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受戒》也是根据那段时期的回忆而创作的,对比两篇文章,《僧与庙》是未经过加工的,粗糙的,《受戒》则要更加完美,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丰满鲜明了很多,而且在以此寺庙为基础上加入了初恋的故事,显然《僧与庙》现实的,《受戒》是纯真而梦幻的,加入了作者的想象和自身理想。
聪明漂亮的小明子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要出家的,他们那地方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靠种地,有的地方要出去打工,他们那地方就靠做和尚谋生。
而和尚在这文章里面,却是世俗的,他们可以喝酒吃肉,可以结婚,不守什么戒律清规,也没人会说,有时,“一场大焰口过后,就好像一个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失踪,跟着和尚跑了”
可以看出《受戒》里的师父们及小明子都是根据《僧与庙》中的几个和尚的形象发展而来的,而小英子的形象以及爱情线却是重新为主题塑造的。
小英子家就在寺庙旁,家境殷实,家庭关系和睦,这正是作者的家庭生活情境的写照。
小明子13岁出家,17岁受戒,和小英子在一起,而作者也是在17岁时经历着自己的初恋。
作者在文章最后写到: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汪曾祺渴望着像小英子一样,能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作为一个男性必然要承担着某些责任,也包含着现实的无奈。
受戒对于和尚来说是必须要经历的。小明子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做和尚,包含着一层宿命的味道。
就像有些人,生来就被父母或周围环境限制,而必须要走某一条道路,这就是所谓宿命,也即本文中“受戒”的含义。
但是在本文中,和尚并没有被戒律锁住,这是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是作者的理想,人是有创造力的,而不是一层不变的。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要自己所要的生活,而不一定要屈服于宿命。
读汪曾祺的短篇,每一个故事的人物都非常鲜明仿佛活生生站在你面前,每一篇文章都带有浓浓的地方特色。
以前写作文,老师总说要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而他的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和细节都是非常好的把握住了,我尝试回想了一下我的家乡和身边的人,很多人我都没办法想起什么故事,也因为我没有仔细的观察和了解过。
再看《僧与庙》与《受戒》的对比,其实故事都来源于生活,《僧与庙》是通过观察人物得到的,《受戒》就在这个基础上加入自身体会和想要表达的主题,加工而来的。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很多人都说其中有大量虚构,我不在乎她是否虚构,若想故事好读有趣是必然要经过加工的,不然那不就是像看了一个枯燥的纪录片,而且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
再看现在的自媒体文章,有一些作者写的故事是可以看出自相矛盾的,而也有作者自己说,为方便读者理解,会转换视角,把别人的故事写作自己的,其实这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大家的共鸣。
前一段时间,我问朋友我可以写一些什么呢?
她说可以写周围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有时候可以来点有趣的。
而我尝试了一下模仿现在比较流行的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讲道理的方法来写文时,发现我没有很多故事,我也没仔细观察过别人的故事,我写不出来,所以我才选择写读书笔记。
今天看到一个我比较喜欢的作者文章中的一句话:读书,行路,和自己交流,和他人交流。
如此才有故事,不然生活就是这样一成不变,这几点我都无法做好,不过咱们还是要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1300958.html
相关阅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黑格尔的三种历史写作
900字教师读书笔记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读书笔记800字
读书笔记:《埃及寻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