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经验的传承与积累是人类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以古为纲,在一个发展平缓的历史中,实则是成本最低最有效的发展模式。只是在近代才开始带有贬义色彩。在孔子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是扁平的,社会的一应文化制度都可以从之前的经验中获得解决方案。春秋之时,天下失序,夫子也希望借助从与有的社会治理经验中来重构社会秩序。对经验与已经积累下来的智力资源能心怀虔敬,也正是孔子能继承周公礼乐文化、能深入到三王文化核心,并能发展其常说的基础。孔子信而好古,并不是全盘照搬古人的行为习惯,而是有自己深入的理解与合于当世形势的取舍。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笔记】关于“何有于我哉”一直以来存在“对我来说,这有什么难的呢?”与“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两种解释。我比较偏向于前一种,孔子有大超脱的情怀,孔子能发现的问题,都会及时改正。当孔子提出这三个问题时,也必然“敏于行”而改之了。加之夫子之情怀,言而有实,也不至于为小事强作谦虚。故夫子言,必已经参悟此道,又知行合一了。故而自言自己是这样做的,以教导学生。
夫子所言教学三种,是人学习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敏于事,第二个阶段勤于学,第三个阶段笃于行,推已及人。于学中而见三种层次,念念不忘求学之目的在“为人”,而不是狭隘的自我成就,此亦是夫子的教育观。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笔记】夫子言此四端,乃学人之常理,人之常经,故夫子谆谆以教。修德,以日新;学以日进;闻义而行之;不善而改之。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笔记】志怀天下不见用,也不影响夫子闲居之心情。能安住当下,同样需要心志笃定的,若多欲又如何能得申申夭夭之态呢?夫子之道,能退能进,进则以济天下,退亦足养乎身心。有大志,而不为大志所累,方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功夫。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笔记】夫子衰矣,而道行无期。其言也哀。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笔记】诸多注述认为这是夫子教学之义,或不其然。若以教育相解,则夫子言何倒叙之?此句或更为夫子内心之动向,由大至小而言说。矢志不移于道,是根本方向,故先述之;其次,以德化民是为求道之手段;人仁在我,依于仁,即固于本,本立方能道生;游于艺,此艺应不仅指六艺,更应该是指自立之艺,所以能自立而利仁之才能。
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笔记】钱穆言束修指15岁,而其他注多言指薄礼。无论二者何解,总归一处,即是夫子施教不择于人,不设门槛,有求必教。此中亦见夫子平民思想的教育观。夫子的教育,在于推行其大道,平民与士人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都是夫子施政的对象。春秋之时,奴隶制度尚在,夫子能开私学,教平民,乃盖世之功。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笔记】师傅领进门,成材在本人。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笔记】圣人无心,以天下之心为心。哀民之哀,既是夫子的恻隐之心,又是其为生民立命的初衷。故夫子未尝饱的原因,或由恻隐之心而发,但未必由恻隐之心而终。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笔记】朱子将此章与上句合并,或有不妥。夫子安时处顺,哀乐而不能为也。人有生老病死,天道如此,夫子又岂由天道而哭?能令夫子哭的东西,不是一个人的生老病是,而是天下之人的生老病死。夫子见一人死而思天下之兴衰变化,夫子哭道之不行,见生民倒悬而不能解也。夫子不歌,盖每思及道之不行,生民困顿,内心惶惶,歌之不行。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笔记】孔子虽然心怀天下,交一生孜孜以求,但随着年龄增长内心多有悲凉。孔子一位悲观者,但又是一位内心坚韧的不寻常的悲观者。孔子知道道之不行,却又能始终不放弃,所寄望的是他的学生们能继承他的“道”。孔子对颜子说这段话,不仅是在说颜子所学,还有夫子对自己精神生命的寄托。子由没能领会孔子的深意,而将夫子的话当成老师对弟子的赞誉,有比较之心,并言以兵事。兵事不是孔子道的核心,故孔子才有这么严厉的批评。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笔记】夫子的冷笑话。人必然有其所追求的东西,但追求什么,在于其人立什么志向。夫子言富而可求,是假设不追求道,那么为富也是可以的,虽贱业而为,亦见孔子的平民思想。另一个层面,夫子若作为执鞭之士而可求富贵,当然是天下太平,生民安居乐业。太平之世,夫子可能会仅仅做一个君子,做一个平常人。但如果天下荒乱,平民生活疾苦,夫子之大抱负自然会回到救世之道路上去的。此章所言,实则是孔子一生之写照,乱世而出,以利天下。后世的儒生也继承了这种情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担当。
7.13 子之所慎:斋,战,疾。
【笔记】《论语》中所慎的还有“终”、“言”。此处所列举,齐乃敬先祖、鬼神,是孔子时代社会秩序,意识形态的来源,不可不慎。战乃不祥之器,不可不慎。疾,疾病,亦当慎之。君子自爱然后爱人,推已及人。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笔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气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韶》乐之气当中正平和,有生民安居,战事不起之象。礼乐是社会秩序的规范形式。夫子听乐而三月忘其心,当是从《韶》中感受到他一直孜孜以求的东西,这个东西应该不是《韶》的形式,而是《韶》彰显的善。夫子在品味这股善的力量,而希望重新使天下趋于善。这种感觉,或如五四前夕,马克思主义入中华时,中国人的激动之情。夫子或者也是通过《韶》而开始明白他要推行一个什么样的天下。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笔记】此章有几个问题,其一,希望知道夫子对卫君之事的态度,却不直接问,而是间接地他人。这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关系,但子贡之所以因伯夷叔齐而肯定知夫子之态度,足见知夫子之是非观念笃定,因事因义而取舍,不因人因关系而稍有更改。即夫子心中所想,亦必将是行之所为。其二,夫子言“求仁得仁,又何怨”,亦可见夫子言行合一,以已以观人心的态度。夫子虽一生不为天下用,但因有此句“求仁得仁”而无所遗憾吧。此四字,当为夫子之墓志铭。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笔记】安时处顺乐道,人生至乐。以此章对照7.12,亦见夫子之富先必在于义。不畏贫寒,不避富贵,安时处顺,以道为本。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笔记】学易而无大过,或取易之不易,变易之道罢。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笔记】孔子在鲁国,而周天子在洛阳,两者语言肯定有诸多不同。夫子著书以天下之言,亦见其为天下不为一国,为万世不为一世的志向。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笔记】此章有两处可细味,其一,子路为何不对?其二,夫自自述。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见叶公,在其60岁左右,此时子路随夫子也应该有20多年了,但依然不认为自己了解夫子,不能体验夫子至大之道。弟子尚不能名夫子之道,于他人更是如是。故夫子不被用,也是正常结果了。
夫子自述,只说其为学与生活之态度,并不言说道理报负。或亦是明白子路为什么不敢答,而教之以不言高深道理,着眼于现实所表现。夫子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殊是可贵。不知老之将至,言其矢志不渝,而又痛未能行其道以利苍生。不免哀愁。夫子至负函见叶公,是等他把自己引荐给楚王。夫子言老之将至,亦是希望此行能施展抱负。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笔记】孔子从学习的角度,孔子把人分四种: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夫子学问功力深厚,究其原因在于以古之贤者为师,总结前人的经验,并不断学习的结果。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笔记】孔子夫不谈论言之无益之事。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笔记】每个人都有其优长之处,我们可以学习。别人身上有不好的习惯,我们也应该注意反省自己。儒家修身,注重反省自己。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
【笔记】夫子一生处处碰壁,但却从未改其志,他的内心为什么这么有力量呢?这一章或许做了某一方面的回答。天将大任于夫子,夫子是道统的自觉承担者。孔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面救天下于水炎的旗帜。孔子的心力,或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继承天道;其二,为天下苍生计。此章还有一层意思,即求仁在已,人生处处有可学之处,不是非得等到有明师指导才能学。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笔记】大道都源于平常之道,平常之道中有大道。夫子言传身教,仁者可以观仁,智者可以观智。不能明于事,而敏以学者难以从夫子之言行中学习夫子之道。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笔记】此章与上章当可同一。夫子以典籍等来教弟子知识;以行为而身教;以忠信而教弟子以修身养德。教诲不是刻板的“上课”,好的老师,言行品德都是教育学生的素材,需要学生慢慢体悟。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笔记】人们都希望与圣人君子共事,或从而学之,但圣人君子太少。虽然如此,与一些笃志于学的人交往也是不错的。此句或应与“无友不如己者”相对比,可知人若有一能,也可与之共事。同时夫子最后又告知什么人是不可以交往的:不诚信的人,骄傲的人,伪装自己的人,这三种人是不可以交往的。里仁第四曾有: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内心有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因此才能持久地喜欢一些东西,憎恨一些东西,而不至于“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的结果。没有定见,没有底线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笔记】许多解释把此章说成夫子有怜悯之心,故才这样。这种解释是牵强的。夫子不欲杀又何必钓之射之呢?生产力水平不足时,人内心长一位的是生存,慈悲之心是生产力发展之后的才产生的,人们才有了慈悲的资本。夫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实则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用自然之资源,又维持自然资源的生存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可持续利用,最大代利用吧。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笔记】 孔子之世,学问的目的仅有一个,即建立社会秩序。孔子之时,社会意识形态相对同一,然而夫子办私学,或有人以此攻击夫子。前半句,既为夫子自辩,夫子表明其知识学问都传承有序,不是妄作的。另外一层意思也表明了夫子重视社会经验的继承。最后一句说“知之次也”,仅次于生而知之者,也是一种赞许。生而知知之,三王、周公,学而知知者,夫子自比。夫子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开一代之风的人物,而是作为道统的继承者。
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笔记】常怀恕人之心。人或有过,但也可能会有改造的空间,不能因出身等而弃仁爱之心。换而言之,童子见夫子,必有事求教于夫子,夫子教之,是谓不弃。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笔记】为仁在己,不在于仁。我欲仁,斯仁至矣。
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笔记】此章对照7.15,子贡不直接问孔子对卫君的态度,而是借他事言之,则知夫子不言君之过也。陈司败问昭公,不合于礼,故夫子如此答之而退。陈司败得夫子答复后立告巫马期,更能明确陈司败的无礼之问。巫马期未参夫子所想,而又不担心巫马不能体味臣不议君之本义,故仅言自有过。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笔记】乐发人声,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子谨慎如此,立求准确,恐失中正。所慎者礼也。
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笔记】夫子最圣,依然不自得,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改之。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笔记】此章与上章当同参。夫子辞其名而居其实,非是自谦,盖有进也!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 ’”子曰:“丘之祷久矣。”
【笔记】夫子敬鬼神而远之。尽人事,而安开命。所行之事,皆身体力行而求诸,不希求于他者。
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笔记】对于一个有理想,有终极追求的人而言,富贵贫困都仅仅只是形式,不会对自己的内心产生任何的反应。但是,富贵与贫困会改变人所处的环境,贫困时所得的环境或比宝贵之时清净,更有利于践“仁”。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笔记】胸怀广大,其情自乐。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1217644.html
相关阅读:骆驼祥子主要内容介绍1500字
幼儿园大班教师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契诃夫作品佳句摘抄
《林海雪原》读书笔记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