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江湖中国》读书笔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英语处于文盲水平,但我想“江湖”这个特有中国内涵的词汇,不知道在英文中该如何翻译,想来是非常难的吧。直译肯定是不对的,译成“黑社会”也是不对的,那“地下社会?”,觉得也不对,都难以传达中文“江湖”之神韵与混杂。 “江湖”之水,源远流长,常起风波,引伸意义指旅途、人生坎坷。《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以鱼相喻,道尽人生危难相扶、为生存而劳雁分飞之痛。这里的“江湖”已有摆脱困境、各奔前程之意。鱼在江湖自由自在,而人在风波常起的江湖,引伸联想意境,已经难以言传了。 中国人现在经常所说的“江湖”,配上不同动词,就可以显现其含义指向。常搭配的动词之一是“闯江湖”,它不同于“闯关东”之类有确切的地域方向,而是指一种走向陌生的不熟悉其规则的社会。“闯”字,体现主体的勇气和胆量。而“走江湖”则不同,说某人是“走江湖”的,是指他在缺乏规则和亲情与法律保护环境下的生存方式,过去演戏、说书、摆拳、杂技之类的职业人,都可以说是“走江湖”的。 上海下层流行一句俗语叫做“捣浆糊”,是不循规蹈矩“混”的意思。这句流行语其实来自过去的黑话“捣江湖”。“捣江湖”其实是不守规则的意思,在机关在企业在社会机构等各种场所里,都可以“捣江湖”,混日子。综上所述,“江湖”实际上是指的缺乏社会规则、法律规范的一种社会状态或处于这种状态下的社会。而兄弟会、帮派之类的组织虽各自有其规矩,但对于大社会而言,通常是“无法无天”的,从而被人们认为是典型的“江湖”。 最近忙里偷闲翻看了于阳先生写的《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有些意思,“江湖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看不见的手,江湖是中国构建现代社会的一个难题。” 谈到江湖不由得让人想起百年前的上海滩,说到上海滩不能不提到青红帮,而说到青红帮就不能不提黄金荣-----法租界巡捕房总捕头青帮老大。黄金荣爱财,他的赚钱秘诀就是放手下流氓去商铺勒索闹事,然后他出面治理,结果商家出资,小流氓纳孝敬,租界洋人嘉奖,一石三鸟,社会各方面离不了他,形成一个倚重他的格局,随之而来,财源滚滚。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黄金荣的技巧是利用公权制造了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局面。若非如此,倘若地痞流氓抓光了,就没有人纳孝敬费;没有流氓捣乱,商家也不会出资,没有收拾流氓捣乱,也显示不出总捕头的本事,令洋人如何缺之不可。所以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就是维持流氓、商铺、租界当局三者的生态平衡。 这个故事一点也不离奇,就是江湖经济运作模式之一,百年后仍然可以运行。就不举栗子了。所以说江湖帮会不存在了,但是江湖的灵魂还在,江湖的社会结构还在,中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江湖化”了。就某种意义而言,百姓即是江湖,江湖寓于社会。 江湖是儒教国家的一种老年病,中国是儒教母国,所以又是江湖重症区。儒教国家的特征:一是信奉家族主义,其结果是倚重“血缘、地缘、情缘”来建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二是排斥技术创新,结果农业技术徘徊,生产力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这两者相互作用,读书笔记形成“儒教操作系统”的一种冲突。自春秋时期后,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停滞的矛盾逐渐激化,中国形成人满为患,人地紧张的格局,聚族而居的儒教家族社会开始解体,产生举国流窜的游民大潮。在这股大潮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江湖社会。 中国自古在豪侠和商人之中就存在江湖基因。但是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社会结构,江湖萌芽发生在人满为患初现端倪的明中期,大约在公元16世纪前后。经过300年的发育和人口大盘调整,至清乾隆退位后的19世纪初,江湖社会开始崛起爆发。至20世纪初清末民初,江湖彻底颠覆正统秩序,成为中国的主导社会结构之一,从此中国开始全面江湖化的历程。 江湖是正统社会以外社会结构的泛称,仔细辨析,存在两种结构类型,一种是结盟的帮会,一种是不结盟的关系网。前者称“秘密社会”,奉行团体结构,有严格的组织和制度。后者称“关系社会”,奉行网络结构,以人际关系为联结依次蔓延,有不甚严格的人情习俗和面子习俗。二者都符合深层的社会结构规律,可以在社会交换理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和结构功能论中找到内在逻辑。 江湖大抵如此这般。 有句江湖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但我以为说的不够准确,完整的表达应该是:出来混,坏了规矩,总是要换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1285519.html

相关阅读:《创业史》读书笔记1500字
读书笔记大全-《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摘抄
《草房子》读书笔记600字范文
彩色的翅膀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