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之政事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政事,就是布政治事,具体指处理政务的才能和值得效法的手段。本门26则虽不多,却折射了汉末、魏晋时期政治的纷纭变化及理政的才士们,既循古贤风范又因时而变的治事特色。
晋代士族阶层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必然要维护法制,严格执法,强化国家机构的管理,这就要重视政事和官吏的政绩。首先是政治主张问题。是实行德政还是依靠法治,这是从政者一向关注的问题。通贯于《政事》的一个主旨,就是以儒家的仁爱之德为根本去治事理民。不论在世风日下的汉末,还是在动荡不安的两晋,上到秉国之钧的丞相,下到宰守一方的郡主、县官,其政之美,都体现了为官者的仁爱之心,于是在《政事》一门便流溢着至为动人的人性之美。本门人物,或忠孝仁爱,矫风厉俗;或为政勤勉,不倦于职事;或妙识贤才,选无遗俊;或执法严肃,除恶果决,种种侧面,将身居要职的才士风貌演绎而出。

儒家一向推崇“以德治国”的思想。在汉末,陈?以“德”名动天下。民间有言“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后汉书》本传),可见他的道德风范的影响。作为太丘长,他的行政亦是以道德为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在第1则中,“吏有诈称母病求假”。陈?对此的意见是:“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众奸,岂复过此!”“忠”、“孝”是道德的根本,而汉末道德式微,王纲不振,所谓“声教废于上”,其结果便是世风混浊。为吏无信而取“诈”,就典型地表露了当时吏治的混乱状况。陈?抓住因其“诈”中“不忠不孝”的关键环节,严厉惩治,力矫世风。 当时的官员在处理政事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危及忠孝和人伦关系的行为,例如第2 则记生子不养,比盗杀财主之罪还大;第4则记载镇压无视国法的豪强。对于以上这些,主张严惩,决不饶恕。至于第10则读书人因受业偶犯宵禁,第9则“小吏盗池中鱼”等,可以不理,以示宽政。第3则说要“强旨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第19 则也说:“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这些直接表明了当时的为政思想。但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措施很少宽厚待民和给百姓以恩惠,所谓德政,常是停留在口头上。第26 则实际提出了主张仁政和‘处杀戮之职’是否矛盾的问题。而论到施政方针,多主张施行‘猛政’,使人不敢犯法。第6则说到晋武帝登位,便要贾充定律令。因不立法,就无以执法。在律令完备以后,只要依法令行事就可以了。
魏晋时代,清谈盛行,甚至因之废弃政务,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而主张看重事功,勤于政事。第18 则何充忙于公务而无暇与人清谈,并说“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可见其于政事的勤勉。 至于选拔官员,则主张选贤任能,做到“举无失才”,第24 则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对为官者也有多方面的要求:要注意待人接物,要有远见卓识,办事不能唯命是从,例如第13则,“觉其不可”,就应该“翻异”等等。可见本篇篇幅虽然不大,所涉及的问题还是相当广泛的。 其中最为动人的是王导、谢安的宰相风范。他们通识达变,谋深思远,没有循规蹈矩,一任宰辅而求天下之全,东晋王朝尽享了他们的流惠。《政事》把这些为政者的风采,表现得生动如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1230062.html

相关阅读:《后羿射箭>》读书笔记150字
初中地理教师读书笔记
《给新教师的忠告》读书笔记
《皮囊》读书笔记
读书心得体会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