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人性就像性禁忌,越是压抑,就越是生产。
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说过:“心灵接受千千万万个印象……当他们降落,当他们构成星期一或者星期二生活的时候,着重点和从前不同了”她的想法,在中国作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里得到了很好地应证。
从书本身特征上来说,大家普遍认可,《万历十五年》将看似枝微末节,易于被历史学家忽略的小事,有序地联系起来,于风调雨顺的升平景象里,把看似普通的星期一或者星期二的一天看做生活的断面,此时时空被拉回缩短,着重点更加细致,人物形象得以更丰满立体的展现出来,我们更易找到那些微妙平淡的纠葛,成为日后天翻地覆的历史诱因,由以证明政治的混乱实为人祸。而我个人阅读后认为,这诱因,逃不开当时对人性的错误估量和错误控制。
以万历为例,以皇帝的身分向臣僚作长期的消极怠工,万历在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例子,明朝的由盛转衰,可以说是从万历始。书中说,其动机是出于一种报复的意念,因为他在张居正事件以后,明白了别人也和他一样,具有“阴”、“阳”的两重性。既有道德伦理,也有私心贪欲。这种“阴”也决非人世间的力量所能加以消灭的。于是,他既不强迫臣僚接受他的主张,也不反对臣僚的意见,而是对这一切漠然置之。
在惯常以道德为主的评判体系中,一个皇帝不问政事显然是及其不负责任的表现,那么他就理应承担政局不稳和国家动乱的黑锅,这种阴、阳的说法,充其量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借口。可是我们又同时质疑,皇帝作为一个表率,难道不能有任何属于普通人的人性表现吗?他是否有义务放弃自己的喜好和芥蒂,全身心的投入政事?是否他的一些满足自己喜好的行为,就可以被省略进一步的考量,直接进行约束和断绝?答案可能是不唯一的,但在明朝,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明朝作为中央集权高度集中地一代王朝,在雷厉风行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带领下,推行以德治国的方式,礼仪起巨大的作用。皇帝以一人而君临天下,具有最高的权威,是天意所归。天意必须通过亿万臣民的信念而体现出来。皇帝和他的大臣,经常以庄严美观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礼仪,无数次的磕头加强了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意义,而他亲自主持各种礼仪,更表明他也同样受上天的节制,即受传统的道德所节制。
这种政治体制在明朝开国之初还有其客观施行的可能性,洪武皇帝大规模地打击各省的大地主和大家族,整个帝国形成了一个以中小地主及自耕农为主的社会。朝廷又三令五申,力崇俭朴,要求文官成为人民的公仆。在这种风气之下,人们心里的物质欲望和嘴上的道德标准,阴阳两者的距离还不致相差过远,充其量也不足以成为立政上的障碍。而皇帝与大臣们,为了维护这种虚无不实的礼仪基础,也就必须压抑天性,尊崇陈规旧俗。
然而到了万历这里,阴阳的差距被拉到前所未有的大,以道德立国的局面至此已不能维持。从万历不参与经筵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经过张居正事件之后,皇帝对各种告汗、争论和答辩已经不感兴趣,他对一切都取怀疑的态度。书中说:他已经知道凡事都有其明暗阴阳。他对廷臣要求他为尧舜之君的说法不加反对,因为这是“四书”中的准则,又是祖先的训示,不容置辩。可是以他的聪明敏感,谁又能够保证他在内心深处,没有把这种要求当成臣下为他设置的羁绊?因此此时大臣们越是压抑皇帝的个人诉求和激进想法,就越是引得皇帝不快,他的人性就像性禁忌,越是压抑,就越是生产,终至不可控制,万历从此任性地不问政事,成了“活着的祖宗”,就像带着镣铐跳舞,不完全安分,但永远也挣不脱。
而官员们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由于朝廷俸禄的不足,官员们普遍赚外快,又为了某些政治目的,结党营私。对此,张居正采取严厉的打压政策,却同样压抑不住,造成行政系统的内部不安,整个文官集团因压力过高而分裂;而纠纷一起,实际问题又会升级成为道德问题,最终翻盘。他的继任者申时行手段缓和许多,他所期望不过是“使不肖者尤知忌惮”,但同样只是压抑“阴”的一面,未彻底重视和解决。很明显,如果把明王朝当作一个组织的话,在它开国时期,是蒸蒸日上的,文臣武将云集,个个能发挥才干,成长性极强,应变能力也强。而到了明后期,越来越压抑个人欲望,文官政治越来越烂熟,最终导致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叛乱、异族的兴起。
我们无法简单地断定明朝的衰落究竟是因为技术上的欠缺还是体制上的落后,但是作为一个中央集权,他对于人性的盲目压抑带来的后果却是显而易见的。黄先生说:“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律,我已经批评得很透彻。但是现下仍有很多西方人士,以为西方的法律即是道德的根源。这种误解,也待指摘。” 比如西方所谓‘自由’及‘民主’,都是抽象的观念。务必透过每一个国家的地理及历史的因素,才行得通。“黄先生从历史的角度,说出自己的预见。尤其是经历过文革等动荡之后,对人性的重视和反思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摆脱“社会强制就代表公正、就能自上而下的施加压力”,摆脱以简单地道德观去看历史看国家大事,认识到所谓的大事未必比所谓的小事更包含生活,认识到客观理智的考量每个人的诉求的必要性,黄仁宇先生给我们做了一个典范。作者:胡婧茹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1278883.html

相关阅读:姜戎著作《狼图腾》读书笔记
经典名著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000字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550字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大全
《人鸦》读书笔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