 那几十分钟的一节课,你虽然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就无法预知那些妙不可言的细节或是突然出现的障碍。你也未必能清楚描述它与未来的某种联系。人的一生,有12年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课堂上发生过什么,课堂将会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不能不思考。p1
功利的课堂和平庸的课堂同样没有价值。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追求。我们能看到,那些竭力不被世风压进平庸的模子的教师,心中有“人”的教师,他的自由思想会照亮教室里年轻的心。每节课都是生命的脉动,用生命激情点燃的课堂,有温度,会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p2
教师在课堂上实践相关教学理论,有这种意识是积极的,不过如果始终把课堂当作试验场,致力于课堂教学理论化,过于追求“创新”和“特色”,也许未必是明智的选择。一些教师教学技术娴熟,而当他致力于为自己的课,找到一枚与众不同的标签时,很可能会违背规律,忽略教学对象。基础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始终,着眼于人的教育,如果就是眼中只有“课”没有“人”,那样的“教”就没有什么社会价值。p2
课堂只是教师全部生活的一部分,但有职业追求的教师会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教育资源并获得灵感。这种职业状态来自对“学”的认识,即他首先是思考型的学习者,他能明白这节课要做什么,同时也知道自己可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对有追求的教师而言,每节课的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p1
教学,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少年或是稚气未脱的青年,往前走,有时停下休息,偶尔也会绕点路,甚至会走错路,虽然我可能熟悉这段路,但我每次带着不同的人;他们最终要去不同的远方,我带领他们,直到他们有勇气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险。他们视我为同行者,亦或是智慧使徒,要在遥远的未来,当他们回首人生之路时才能判断。p3
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教师的全部努力,经过漫长岁月之后,才可能从人的教养,习惯方面看到一点点作用,而追根溯源,却又未必能说得清。教师这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p3 我常常感慨应试教学的无趣、无用,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语文,成人后仍然不能正确地运用母语,真可惜。如果教师在每节课上,都有“打底子”的意识,可能会少一些浮躁。很多学生,高中毕业后就没有再上语文课,和他们交流,发现他们能对所关心的问题发表见解,语言表达准确得体。从小学到高中,有多少老师教过他们,我不清楚,但我想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在不同的阶段正确地“教”,就能多给孩子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每节课都和未来有关。p6 “利益”是扼杀性好奇心的第一杀手,教师和家长教育观扭曲,过早地诱惑儿童,叫他们关注你“利益”,必然使他们失去对外部世界的兴趣。p8
不尊重儿童天性,漠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关注“实用”、“实惠”,不能立即看到“好处”的事坚决不做……让孩子们未及成年,便汲汲于名利。p8。
学生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往往因为有个不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的教师。这些教师误以为“智慧”可以通过“刻苦训练”而获得。于是,他们的中小学课堂上,过烂的训练,过多的重复,让学生习惯于不思维,把自己当作仓库的容器等待灌输。更有些老师误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把自己结灌输的经历作为刻苦学习的经验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p9
学生发现学习的趣味往往是教师作用的结果——教师对知识价值有独特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个人智慧,而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学习是兴趣的动力”,有些就是能把学科学习,搞得索然无味。除了功利主义教育观很可能与他们对学科认知有关,如果他们自身学习就是靠的“刻苦”,也就很难通过教学让学生领略科学和文化的趣味。p10
简约的教学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关注,繁复的教学试图取得学生的思维过程,结果,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的兴趣又形成了“灌输”。
过早被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于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失去了自己的梦想)。p9 当教师感到“无趣”时,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激情和需求。教师先丧失了的教学信心,这课的确很难上了。说“没有办法”,说“学生难教”,不仅是缺乏职业精神,更因为缺乏智慧。不了解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不动脑不思考引导的办法,学生就很难发现学习的乐趣。p11
在学校,在课堂上,功利的分数观毁掉了孩子最宝贵的好奇心,让一部分学生永远地丧失了童年和少年,也给他们的青年,注入了“成功”的毒素,让他们学习变得紧张而无趣。p12
学生从师而学,结果失去自我,忘记了自己要学的是“方法”,那将是很糟糕的事。更糟糕的是,如果老师不认为这样有什么不对,把学生当作“门徒”,那就完全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教育要教会学生思考,而不是把它他们格式化后,复制教师的思维。p14
学生在课堂上胆小如鼠,像奴才跪听圣旨,学生不思想,大脑成了录音机。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而不管学生的思维处于什么状态,一味地灌,把一节课弄得非常紧张,学生怎么可能有“悟”,把学生当作容器,由教师“灌装”,多数学生来不及接受,灌得太快太多,或者溢出来,或者成了漏斗,事倍功半,效率极其地下。p14
没有多思,比较、筛选、判断的能力就无从说起,豁然开朗的“顿悟”也就不可能。p14
在无休止的灌输之下,有些学生被压成漏斗状,随灌随漏,而教师误以为学生仍有“空间”,仍在“渴望”,一股劲地继续灌。这样一味惯“灌”的教师甚至会误以为自己的勤奋会成功。因为他的学生时代就是这样被“严师”“灌”的。通过观察还可以发现,这种类型的教师现在教了一二十年书,能把自己当作容器,他们从不主动读书,不知探究和思考。而是到处找学者、专家乱问,把他们当作水龙头,当作职业生命之源。p15
强迫学生用宝贵的时光学无价值的东西,或是重复简单的过程,说轻了是浪费时间,说重了是糟蹋生命。p17
我们常说,不要“低估学生”,即使在应试教育猖獗的当今,仍然有那些学而不厌、想尽办法多读多思的学生,没有必要把他们固定在教室里——就算我们无法让他们走出教室,但我们应该允许他们的心飞出教室。p17
人的精力有限的,累了,睡觉或是慵懒一些,有利恢复,凭什么非得“振作精神”呢?悬梁刺股的,智商一般不太高。学生时间有限,这个年龄该做点梦,学校、家庭逼狠了,他可能会走极端,寻求释放,在其他地方出问题。
学生时代就能自主安排个人时间,也就能在未来选择前路,寻找快乐和幸福。p19
教育者必须明白,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在独处时寻找快乐,教会学生在个人空间里培育趣味,这些,也是教育的任务。学生带的渴望到学校,寻找智慧的人,向他们学习方法,而不是把自己交给工厂加工,或许到学校来驯养自己。
教育者不能通过条条框框把学生,固定在某个空间让他亦步亦趋,把上课做的全部时间交给学校统治,那样的学生永远不可能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因为长期“被喂养”,即便是饥饿了,也不会去“觅食”——学生早就已经失去了主动觅食的能力和欲望了。p19 曾经的物质贫穷导致了价值观扭曲,专注文化压制了人的自由思想,却纵容了的物质欲,精神贫困时代终于来临。p20 现今,人们面临的一些社会矛盾,一定有人群的早期教育因素,分化在当时已经出现。当前应试教育播下的种子也将在未来,异变为不可测的因素,占据了社会位置的不一定是今天的“考试精英”。一个文明社会不可能永久容忍无知与粗鄙,很难相信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能坚强地蔓延到未来。p21
如果都得用“考试”这把尺子去量,很多学生未必有优势,可是他们并不想让这门课也考到优秀或者是A,而只想合格或者是想要个C,学校得承认学生有这样的权利。让一门内容荒谬的科目,也能考出优秀或A,未必是良好的学习经历。作为教师,可能现在就应当有这样的文化预见。p21
在学校教育中,只重视考试成绩不重文化修养,越往后学生差异越大,最终可能形成缺乏共同话语的不同人群,文化价值观也因此拉开距离,在精神上进入不同阶层,最终在重大社会问题上形成观念的对立。p22
现今,人们面临的一些社会矛盾,一定有人群的早期教育因素,分化在当时已经出现。当前应试教育播下的种子也将在未来,异变为不可测的因素,占据了社会位置的不一定是今天的“考试精英”。一个文明社会不可能永久容忍无知与粗鄙,很难相信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能坚强地蔓延到未来。p21
曾经的物质贫穷导致了价值观扭曲,专注文化压制了人的自由思想,却纵容了的物质欲,精神贫困时代终于来临。p20
如果都得用“考试”这把尺子去量,很多学生未必有优势,可是他们并不想让这门课也考到优秀或者是A,而只想合格或者是想要个C,学校得承认学生有这样的权利。让一门内容荒谬的科目,也能考出优秀或A,未必是良好的学习经历。作为教师,可能现在就应当有这样的文化预见。p21
在学校教育中,只重视考试成绩不重文化修养,越往后学生差异越大,最终可能形成缺乏共同话语的不同人群,文化价值观也因此拉开距离,在精神上进入不同阶层,最终在重大社会问题上形成观念的对立。p22
学生处在“无兴趣”的状态,需要教师的启蒙和引导。引导学生关注未知的世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了解他的心理状态并能有足够的智慧。p23
学生对某个学科缺乏兴趣,在于不了解或是没有接触到这个学科内的知识,没有观察到这个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没有想象到这个门类知识在未来生活的作用,更没有想到这个学科的学习目的在于发展思维。p23
那些富有智慧的人可能都有不同一般的学习经历,他在学生时代,一定遇上了许多激发、保护和发展了他学习兴趣人24
兴趣的培养,需要安静的环境,一个疲于应付考试、测验的学生,对外部事物很难有积极兴趣。两次测验或考试之间,是能够正常学习的时间,但假如这类测验、考试密度过大,学生就没有时间思考了,毕竟考前、考后的气氛会干扰他。学生学习需要一个平稳的环境,认知与接受、思维发展、经验形成、能力培养都需要静;考试和测验过密,平静的环境没有了。学生,尤其是少年儿童,不敢,也不可能抗拒这样摧毁人的教育,学习很快就变成了无趣的事了。p25 教师办公室里的言行,往往也会传到学生耳朵里。教师绝不能低估学生观察和获取信息的能力。p29
教师这种情绪(埋怨、不满、抱怨)不宜向学生表达,不是所有的话都可以对学生说的……学生从小在这样的人群中生存,耳濡目染,没有正义感,缺乏同情心,不诚实,目睹双重人格的“教育”,他能正确地认识“学校”和“教师”吗?p30
课堂上涉及价值观的错误的、不负责的言论,都将产生恶果,而且是出现在未来。p31
高贵气质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学生有精神追求,有阅读作为基石。无论在怎样的环境变化下,都会始终如一地追求自我完善。同样,入骨的庸俗、猥琐也不是一天形成的,相对而言,速度更快,而且难以根治。在成长中,教师的品格色彩有可能涂在学生的精神底色上。p31 所谓的“境界”可能是“教”不出来的,因为那是个人的生命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世界的追求,教育者必然束手无策,更何况,就教育者自身也未必能有那样的境界。p35
一个有梦想的学生遇到一群没有梦想的教师,是人生的不幸。反之,一个有梦想的老师遇上一群极为“现实”的学生,则肯定是一场灾难。p36
学生能凭诚实的劳动自立,操持家庭,养育子女,享受生活,成为合格的公民,这就是教育所要做的,这也应该是一个教师的职业追求。p36
让儿童心里多装一些美好的东西,善良和友爱,诗和梦,这是童年的“底子”。未来或许有诸多不如意,但心里装着童年的梦,即使阴霾满天,他心里总能有一片蓝天白云。如果老师课堂教学过于“现实”,灌进了很多伸手可及的“实惠”,“教室”和“集市”就没有区别,那些梦想的种子也就无处存放了。p37
学生对人生目标的理解不可能是一样的。人们鼓吹成功成才,期望成长,然而人们也许忘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不一定要用这些来衡量,况且每个阶段各有其特殊的生命价值,就是不要以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加速成长,不要一厢情愿地去拔苗助长。教育不是办奥运,教学更不是团体操,请假学生不应该只用一把尺子。p37
过早的学前教育预支了儿童的学习能力,剥夺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脑袋里过着充满了无趣的“知识”知,想象力必然受到限制。p38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以另一种姿态活着,有人用生命去写诗,有人用热血浇灌理想,你也可以为吃馒头而活,但你不能践踏高尚和美丽。教育只有让人成为合格的公民,努力地让我们的学生不要去买人血馒头吃。p40
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绝对不会做“无用功”,他们总是追求“急用先学,立竿见影”……没有梦的儿童,没有朋友,只有对手;没有合作,只有竞争;没有高尚的追求,只有利益;没有快乐,只有成功……p41
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在现时,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具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我们的努力,为学生多打开一扇窗,让他在前行路上多了一抹亮色,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留给后人的财富,我们的所做的努力,对学生而言,都会有意义的。教育教学如果一味地追求“成功”,其过程必将烙上利益的印记。p41
讲台前站着的,总得是个学生能接受的人,课堂总要能有些学生渴望了解的事,除了善解人意,学生最希望老师是个“有办法”、“有经验”的人。p45 不仅语文课,所有的课都可以上得很轻松,都能够有笑声。因为我们是在“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活动,如果你无视学生的期待,那你可能每天都在“白讲”!p46
一些人从教多年仍然不知道教育为何事何物他们也许一直没弄清教育做事业,和其他事业有什么不同。但是,当他站在讲台边,面对学生,他会会知道自己有多重要!p47
合格的教师根本不会把课堂当做什么战场,当然也不屑于把课堂当作考场。课堂是陶冶情操、生成智慧的原地,每个人都在这里耕耘,包括教师。我说过,最大的快乐是和学生一起学习,我这几十年对教育的认识和感悟。很多是在课堂上从学生那里获得的,我在教他们的同时自己受到更多的启示。我比以前聪明了一些,这也是我离开学校后,仍然怀念课堂的原因之一。p48
在一个正常的教学群体中,未必有什么学习竞争,更多的是友谊与合作。p50
旅行者经常停下来等待掉队的伙伴,也常有成百上千的人全力寻找一名失踪者。你如果看过《拯救大兵瑞恩》时落过泪,那你同样应当想到,为了一名学生的进步,老师和全班同学停下来,等了两分钟,仅仅两分钟——意义将是多么重大!p50 无论如何不要在和学生接触的第一节课上向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因为还没有开始上课,你提的任何要求他不会有感性认识;你不停地强调自己的教学如何严格,唯一的作用无非是吓唬他,让他对你感到恐惧,如果你试图用这样的“下马威”作为见面礼,让他从此乖乖的跟你学,那你作为教师,精神已经走向没落了。你只有权力而没有了魅力,第一次见面印象不佳,以后想要挽回,只有付出极大的代价。p52
预习,很大程度上已经是自觉行为,这种自学比课堂效教学更有效,因为它是一种自觉。学生预习时,学习已经开始,要信任学生,不要以为他们不可能通过自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只不过是条“基准线”,就是依照一定的程式完成了教学内容,而真正能让学生铭记在心的是他个人的学习体验。p55
既然是“作业”,不管文科理科,都得讲格式规范,规范是为陪养良好习惯,规范是学习活动的基本保障,规范不是对思维的限制,不会扼杀人的创造性。p56
作业格式的规范会长时间影响,学生,形成一些好习惯,他可能因此明白:“规范”是他融入社会的通行证,是行为底线……作业规范的作用不止于作业本身,他是在培育一种态度,培养一种行为规则,而这种规范将影响一生。我们常看到所谓的“不按常理出牌”,未必全是创新,而是一把双刃剑,有可能自伤并伤人。更多情况下,社会文明需要规范,经济发展需要规范,创新也需要规范做保障。这类意识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的“作业规范”。p57
教师常常为了听课人“指导”和“讲评”。通过指导讲评,能让听课人了解教学要求和教师的思路,看出教师教学方法和技巧,看到教师的智慧。然而,因为这种一切都要“当堂”呈现,学生的“学”反而被忽略了。p59
教师的阅读见解作为“师”的经验与教训,如果不在教学中利用非常可惜。有时我想,课堂上有“告知”,可以避免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在黑暗中摸索,付出不必要的代价。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某方面的知识,关注某种可能,无数的前车之鉴,未必都需要学生一一去证实。p62
要让学生能自由阅读要让他们能提出问题,并探讨问题,否则教育将是无用的。p62
学生在课堂上知道了人物活动的背景,看到了一个人和他的时代,他因此发现了文章的趣味,知道为什么历久弥新,他也并未因此认为知识是无趣的。p65
即使老师的课再精彩,学生仍然有可能分神,教师的教学可能会诱发学生的联想;而有些科目教学内容本来就没有吸引力,更不用说那些课堂气氛沉闷的了,(学生不分神才怪)。
实行严格的学习训练,强制学生注意也许会有些作用;如果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应当有更多的办法。那些学生受欢迎的教师,他们的课堂空间远远不是那几十平方米。他并能深入浅出地解说教学内容,注意让学生发现趣味,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道,导出他们的疑问,让他们形象地感知学习内容,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推导的兴趣,而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听和记。在学生疲劳感即将出现时,老师像是不经意地打个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气氛有些活跃了,然后不动声色巧妙地导回教学内容上来。p68
课堂要“留有余地”,课堂教学最好不要太“紧张”,教师不能有太强的“赶进度”意识。一节谭40分钟或者45分钟,始终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不容易,况且未必有用。青少年持续注意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而学生每天要上六七节课(甚至更多),课后还有作业,有些学生,连课间几分钟都没法休息。因此,课堂上,教师最好不要让学生感到疲劳。有些教师总是批评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却没有想到学生这方面能力有限,特别是小学生。P69
一节课开合自然,张弛有度,学生有思考、消化的余地,才是合格的课。
我们教学评价的观念需要反思,在评价一节课时,我们总是想到,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如果“问题解决了,该问的都问到了”,就认为合格了,而没有想到这种填的满满的课很可能是机械的,平庸的,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太全了,失真,底效。教师唯恐学生想不到,抢先把话说尽了,学生也就不想了。为什么要求“全”呢?留点空白,让他有想象的空间,让他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他自觉的发挥、延伸一下,让他产生新的疑问,让他有创造的尝试有何不可?为什么每节课非得讲到下课?p70 小学要少用多媒体,要尽量让儿童养成纸书阅读和手书习惯。学校不宜强制使用教辅设备,同时,并非每节课都需要用。滥用教学辅助设备,有可能使清晰的课堂变得花哨而失其本,学生则可能在迷乱中买椟还珠,(抓不住重点)。语文课,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想象出画面,这是形象思维范畴的教育。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想象力,凭借语言文字的表达,感悟文学艺术之美的能力。课堂教学滥用多媒体有可能破坏孩子的想象力。P72
因为课件制作精细,预设过多,许多老师被自己的(更多的是别人的)课件套牢,课堂生成的问题无法应对,从而失去最有价值的教学契机。教师在课堂上不像学习的引导者,而像个放映员。P72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走进了课堂,加快了课堂进度,可是,教育的特征是“慢”,人在发展中的一些天字过程不能被替代。如果吃饭的过程被“喂饭机”取代,或是人获取营养过程被“注射”简化,那种生活方式谁也受不了。P73
有能力“教”,是更有智慧的学习者;学“教”,也因此更会学,如果学生“敢讲”、“会讲”那就是“懂了”、“会了”,“懂了”、“会了”教师也就不需要再教了。p76
课堂上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有时无法按部就班的上课,如果无视学生状态,强行上课,可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不如因势利导,最好的课堂就是始终有生命与情感。p77
在小学课堂里,一只美丽的蝴蝶飞来飞去,一只蜜蜂嗡嗡地绕站台,窗外街上传过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校园或教学楼里有异常的响动……这时候孩子们的心不大可能那样专注,你干嘛还装作若无其事地在上课?你能不能有点智慧,把这些意外利用起来?p78
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人的思想和习惯已经固化,他们在12年的中小学生活中,丧失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其中很多人的大脑已经“容器化”,坐等灌输,他们从小就知道“听讲”而不知道自由思考。p80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但礼仪过于繁复,学生会倦怠,从而视为繁文幺缛节。课堂上过多的重复仪式会让学生失去庄重感。
尊敬教师,文明礼貌,行止有度,不一定要强调形式。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从没有队列式的号令,但时时处处皆见礼敬!p83 我们做教师的,如果不能在课堂上说心里话,学生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同样,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发现并提出问题,不能发表个人见解,那样的教学又能有什么价值?那样的课堂谁会怀念呢!p103
当下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批判思维”,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对教学中的“怀疑与批判思维”缺乏认识,他们甚至反对这个提法,为了能轻松顺利地灌输让学生“听话”与“服从”,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成为“驯服的工具”。在奴化教育下,学生不可能有积极思维,他们在学习上总是被动地“被提问”,而不能主动地探究问题的本源。当学习成为强制性的任务,需要用考试来压迫,而不是鼓励探索,获得乐趣时,学生当然只能等待教师的“教”教,只能“接受”只能“被灌输”。p103 真正的课堂不会因为教师离开教室而结束,也不会因为下课铃响而结束。教师离开了,但他的课堂表达仍然会留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启思”与“导疑”,他的学生在下课后带着一堆疑问回家,那可能才是有价值的教学。p104
复杂的问题被简单化处理,简单的事理弄得复杂化,对学生思维发展都没有好处。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却越来越低,症结在于学生独立思考意识薄弱,把问题简单化,学生之所以把问题简单化是因为社会对青年教育的“告诉”、“告诫”太多,告诉太多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他们思维;告诫太多,约束自由思想,压制独立思考,容易形成思维桎梏。p108
课堂气氛沉闷,原因很多。学生和教师拿着同样的教科书,教师思维要高于学生。既然学生觉得枯燥单调,教师就更不能照本宣科,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埋怨教材的枯燥单调。教师缺乏智慧,不对教学的内容作深入思考,没有创新意识,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什么材料都可能在他的课堂上被糟蹋掉。p112
我们的教育常常处在这样一种尴尬状态——最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来自于社会生活,却不能充分地利用社会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学生生活在社会,教育沉溺在考试之中,学生在书本中学会思考,却没有能力解析身边发生的事情。p109 许多教师过于拘泥于教学设计,死扣思考与探究问题,只想到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思维发展。不敢因时而化,因地制宜。他们的课堂就没有自己的智慧,当然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112
如果能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就可以在一边歇着了。当然,教室也可以从中受到更多的启发——一个班学生的智慧之和往往大于教师。不过,如果教师以为可以随口就能问出一个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未免浅薄。p113
怀疑有时依据的是常识,有时依据的是普遍真理,有时是靠逻辑判断,更多的必须通过积极思考,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毫无根据的怀疑一切,则是盲目无知,对传统观念和习惯说法,审慎地去认识判断,不唯上,只唯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往往能有所发现。p117
不要向学生提愚蠢的问题,不要以刁难学生取乐,不要过早的拿那些似是而非的难题纠缠学生,让他们对学习产生错误判断,或是对个人思考能力失去信心。p118
教学要让学生“会思想”,要学生“思想”不是让学生复制教师的想法,重教的路。合格的教师,教学总能有个人见解,也会鼓励学生有属于个人的思考;拒绝学生批评,不让学生质疑,那样的教学没有经验的结果?p120
教师能有一群“不安分”的学生,学生有独立意志,甚至具有超过教师的独立见解,应视为教育教学的成功。教师不要怕下不来台,你胸襟有多宽广,学生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大。p121
希望学生“安分”,反对独立思考教育就不可能培养“雄健”的国民,(李大钊语)而只能培养顺民或者奴才。就教学意义而言,学生都安分,教师的课自然也就这“一言堂”,教学没有批评和质疑,教师的权威就稳定了。在这样的课堂。学生会有创造性思维吗?如果中小学阶段不培育这样一种质疑、思考的精神,学生非但不会有什么出息?连基本的生存能力也会丧失。p121 课堂要教给学生的是思维方法,如果以“教知识”为目的,那就没完没了,学生永无毕业之日。人类知识如海洋,学校所教不过一瓢。中小学生12年读书,值得一瓢,会很快干涸。教师拿课本当例子来“教方法”,学生有智慧,如知道汲水之法,一生受用。懂得“课本不过是个例子”,是做教师的第一步。p127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所受教育是否正确,他是否有追寻事物真相的愿望,教师能否为他提供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学校能否建设自由言论的环境,都非常重要。p130
好习惯不是靠压制就能形成的,否则学校就成工厂生产的流水线了。不该管的不必管,教育者要把精力更多地用于为学生营造成长的环境,学校是学生寻梦的精神家园,学生也是主人。p132
不管怎样宣称“学生权益”、“学生主体”,在混乱的教育观中,学生仍然显得无足轻重,他们的大脑成为生产线上的“待罐装容器”。这种所谓的教育追求,不知不觉间,让学生从“奴在身者”而渐变为“奴在心者”。一名有独立意志的青年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命运,学校的管理者如果把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教育资源都当作私产,把教育当作一种制造行为,真正的教育就不可能发生。p132 读书是一种习惯,至于怎么读,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其实已经不需要再教。如果学生在幼年没有养成对阅读的兴趣,到了中学,用反复强调和考试,施加压力,作用有限,甚至适得其反。p138
目前困难的,是社会误把阅读当作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而没有认识到它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
课堂里走出了高考高分的学生,但他们的阅读能力并没有达到建设文明社会与需要的水平。这种规格的劳动力,适应生产制造的需要,但他们缺乏想象力与好奇心,缺乏能够发展社会文明的创造精神。p138
阅读基础好的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显然不同意呗,他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超过一般人,因为有阅读做向导,他的精神通道可以通向无限的时空。p138
知道“为什么要教”,比知道“怎样教”要难得多。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在经过长期课堂实践后才逐渐清晰,逐步端正。几年教学下来,教学技术过不了关的教师,多数是观念问题,如果有正确的教学观,知道为什么而教,则很多具体的方法问题,通过思考摸索便可找到解决的途径。如同我们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是最重要的任务。如果学生,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无论怎样苦口婆心地教他怎样学,效果都很有限的。p139
如果就是没有全局观念,固守学科本位,即使他任教的学科成绩暂时提高,但必然会损害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用施高压的方法,逼使学生加大投入,是技不如人,同时也是“道不如人”。p141 学生虽然受教师压制,并不会从人格修养上去评判教师,然而真正的教师,对此应当深刻反思,并有耻辱感。教师不相信学生,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为可以凭借题海和高压造就学生,实则与民间底层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如出一辙。谈不上教育境界,这样的课上学生只有恐惧不会有兴趣,而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丧失兴趣的,是最愚蠢的教师。p143
教师的职业语言应当高于社会文明水平,在学校里,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文明示范。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文明高于社会水平,学校才有存在的必要,儿童和少年才有必要到学校接受教育。教师语言粗俗甚至低于学生修养不仅会造成学生感情上的疏远,他的学科教学也不会有正常的结果。p145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把学生分为“优生”和“差生”,教育,就会成为很多人都噩梦。p145 基础教育的“特色”过多,非但成不了特色,连基础也做不成了。为特色而特色,势必会扭曲教育常识,形成“反教育”。现在,所到之处几乎到处都在谈特色,教育官员和校长们的汇报,教育行政部门的“验收”,评估系统指标中……到处都有特色,教育界被“特色”折腾的,是官僚体制政绩观作祟。p147
不能不说一些教师和家长认定的“尖子生”其实不过是考试的机器。目前考试制度造就了一大批这样没有阅读兴趣,缺乏辨析能力,却善于利用用考试模式取得各种证书或文凭的精神白痴。p147
“特色”过多,就是反教育,反规律,反科学。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长期的传统,有可能形成“特色”,但作为行政任务,凭着各种各样的“苦干”或“摸索”,能出“特色”往往是痴人说梦,是大言不惭。p148 作为一个教师,你要记住,你是受过专业训练教师,你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你的课堂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做法。总之,你目前需要的是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看你如何把自己变来变去。p151
我教语文一直没想过,自己是什么“法”什么“式”,有人私下不惋惜地说过,“教到退休好像没搞出自己的东西”,遗憾的是,我从来没有自惭形秽,我至今仍然“停留在常识阶段”。p152
这个“式”与那个“法”,谁爱发明爱总结,爱申报挂牌,是个人自由。但作为专业教师应当有辨别能力,对自己的课堂要有自信,尊重学科的严肃性始终与常识为友。p152
谦虚一些固然好,更要多思考,有自信。对自己能否有比较准确的判断,是能否立“立”于课堂的根本。p153
教师,你要有自信,课上得好不好听听学生的反映。专家的意见未必宝贵,一节课也未必要打分,不要学银行柜台的语音提示“请您对本次服务留下评价。”p154
要有自信,不能迷信,如果对自己的课缺乏正确判断,缺乏自信,归根结底可能是底子薄,要多下功夫,练练胆子,读读书。p155
如果你用很大的精力去反复磨一节课,很可能只能上好这一节课,因为“磨”多只能得到“技”,很难“成道”,有些经验未必能够复制,换节课可能会有出现新的问题。p156
“打磨”为的是更“光”一些,也许要更“滑”一些,这种纯技术的活,只是教师一方面的,课堂另一方面学生是不是也要磨呢?我就不太懂了,教学设计精致,固然有好处,只是如果一味的机械打磨,过于精细光滑反而单调无味。p152
教师没有了这些“依靠”(教参),业务长进才会快,才会练成真功夫。有朝一日,由老师自觉地提出废除“教参”,禁止教辅,专业素养也就真的提高了。离开了教参就没法教书的教师,能算专业技术人员吗?p159
过多的听课交流未必有什么好处,教师需要有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管理者希望教师通过交流,以提高业务素养,可是这样忙于“听与被听”教师用什么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呢?如果教师没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不可能成为有智慧的教师。p161
教师因职业训练中没有相关内容而认为事不关己,因教学不顺而怨天尤人,会失去作为教师应该有的“教育的姿态”,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无能”和“无力”,这种形象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p163
说心里话,绝大多数有感情的朗读或者有表情的朗读,不好听,太假了。包括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有表情地说假话更糟糕。引导、要求甚至逼逼使孩子那样刻意地、做作地朗读,不自然地显现出喜怒哀乐的表情,往小处说不过是有些呆头呆脑的蠢相,从大处看可能是非人道、反人性的教育。让孩子们像一棵树一样自然的生长,真实地活着,不要再逼孩子们去学那些虚情假意了。p166
读书,只有读出文本蕴含的感情,只有读懂作者表达的意思,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果没开始读或者还没有熟悉文本,“表情”和“感情”就已经准备好了,这符合阅读学习的规律吗?学生根本就没有感受到爱与痛,却要装得声泪俱下。脑海中根本没有春天,但因为老师在盯着他,要给他打分、要给他表扬,便装模作样地带着颤音喊:“小草呀,也醒了!”这恰恰是误导孩子失去本真,学会了虚假。p166
只有让学生认认真真去读,读进文本,读出作者的心,读出画面,读出自己的想象,才会“有感情”。所谓“感情”靠阅读理解,读通了,读懂了,悟出了,触动了,自己感情才会出现;因为感动,把书中的那些人和事,那些美玉震撼,埋在心灵最深处,一辈子难忘。如果读得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成了自我心灵的洗礼,这才可能“有感情”。凡是只能在课上呈现,并由别人评价、过后即忘的,仍然不过是“表演”。作为教师,首先得克服那种把上课当“演出”的恶习。p167
现在一些有关基础教学的研究,脱离实际,没有学术价值,没有普及推广的可能,无助于教育教学改革,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助长了浮躁之风。于是,教育界常常有这样的现象:科研喊声震天,基层寂静无声,课堂一切照旧。p172
“匠”与“师”的差别在于“技”和“道”,人们可以用效率去评价一名匠人的劳动,对师的价值可能比较难以评估,很难用指标数字去衡量,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着眼于人的未来,谁能精确计算出今天的教学究竟有多少效用?时下的麻烦在于,各行各业都唯利是图,教育教学也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忘了教育的真谛。p173
教学工作不是生产线,是育人,和种树种庄稼相似。“有效教学”一旦被公式化,也会把老师弄得无所适从,连课也不会上了。p175
在一个有创意的、发展不均衡的、各有特点的班级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只要教师教育观正确,不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而在一个过于“整齐”的集体中,个人的思考有可能趋向简单。p177
学生各有所长,在各科学习中发展不均衡,对于教师而言,未必是坏事,正可以锻炼他教学统筹能力。他的课堂要兼顾所有的学生,他要完成教学计划,还要启发学力强的学生往深处思考,要给大多数学生留下一点拓展的空间,同时还要照顾那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不让他们感到困难而丧失往下学的信心……p178
在童年,少年时期,一个孩子,为“门门考优”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这是很沉重的教训。我也深刻的意识到,家长和教师只看重成绩,忽略了他们的学习品质和趣味,后患无穷,盯住考试成绩,想“争第一”,“当老大”的学生极有可能情感脆弱,一触即溃。p180
因材施教,在基本学习任务能完成的状态下,保护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有所长,保持对某一领域持续的探究激情,这比分数和名次更重要。无论高考和中考成绩有多么出色其实都不大可能考出“热爱”来。p181
学生需要有精神的导师,学生求学除了渴求获得知识、能力,也需要有精神向往与寄托。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他们需要有人生的标杆式的人物在身边,这个标杆式的人物未必是历史名人,未必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未必是媒体宣传的英模人物,而是他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值得他们学习并景仰的活生生的人。父母作为亲人,有时起不到那样作用,或者达不到那种理想的境界。于是他们会在学校里找寻,在社会上找寻。学校是他们生活时间最多的地方,在这的有学养的老师,有精神感召力的学长,都可能成为他经验的人。他需要一个有人格魅力的灵魂的导师,在他心目中这个人是真诚可靠的,像他背后的一座大山;这个人坚定有力,一下子能把他从泥潭里拉出来;这个人富有经验,在他最困惑的时候点亮一盏心灯……p182 很多就是把自己定位为“知识小贩”和“助考师”,每天辛辛苦苦地做违反教育规律的事。他埋怨学生不爱学习,就不去思考究竟是谁“高速度、高效率”地毁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p183
你见过哪个宣称自己高效课堂的学校减少课时,为什么课堂高效了,课时却减不下来,有的学校“高效”得连体育课都“高效”掉了。“高效”之后节约的时间干什么呢?如果节省下来的时间给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了,让他们去参加社会实践了,让他们去野营了,或者让他们去劳动了,甚至用于他们睡觉了——那样的“高效”才可能有价值。如果课堂是“高效”的,一节顶三节,学校把省下来的两节拿来训练、做题,考试以测验“高效”,我觉得:“二九一十八”有时未必如“三六一十八”。p183
经验告诉我,持续学习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低效。当学习失去乐趣,成为“无限度的任务”时,青少年对生命、对社会、对面临的一切都有可能,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p184
目前中小学“重教轻学”的倾向很严重,一是对教师要求过高百般挑剔,二是课时过多忽略了学生的学,在教师职业水准不高的时候。学生学习会出现困难;而在教师力能胜任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也缺乏主动性,过于依赖课堂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缺乏智慧,师生双方都会弄得疲惫不堪。p184
课堂学习是普遍要求,如果学生“不在状态”,不必强求他们在课堂上必须“学会”,他们可能在课后慢慢地“悟”出来。如果教师总是不放心,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向学生重复,不但低效,也会导致学生厌学。p185
社会如果守规矩,先得有规矩可守;教育给人以智慧,教育本身必须有智慧。基础教育的乱象完全可以靠法规得到治理,任何推诿都是丧失教育责任的愚蠢行为。p187
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往往可以在“非专业知识”方面找到原因,教师的综合素养是“专业”的背景,这种“综合素养”体现在教师的“学习力”上(并非体现在学历上)。p191
基础教育是普通教育,作为教师,他的修养和趣味应当高于社会平均水平。遗憾的是,在一些场合,人们很难从文化教养上认出教师群体,他们在文化精神上已经被社会同化了。p191
无论专业水平高低,人们通过“业内劳动”获取生活资源,然而这并不应该是他生活的全部,他的生活品质还在于他有什么样的“业余”,很多人都发现了“业余”的重要,判断一个名教师的教学修养,要看,他“业余”在干什么,他有没有阅读的习惯,有没有钻研“非专业知识”的兴趣。p192 有智慧的管理者,不会用“突袭”(推门听课)的方式来督查老师的,他会有更合适的方法深入细致地了解教师的业务修养和工作状态,并和他们沟通。首先,他会信任教师,知道他们在为一个高尚的目的而工作,他们会付出巨大的努力,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其次,他了解教师工作的辛劳,知道他们即使处在劳累之中,也会尽自己所学所能关照学生,他们不可能懈怠。即使从其他渠道知道个别老师的课堂教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也相信教师需要有成长的过程。总而言之,他不会把教师当作不监督就不劳动的人。P194
在一些课堂上,可以看到许多“教”与“学”之外的东西。一节普通的刘课,师生活到正常,如果面面俱到,锦上添花,如琢如磨,富丽堂皇,像装修房子一样精工细作,可能适得其反。P195
课堂应当遵循简约的原则,简约并非简单,不是一个低要求,能做到很不容易。学生的基本需求,就是“学习”,课堂弄得花哨,学生注意力游移,甚至可能丧失了思考。P195
简约的课,会很清晰,没有多余的环节,也就未必需要 所谓的“环环相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可能会比较轻松。我愿意让学生轻松地上课,我愿意课堂上有笑声,我希望他们下课时,不觉得累,我不想让自己的课像警匪片、惊悚片、悬疑片那样惊心动魄,波澜起伏。P196
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会让学生疲倦,花样百出的课堂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需要一些稳定的东西,以观察、摸索出基本规律,把握常识和常理。因而我每看到借班表演“新法”的教师,总会想:在日常教学中,他真敢每节课都这样上吗?他真的每节课都设计如此多的环节吗?他真的每节课都上得这么花哨吗?
教学得法的“简约课堂”,会留给给学生比较深的记忆。环节过多的或是复杂的课堂,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就有可能忽略课堂最重要的教学内容。P196
绝大多数人习惯住在温馨的家,把课堂当成简朴的家,只要有真正的思维,就能实现。P197
玩起花样,玩起噱头,有些教师真是行家里手,表演成性,眼中没有学生和教学。
语文课不是表演课,老师不能把课堂当舞台,也不宜让学生表演。P198
小学语文教学也有些不太合适的要求,也曾鼓励学生表演,比如有些课堂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那一来就把儿童的纯真给毁了。听小学生读课文时那种做作,那种虚假,那种媚态,令人恐惧。那种教学,毒害了儿童的心灵,让他们从小成了表演者。在很多地方看到这种折磨儿童天性的“教学”,很反感,也很无奈。P199
教师在 课堂上引领学生学习,关注学习的内容,积极思维,没有必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个人身上。老师在课上努力地展示个人“才艺”,不管学科教学需要这样的折腾,也不管学生是否需要看他的表演,是典型的舍本逐末。在这些表演者眼中,没有“课堂”,没有“学生”,没有“思维”,只有“出名”,这种哗众取宠的课往往是上给评委或者专家看的。P200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1151758.html

相关阅读:《海蒂》读书笔记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
读书随笔小学语文2015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懒汉嫁嫂》读书笔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