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烟云》读书笔记:一种宿命感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这是一段平静无风的日子。无风,也就意味着停滞,意味着北京最糟糕的天气的到来。 (注:本文写作时间为2014年10月。)
其实不必等到雾霾的到来,我也常常想起《烟云》。面对刚擦了两天又积了灰的桌子,多到不知从何处来的灰,在阳光下一颗颗清晰可见,叫人有一种绝望的感觉(原来这就是日常生活的真面目)。书中的描写更是将这种绝望发挥到了夸张的地步:
“每次我回到家里用钥匙开阳台栏杆和门窗上的四把锁,然后伸手去开百叶窗、阳台门时,手都要被弄脏,进门时只得举着开门的那只手,以免弄脏别的东西。进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洗手池边去洗手。
……众所周知,书籍最招灰尘;当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时,打开之前我总要用抹布把它好好擦擦,擦擦封面,擦擦书口,然后再拍打拍打,因为书上总有很多灰尘。最后再去洗洗手,躺到床上开始阅读。尽管如此,翻书时我还是觉得手指上有一层薄薄灰尘,感到扫兴,有时甚至破坏了我读书的乐趣。我只好立即起身,走到洗手池旁再洗洗手。我不仅不会觉得手洗干净了,反而会觉得我的衬衣上、衣服上到处都沾上了灰尘。我本想重新开始看书,但现在手洗干净了,而我不愿意再把它弄脏。于是我决定出去。
当然,出去的时候我也得像进来时那样操作:先是锁百叶窗和门,然后是铁栏杆上的锁,手上沾的灰尘比进屋时还多。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带着那双脏手到办公室去洗。一到办公室,我就奔向卫生间洗手:那卫生间里的手巾黑得不像样子,用它擦手只能越擦越脏。”
《烟云?阿根廷蚂蚁》|伊塔洛?卡尔维诺
相比之下,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未达到那种可怕的地步,至少可以隔几天再打扫卫生(或许是对灰尘的忍受力比较高?)。只有到了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才想起谈论、抱怨甚至以此取乐(网络上流传的种种段子,从一个主题出发,衍生到方方面面,有种苦中作乐的错觉。)
灰尘是不值得谈论的,而霾则需要大书特书。或者说,灰尘只有集结到漫天蔽日时才会被人看见。
??像一个常见的隐喻,好比说中年危机,共同生活了十几年,发现妻子对自己感情冷漠,孩子不再需要自己,工作也变得繁琐难以忍受。其实早十年二十年就应该有这样的觉悟不是吗?在选择妻子和工作的同时就应该预见到十几年后会是这样的结果不是吗?是因为年轻时精力旺盛、充满好奇心,到了中年力竭了才一次性发作吗?(想起了《月亮与六便士》里突然离家出走的股票经纪人。)
扯远一点,近来见到吐槽“我其实是个浪子”这句话,回忆起来,也曾有人这么跟我抱怨过:“我其实是浪子的性格,想四海为家的”。实际上他当时在做的事是攒钱买房,打算几年后回南方与女友结婚。
真是可笑,想做浪子去做便是,光嘴上说说,只是不想付出代价。又不必像高更那样跑到大溪地,最坏的结果不过是与女友分手。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就等于放弃了浪子的生活,这是明摆着的事。在分岔路选择了人多的那条,遗憾风景不够美;选择了人少的那条,又觉得披荆斩棘太辛苦。人呀总是贪心,考虑是白玫瑰好还是红玫瑰好,现实往往是,你既得不到白玫瑰,也得不到红玫瑰。
有霾的夜,世界模糊成一团
于是,当不成浪子的人,发明了一种折中的逃避方式:旅游。假期里各大景点爆棚,铁路上、公路上尽是行色匆匆从一地赶往另一地的游人。
人们满心向往地奔向一个又一个目的地,以为可以逃离现实。另一种生活、在别处的生活、不再有日常俗世的生活、离开雾霾终于可以大口呼吸的生活。好像换一个地方,就能无忧无虑,抛弃所有烦恼,但一切想象都只成立于抵达之前。
而旅游的悖论在于,还没出发就要计算规程,假期有限,必须看尽可能多的风景、拍尽可能多的照片、见尽可能多的朋友,匆匆来匆匆去。以归来为结果的出发,似乎,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在《烟云》中,卡尔维诺这样写:
“成千上万的人和阿万德罗一样,整整一个星期在这昏暗的城市里工作,为的就是周末能出去。对他们来说,城市已经无可救药,城里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制造能够数小时摆脱城市然后再回到城里来的手段。”
城里的人们对笼罩自身的烟云闭口不谈(或者视而不见),却发明了各种方法来与之对抗:与主人公同在《净化》杂志社(讨论环境污染问题的杂志,真是莫大的讽刺)各种的阿万德罗从不在桌子上堆放东西以避免灰尘落脚、房东太太每天把大部分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却不在里面居住(她真正生活的地方??厨房??充满了油污)、城里的人们一到周末便出城滑雪、城外有一整个村庄以给城里人洗衣为业……看见烟云的,只有外来的主人公及其前来探访的女友。
对我和主人公这样疏于逃避的人来说,理由很简单,我们当下所拥有的现实生活,已经是“另一种以及在别处”的生活了。
就像小说开头讲的:
“那是个对我来说丝毫也不重要的时期,我迁到这个城市安顿下来。安顿这个词并不确切,因为我当时没有任何安顿下来的欲望,我愿意让我周围的一切都是临时的,不安定的,只有这样我才能在内心里感到安定。那么什么是我内心的安定呢?其实,我也说不上来。”
我的理解是,内心还保有希望,未来还充满无限可能。作为一个临时的安身之所,因为时间有限(虽不知何时离开但毕竟不是永远),一切困难都变得可以忍受起来。住在城里的人们用周末出去滑雪的方式缓解烟云的压迫,而他,这个疲倦的旅人,受够了烟云就可以离开,搬到另一个城市。
这也解释了我们经常看到的相处久了的情侣无限放大对方的缺点甚至连优点都变成缺点从而不断吵架的故事:一开始甜蜜恩爱,时间久了发现种种不满意没有变好的迹象,想到要就此度过一生或一段婚姻便不禁陷入惶恐,因此小矛盾升级成大冲突,爆发出世界大战。见过这样一个说法,如果每个人提前知道与伴侣相处的时限,也许会过得幸福一点。(《巴黎,我爱你》里因为知道妻子得了绝症而重新萌生爱意的丈夫,和电视剧里更多的绝症桥段,是不是深情必佐以死亡的倒计时,否则难以说通呢?)往往我们只有到了那一刻才知道终结在哪里,有时候甚至是过后才发觉,悔恨痛惜都来不及,我们称之为,宿命。
迎面而来的车灯,有点末日的绝望感
永远洗不干净手的绝望,永远摆不脱烟云的无力(出了城还是要回来,人们甚至依赖这烟云,没有冒烟的工厂,人们以何为生呢?),这就是宿命感的组成部分吧。当然还有嘴上说着想当浪子却没有勇气换一种生活方式,等等。
而像我和主人公那样,以为看穿了生活/烟云的本质而懒得逃避,到底是对宿命的屈服呢还是对宿命的对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1157098.html

相关阅读: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3000字范文
《秘密花园》读书笔记
《闪闪的红星》读书笔记300字
《风之王》读书笔记650字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