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读书笔记:史料中的人物塑造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开创了古史研究的新局面,主张“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正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历史作为一种理想化的集体记忆,总是在被不断地改写。在历史衔接处又更容易被不断地重新解构又重组,以符合传承者的需要。这种不断的解构与重组,不同于“层累”,吴真先生的《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给出了“加注”的解释。

“本书讨论了唐宋道家信仰层面中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一个宫廷道士是如何在民众信仰潮流中,逐渐被“神化”,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演变,成为地方民众道教信仰的神祗。”孙昌武先生说,“对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层面亦有开拓”。

《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中所定义的“神性”,即圣者作为具有超凡力量的神,其区别与凡人的神奇特性。而所谓“加注”,是指各种社会力量将各种神奇叙事附着于某位圣者名下,无论其主观目的为何,客观上为圣者的神性追加了一些说明性的内容,起到了增加民间社会对于该圣者神奇性想象和理解的作用。

纵观叶法善一生经历,看到了多个“注脚”:江南道教世家子弟、内道场道士、国师、大洞三景法师、景龙观观主、孝子、107岁长寿翁。“加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三个问题:

第一、哪个“注脚”是最受加注者重视的?

第二、什么社群是这类“注脚”的主要加注者和传播者?

第三、“注脚”又是如何转化为现实权力的?

总归于一句话:

是谁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而运用什么方式或手段。

1、政治加注

叶法善一生大部分时间作为内场道士,作为辅助玄宗有功而获得“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兼景龙观主”的政治待遇。在107岁生命长河的尾端,通过归乡、上书、立碑、回授爵位、舍宅为观等一系列的自我加注,成功为世人塑造感恩孝子之形象。值得玩味的是,在其辞世19年后,玄宗亲敕《叶尊师碑》。我们便要探其原由:一是在之前14天里,玄宗自加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通过歌颂叶法善,给皇权加以神权之威。二是在碑文中对叶法善生前事迹加入了“青童”、“茅君”等上清派神祗,作者给出的解释是玄宗为了拉近叶法善与上清派、内道场主力司马承祯的关系。

同样,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有广泛的妈祖信仰,许多沿海地区也都建立了妈祖庙。妈祖本是北宋时期福建莆田湄洲岛的渔女,真名叫林默娘。因精通医理,防疫救人。又水性极好,常常救助在海边遇难的人。二十八岁因救人而遇难。此后,因常有受默娘救助海难人士的传说,连皇帝都开始对她加以册封。自宋至清,其地位从林姑娘上升到夫人、天妃、圣妃,直到天后、妈祖。这类政治上的加注,可见一斑。

2、文学加注

仙传是道教向信徒和民众宣传,引导与确认神仙信仰的重要传播工具。刘谷神《叶法善传》、《太平广记·叶法善传》以及敦煌《叶静能诗》,都属于仙传此类。但是道教仙传的叙事,通常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抛开灵异鬼神的字句,其表述背后交错各种现实信仰的诉求,以及作者自我自足性。

由此可想到,中山大学的曹家齐先生的《杨门女将故事源流初探》:杨门女将的故事在明代正式成形,却和文学题材和相关故事内容长期发展演变,并适应当时社会诉求而产生的结果。从文学层次上,女将题材由唐代传奇女侠题材发展演变而来。其次,佘太君可能早在宋代就被虚构出来了。在宋代至元代,杨门女眷仍以配角的形象出现,唯独在明中期出现大量杨门女将的故事。结合当时背景,我们可了解到在英宗正统年间至穆宗隆庆年间,当时明蒙关系复杂,倭寇为患,民族情绪充斥的社会。创造出来的文学体裁,大多都带着当时者的现实诉求。

3、宗教加注

为了赋予宗教道派的神圣性和合法性,光大师门。宗教子弟丰去奢“加注”叶法善谶言“百六十年后当术过我者,来居卯酉山”和天师剑说。这位异性异乡的道士,为何要舆论造势呢?我们可知,叶法善作为内道场道士,虽在晚年舍宅为观,福泽子孙,为保叶氏道观的传承。结合晚唐江南天师道复兴形势,异性异乡的道士——丰去奢为了获得道观道众和地方社会的支持“加注”谶言,更在卯山大兴天师道。

同样,道教宗师的杜光庭,编纂《仙传拾遗》,利用自身对地理与地方宗教环境的熟知程度,借助叶法善的生平事迹及其神圣性,使得远在皇家道场的道家名人真正地“落地”。这一结果,出于对宗教信仰的自我认同。当然也有为了抬高自身道观知名度和主导地方社会的宗教文化话语权。比如中唐时期,本为江南庶族的道士世家松阳叶氏与宋时的丽水冲真观。

宋时地方宗族为打造利己的地方文化,投资祠庙与构造故事,配合相适应的的文化人物。作为叶氏族人,道教内部世代继承制确保宗族地方宗教文化的控制权,但对于从松阳迁徙至丽水高溪的叶氏族人,不得不重新构建新的象征资本和身份认同。由此进行一系列的“宗族加注”。

4、注脚的增减

历史人物多面注脚,常常只有些许是适应时代或者社会群体的现实诉求。所以历史人物的某一个注脚常常会被夸大,其他的注脚就会被弱化。比如,叶法善的“大洞三景法师”、“107岁长寿翁”等注脚在后世并未在提起过。唐宋时期,依旧对叶法善“能兴云雨”这一注脚反复加注,都是因为叶法善未有新的注脚去适应宋代市场的社会信仰需求和日趋分化的社会现实。

综上所述,以某一注脚为中心点画圆,时代愈后,这个圆的范围会逐渐扩大。当然,以这个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注脚数量和圆圈范围也相应扩大,这一历史人物影响力与现实诉求成正相关。我们对于“注脚”故事性的编排更多的是描述,但是历史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其“注脚”的时代背景以及产生的因果联系。

综上所述,跳出本书的框架,对于使用历史材料提出两点可加以利用:

一是史料的甄别。历史人物的塑造,是基于原本认知结构和现实诉求。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附着于哪个人物身上只是应时的选择。

二是追溯史料的来源。史料产生的当时性,放着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群众所向。大批量同类史料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我们运用史料时要格外谨慎地追溯其来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1318720.html

相关阅读:《朝花夕拾》读书笔记600字4篇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
《我的一生》读书笔记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