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三百来页,故事八十余篇,分行当、游乐、风俗、劳作、器物、饮食六章。一边阅读,一边回忆大盘山下年少时。
记忆在慢慢累积
作者把木匠列为行当之首,也许有父辈是木匠人家的因素。其次讲解匠明元师祭拜山神的敬畏、斧可代刨的手艺。巧的是我爷爷也是做细木的木匠。十多年前,“上石屋”的旧石墙屋倒了,乌黑的木楼板成了记忆。今年夏天,我爸将泥墙屋拆了重建,爷爷留下来的细木家伙也丢的丢,送的送。从此对墨斗、角尺、刨子的念想换成了记忆。在“鸡屎食三斤”的篾匠小毛师那里,又唤起我的篾匠外公的回忆。势如破竹,第一反应是外公干篾匠活的场景。
小时的劳作,主要是小队放牛,上山砍柴,下地拔草,暑假割谷,干旱时给腰芦(玉米)苗浇水,秧田放水等。当年我们第五队有一头耕牛,各户轮流饲养。奶奶属牛,心疼牛,好几次烤腰芦饼给牛吃,跟人同等待遇。也看大人挖塘泥,外乡人来村里做漆、补镬、订秤。传说鲁班根据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人间的福禄寿三星发明十六两秤,若是商贩使心眼,缺一两损福,缺二两伤禄,缺三两折寿。
至于风俗,过年杀猪、敬镬灶神官、拜太公、敬猪栏土地,都是类似的程序。交通不便,迎灯不多。磐安的交流会至今保留,一般是农历的三月、六月、九月和腊月,仁川初三,新渥初五。除了清明?、端午肉、重阳粽,去娶亲人家讨果子、次年正月吃糖茶的习俗沿袭至今。小时村里还有婺剧团,演正戏前的花头台、踏八仙、点魁星等,也办过几年花田炼火。农历八月十三也纪念胡公大帝,我们叫迎胡相公。仁川一带还要迎金七公。
乡村旧事,有社会转型人事代谢的无奈何。伤逝,有陆续离别的故人,如作者木匠世家的艰辛和变故,如隔壁箍桶匠被抓壮丁到台湾、八十年代“衣锦还乡”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又如邻村那个在池塘割猪草时被蕴草缠绕再没上来的叫楼伊艳的女孩。伤逝,有手艺人的艰难,如被突发洪水冲走失踪的年轻?匠;如走江湖“吃光用光”的小辫子老无所依的抱病而去。伤逝,有逐渐消失的行当,如赤脚医生、代课老师、修钢笔、唱道情、兑敲糖、补篾簟、打钩刀、弹棉絮、烧瓦、补缸、錾字、接生、染布、剃头、结猪、测字……
作者纪录关于起屋上梁和红白喜事等礼仪,有很高的史料和文献价值,足见一个文学硕士、主任记者的情怀和道义。
少年游乐山水间
少年游乐,爬树摘大栗、青栗。暑假里,或者摘苦楝树子去毒鱼。嬉水,玩得最多是一种叫赶赶哨的游戏,一个小孩“追”,其他小孩“逃”,被抓的接着追其他人,读书笔记()比谁游得快,可潜水、仰泳,狗刨式最擅长。也比从崖壁的高处往水里跳的,带上前滚翻后滚翻的花样。遇上有人在附近炸鱼,就跑过去趁机捡漏。或者摸螺蛳、捉泥鳅、布鱼凹,或者抡个铁锤敲鱼,在溪里泡到眼前起雾、手指起皱才肯歇。
因为个子小,放露天电影(电视)时也占不了有利位置,本人以听为主。小时在晴朗的夏夜,常与小伙伴接仁川版的童谣《火萤虫》:“火萤虫,飞灯笼。灯笼破,好炒豆。炒豆香,兑生姜。生姜辣,兑苦麻。苦麻苦,蛤蟆接新妇”。
连环画看的少,以借阅居多,书中所列,确有记忆的《地道战》、《桐柏英雄》、《黄天荡》等,初二时买过一本讲头像复原的日本侦探故事连环画,看完不久就找不到了。
在他乡回忆故乡
从浦江郑宅一路向东,寻找白麟溪与好溪类似的方言,果然有些收获。器物类有钵头、杀锲、四尺凳、手推车、蓑衣·笠帽和草鞋、风车;办喜事类的荷花夹被、皮笼、上横头吃?肉;饮食类的如做肉麦饼,切米胖糖,做柞子豆腐,炒番薯片。农事气象类如田后?、硬沿下?灰,秋雾日头冬雾雪,赶牛耕田的“嗨、哇、脚”。风俗类的如腊月掸尘。戏谑类的如狗看花被单、鸭听天雷、麻痘鬼。
这次国庆回家,发现村西口的字纸亭从老桥南端移到北端,大概是碍着车辆进出了。古人尊重文字与文化,认为读书人写字的纸不能乱丢,村里就集中在这个亭烧掉……如今,字纸亭里很干净,空空如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1252954.html
相关阅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800字范文
《福尔摩斯探案集》读后感作文300字
《万年牢》读书笔记300字
《亚森罗宾》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给教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