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未读,有时是因无心,无静静的心境;有时总想这般俏皮与有见地便不想一下把它看完,还想与木心交流交流。这书借给飞姐看,我主动借给她的,我类人对这比较大方,有好的总期望与人分享、与人交流,可惜飞姐却说有点不太适应这类书,不太看得懂;后来我才焕然大悟,看木心的书不是我们在看他而是他在考验我们的阅读经验;我也随机与飞姐一说:“顿悟是要有渐悟作为基础的!”这却是在自抽嘴巴,与木心一样犯了一个错误,他把读者看得高了。
苦于现实中难有人与我面对面谈论木心,于是只得每次去木心读者群里吐槽几句,哦,原来确实是要有基础的哦!有了基础交流起来就有了快感;于是果断赶去图书馆,拿起这本《文学回忆录》读读,感觉这老朋友确实够味,即使许久不见,也依旧保持着自己的风格,谈天说地、无所不会,有时还会俏皮几下。
还是老方法,写写自己与之的对话。
看第二十九讲??中国古代小说(一)有感:教养,艺术的教养,这让我想起了木心的纪录片,木心含着一根烟,穿着黑大衣,很好,似老者,确是老者,真老者;似一尊安详的佛,给人与世隔绝的感觉。
看第三十讲??中世纪日本文学有感:这一章大多语句在锵锵三人行中窦文涛读过,还是很好、很不错的,尤其喜欢这句:“抱着原谅的态度去看这些诗,很轻、很薄、半透明、纸的、木的、竹的。日本味。非唐非宋,也非近代中国的白话诗。平静,恬淡。”最后一句“日本民族不得好死,但死之前,可得好活。”极好!做人也一样,这是个人生活哲学,活就好好活,管他如何死!但必须活得久,精彩、愉快。个人多了就是民族。
看第三十二讲??十七世纪英国文学、法国文学有感:有一感受,读书这么多年来,被学校或宣传列为名言、大家、必修学问的东西,往往引不起学生真正地去思考,因太教条化了;而这种教条化是体制下没有好老师去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如鲁迅的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被教条化了,带有了政治味道了,有了标准答案了,且是规定了了的。好的东西一旦例入教学内容便难以使学生去揣摩和推敲了。很好的东西放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影响,什么问题?土壤问题!教条了就很难主动思考了,就失去了思考的趣味了。
看第三十三讲??中国古代戏曲(二)有感:“历史使人通达,哲学使人明智”见解好!作为艺术家要认清楚自己,认清楚自己的风格,是的!任何人,任何角色都应如此,认清自己,走自己的路!但认清自己果真不容易,我以为我认清自己了,但我后来却感觉我还是没有认清自己。所以认清自己谈何容易!这是一条苦路,认识自己的过程是一种渐悟,我目前觉的真正认识自己应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即顿悟了,也是“看山还是山”的状态,而不是“看山不是山”这一渐悟的状态。
看第三十四讲??中国古代小说(二)有感:精神是一种寄托,文学家、艺术家往往未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因为精神太超脱现实或太前卫以至于在现世不能与之相处、理解、对话;或是太落后,总是生活在过去的空间与时间里跳不出来!木心应是如此,所以艺术家往往出现自杀和现实的悲惨,即精神分裂。要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且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要统一起来,而不是分裂开来,这也是人追求真理的目的。
看第三十六讲??十八世纪法国文学、德国文学有感:文学中,是否有那么多的人物的作品真有那么多的深意?可否是后人的揣测或后人自己思想的强加!
没有人会对众人坦白,坦白自己的一切;有时甚至也不会对自己坦白。
第四十一讲??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三)
“知识学问是伪装的,品性是伪装不了的。鲁迅,学者教授还没看清楚,他就骂了。讲文学史,三年讲下来,不是解决知识的贫困,而是品性的贫困,没有品性上的丰满,知识就是伪装。”
我看书为的什么?为得到一种顿悟,而非知识的多寡(知识永远代替不了智慧),而是提高自己的品性,这是无形的;品性那么别人看出来吗?非也!既是无形的又怎么会看的出来呢?
很多时候,去欣赏作品与艺术品是需要达到一定高度的,有高度才看得到围墙外面的景色,这需要学问与天才。我去欣赏艺术品?这简直是扯淡,我只是一个方法论者,方法论者只知道如何去做,并非执行者般可动手去做,但有时方法论者总会指导执行者,也总是可以指导和影响他人,有时不懂也装懂,这是什么?装逼,有品性的装逼。
“什么是艺术家?把天才用到生活上而不配,去用在艺术上者,就是艺术家。”
把天才用在生活上那是现实识时务者,用在艺术上才是真的艺术家,但没人可以全用在艺术上,为什么呢?因为人总得活下去嘛,活下去的人都是识时务者,你、我、他都是,我甘于做个识时务者。
“思想家,第一不要病;艺术家,第一不要倒下去。”
这得料理自己,思想家得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统一起来,这还得归回到人追求真理的目的这个问题上来;思想家不能走任何一个极端,否则就会病,什么病?神经病!艺术家,还是那句话,先活下来,别倒下去。
第四十二讲??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四)
“伟大崇高的灵智境界,走进去容易,出来难。一进去,年青人很容易把自己架空。”
架空?我呢?我想我没这个境界。
“罗兰一上来就起点太高,结果并不长进。他在师范大学时写给托尔斯泰是这点水准,到老得诺贝尔奖,还是这点水准。傅雷也相似,上来就给罗曼?罗兰写信,从法国留学回来到红卫兵冲击还是那些观点。”
这话说得好,起点太高到老了还是那几个观点,我就如此,没有长进,从前那几个观点,到现在还是那几个观点,且目前还有点乱,想系统化,系统不了,我这是起点太低,太低也会这样。
第四十三讲??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一)
“人生和艺术,要捏得拢,要分得开。能捏拢、分开,人生、艺术,两者就成熟了。捏不拢,分不开??大家过去不外乎人生、艺术的关系没摆好造成你的困境,”
木心您自己成熟没?我揣测应是没有,也是一方法论者。
第四十三讲??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二)
“对年青人一生的转变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如下:
死亡,最亲爱的人的死亡
爱情,得到或失去爱情
大病,病到几乎要死
旅行,走到室外,有钱的旅行和无钱的流浪。”
第四十四讲??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三)
又讲一故事,亚当出乐园,上帝问他最怕什么?亚当回答最怕寂寞,结果上帝给了他艺术。“把艺术交给了亚当”,近年来,我呢?我也无艺术家与文学家的高度,只是觉的是自我的一种爱好,爱好?后来想我并非是因爱好,亚当说怕“寂寞”,结果得到了艺术;我呢?因“寂寞”偶然找到了一位红颜知己;于是我开始尝试去多了解她,一心对她好;看她、珍惜她;可就是看不透她,越是看不透,就越揪心,越揪心就越急于想把她独自占有;聪明的人喜欢猜心,我于是学着聪明点,就去猜她的心,可她早已看透我这点把戏,便早早的对我使了诡计,于是我便难得去再猜,就让她一切随缘。
她便是文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1257283.html
相关阅读:读书笔记大全-《高山流水》读书笔记
汤显祖《牡丹亭》读书笔记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600字
《名师悄悄在做的事》读后感
《森林里的恐龙朋友》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