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涯论坛中,关于这个话题,有个网友的评论十分震撼。
网友“繁华成落叶”说:
我也一直在想这类事。那么多人,好古怪,他们自己为啥不好好活,为啥硬要把自己的生命价值附着在别人身上?
别人荣,他们便荣;别人失败,他们便失败。仔细一想,简直就是变态。每个人的光荣与耻辱,为什么不由自己来定,为什么要放弃?
很多人爱说“一切都是为了儿女”,那儿女又为谁呢?如果儿女也继承同样的想法(事实往往如此),也说“一切都是为了儿女”,那不就是老鼠会?不就是传销?不就是谎言一堆?
一环扣一环,生命的价值在一堆看似高尚的选择中指向终极的虚空。
几年前回家乡,和一个女同学见面,她的话让我吃惊的很。她很满足地看着自己七岁的儿子说,我孩子很聪明,我要好好培养他,我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身上了。为何我会吃惊?因为她是一个编辑。
我有时和人聊天说,中国为何发展不起来,你看看父母一心培养一个上大学的、学问好的,就算大学毕业没几年,父母催着结婚嫁人,生孩子,然后这个被父母培养的人又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开始培养,哪里还有心思和精力去做自己该做的?
有次我开玩笑跟女友说,你干吗这么费力费心地培养你的女儿,什么钢琴什么画画什么舞蹈,到了她二十多岁,又得开始培养她的下一代,你培养她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嘛,还不如用那些钱培养自己呢?
在探讨这个问题时,首先得说一个话题:利己与利他,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我们的文化将利他和集体主义捧上神坛,一直将利己和个人主义视为邪恶。我们总是认为,利己和个人主义意味着自私自利和自我中心,利他和集体主义则意味着自我牺牲和奉献。
问题出来了,我要为你活着,你配得上吗?
于是,我会紧紧盯着你,看你是否值得我的付出。因此,我势必变得很挑剔,而且我会轻易的看到,我都把一切付出给你了,但看看你,缺点到处都是!
反过来,你既然为我而活,会一样挑剔我。
结果,我们这个社会,大家都非常挑剔,容易盯着别人的道德缺陷,说三道四。
这个逻辑进入家庭,就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这样做的后果在于,一代为了下一代活,下一代为了下下一代活。于是,每一代人都没有为自己而活,都没有很好地去创造独特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很少活出自己的精彩。
当父母喊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时候,容易导致一个恶果:大人们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身上,令孩子感到额外焦虑。
我们对孩子的尊重与爱护,实在是不够及格。听上去,“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且很多父母也真的牺牲了很多,但他们换取的,是孩子“一切都得听父母的”。
说得难听点,一切为了孩子,可以说成是“一切都是为了繁殖”!
不敢活出自己,这种心理在很多地方都有表现。比如说,一位女性在大学时参加了GMAT英语考试,轻松考出高分,大家来祝贺她,她的回答是:“我就是运气好,侥幸。”
如果仔细探讨这个事件,首先心理咨询师发现,她很好胜,希望能考高分。但她害怕,超高分会引起嫉恨,所以她会这么说。这个说法的含义其实是“考这么好,不是我的主观意愿,是我之外的运气使然,所以大家不要嫉恨我”。
类似的逻辑处处可见??我不敢活出自己、伸展自己,我怕被嫉恨、被惩罚,所以要找各种借口,说是为了别人我才这么活!
比如说,我们不能为了自己去挣钱竞争,但把它说成“为了孩子”,听上去就不那么自私了,如果说是“为了集体”,更加冠冕堂皇。
在家庭这个小家中,我们讲“为了亲人活着”;
在社会这个大家中,我们讲集体主义,讲“为了集体而无私奉献”。
真正的集体主义,含义是:我自愿为集体奉献,但集体不能强求我奉献。
然而,一旦我们将集体主义视为“必需”,就会导致一个错误的伦理结论:可以借集体的名义去侵占某个不情愿的个人的利益。
这样的事例太多:
1、文革期间,一个青年因救集体的一根电线杆而牺牲,之后展开了大辩论,结论是:别说是根电线杆,就是集体的一根稻草,都应该毫不犹豫地去抢救。不同意这个结论的,受到了无情批判。
2、邻国一个四年级学生,当学校突然发生山体滑坡时,为了保卫“三大将军”肖像而付出了生命,结果被树为英雄。
3、某房地产商征地,某小家不同意,于是这家就成了“钉子户”,房地产商出来指责“钉子户”时的理由总是这样,“钉子户”破坏了团体的利益。
有关个人主义的解读,俄罗斯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如下对话:
哥哥问弟弟:杀死一个小女孩,全世界都可以得救。这样做可以吗?
弟弟犹豫了一会儿,小声却坚定的说:不可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1277285.html
相关阅读:《蓝色的海豚岛有感》读书笔记
《天下阅读与海豚起舞》读书笔记
《金钱的灵魂》读书笔记:这是一个充裕的世界
《失去的一天》读书笔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