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读书笔记600字
第一次看《死亡诗社》是在南师学习期间,当时边做功课边看,不是很专心,加上是纯英文版的,看得半懂不懂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师约翰?基丁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比如让学生撕掉书上枯燥的对于诗歌的割裂开的数字化的评价方法,运用充分调动起学生感官和激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进而创作诗歌,充分尊重了诗歌的本质和学习的本质。再比如:他让学生站到讲台,用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正如站的越高,看的更远,更客观。他提倡他们要坚持自己的脚步,走自己的路,正象他所朗诵的诗句那样:“两条路在森林分叉,我选择人少的那条。”
这次再看《死亡诗社》,除了对基丁教授的崇敬(崇敬他敢于冲破传统,崇敬他能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崇敬他的智慧和干练……)更多的是对现实残酷的一种感怀。尼尔是一个有梦想但却完全屈服与父亲威严的孩子,他在基廷老师的课堂上被点燃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重组了死亡诗社,他背着父母去演出话剧,他年轻的生命借着“仲夏夜之梦”的精灵飞扬。然而当帷幕落下,他还得回到现实,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终于,不幸的事发生了,在一个飞雪的寒夜,他最后一次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向着天堂去寻觅自己的梦想……这让人感到颤栗和无奈,现实就是这样强力地阻挠着有梦想的人,最后基丁被以灌输给学生消极思想而撤职,他的教育梦想也许和尼尔一样。人的梦想和激情就是这样被现实击碎的。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人——尤其是孩子们,为什么天真烂漫、活泼快乐、满怀希翼地来到世界,来到校园,最后大多沉闷、古板、麻木空虚地离开。没有梦想和激情就没有生活,不要太多的禁锢,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这才是健康的教育和生活状态。
《死亡诗社》读书笔记600字
刚刚看了别人的读后感,才知道原来这本书是在电影之后才面世的。
且听说电影剧本很精彩,一定要找来看看。
Carpe diem.Seize the day.
以前一个曾任校长的老奶奶得知我读师范类学校时,对我说,很好啊,女孩子当老师很好的。只是我不忍心跟她说,我读的是非师范专业。
一直认为自己不喜欢当老师,按照同学的Q留言“学而不厌,毁人不倦”。越长大,越觉得老师是个神圣的职业,是雕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也许像韩寒之类的怪才并不认为老师比其强多少,但是世界上普通智力的人还是占多数,平凡人如我者,大多希望自己能遇上个好老师。
像KEATING,一个不愿意让学生照本宣科的念着对POET的注解的人,一个让原本内向的TODD在全班即兴作出一首诗歌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且敢于在最后与家长校长“邪恶势力”意见相左,一个喜欢被人称作“O,CANPTAIN,MY CAPTAIN.”的人,一个经常对学生说“why I want to go into the jungle,because I want to suck the murrow out of life.”的人,一个最终还是离开了的人。
最难忘的,是书里面一段对自我的思考的一段话:What it demonstrates is how difficult it is for any of us to listen to our own voice or maintain our own beliefs in the presence of others.……there is a great need in all of us to be accpted,but you must trust what is unique or different about yourself,even if it is odd unpopular.As Frost said,'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and I-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P.S.:这本书的不足,感觉细节交代不够,且结局真的是嘎然而止,再多点HOPE就好了。
《死亡诗社》读书笔记600字
看完后,一直在问想,为什么会取名为死亡诗社?
基顿先生的新颖的诗学课程,让我很受感触。,他用很形象的行为来表达抽象的理论,比如让学生站在桌子上,来说明换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就会不一样;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实的自己,在真实的基础上,需要走的与别人不同,因为用平庸的大众的眼光,看到的任何的世界都是一样的。
做你自己,换角度思维,其实是江泽民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细化的内容。而在这些细化的内容中,我看到了真实,也看到了不论是做任何一个超越大众思想的行为,都是会受到很多的质疑。而如何在质疑中坚持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
基顿先生毫无疑问地被这个社会保守思想所驱逐。可是,他的光辉在于,他的思想永驻于“古诗人社”成员的心中。
校长先生的保守,是家长和社会利益的代表,他们从社会的最基础的思想出发。看过片子,会让人觉得,他们的思想,是为社会创造平庸者。
是的,他们也一定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说服工具,一套会让社会认可的理论。可是,影片让我们觉得他们在代替年青一代人的思考。他们用他们固有的经验设定来年青一代的未来。这时我恍然感觉,我以前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教导我的弟弟。。。。。。
是的,我没有让这种方式,让弟弟成为悲剧,就象安德烈一样。因为我还没有成熟地掌握这种方式来教导弟弟时,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和困惑时,我重新思考了,我敬爱的老师廖老师给了我指导,让我从这个错误中走了出来。是的,我不能以这种方式来扼杀年青一代的创意和理想。
虽然我并不是年老者,可是社会的价值观培养了我用这种成年人的思考来去教育弟弟,现在的解脱,或许是对弟弟、对我的最大的安慰。
真正有价值的电影,他总是让我从中找到自己,犹如文学作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1259707.html
相关阅读:《乌丢丢的奇遇》读书笔记300字
格列佛游记摘抄赏析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
西游记读书笔记600字
我的中国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