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口头禅叫“颠覆三观”。不少人认为,似乎上完初中、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之后,自己的三观便被信心满满地“树立”起来了。但是它们又那么脆弱,似乎时时刻刻都在等待着被轻易“颠覆”。究竟是三观被颠覆了,还是根本就没有形成三观呢?
三观,指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是关于真假、善恶、美丑的评判。这是我们从小一直在培养的,也是最容易发展的。
世界观,是对外在事物如何运行的看法。需要经由社会实践中不断,不断探索和总结世界上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以及与人打交的方法。通常在成年之后,有一定社会阅历才能逐步建立起来。眼界越开阔,获得的对世界的认知越丰富。
人生观,是对人自身的探究??在自己的价值评判下,如何将有限的个人,放到无限的宇宙中。
面对浩瀚的星空,你作为其中的一个点,如何说恰到好处、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呢?这是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并且人生观的完善也需要更长的时间。
向智者请教答案,在此摘录《人生十论》中的四篇笔记。
一、人生三路向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希望)。
(笔者注:这个向往就是希望。在IMDB电影排行榜中一直排名第一的1994拍摄的《肖申克的救赎》,其最大的主题就是??希望。)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追求希望有三种路径:
(一)向外寻求??近代西方人生观(涂饰的人生、膨胀的宇宙)。
对精神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在外面建立一个上帝),对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科学。向往的对象超我而外在。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无限向前、无限动进,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人生向外的安排成了某个客体,客体向安排它的人生宣告独立,而阻挡人生再向前。
举例:机械本来是充当人生之奴役的,然后机械终于成为客体化了,于是机械向人生宣布独立了,人生转成机械的机械,转为机械所奴役。
缺陷:生命自我的支撑点,不在生命自身之内。
(笔者注:意即,西方人生观中,生命不是自指的,生命的原动力不在生命本身,生命如何称其为“生命”?就好比一个迭代程序,却没有给出递归出口条件)。
(二)向内寻求??印度佛教(洗刷的人生、坍塌的宇宙)。
把外在的拆卸,遗弃和摆脱外面的,最后的境界是脱空(涅?)。无限向后、无限静退,最终到达终极宁止。由于外面一切没有了,也没有所谓内??内外俱泯。
缺陷:没有外物参照,便觅不到内心。
(三)中立??中国禅宗、儒家。
1. 禅宗:消极、无为,没有辽远的向往。
2. 儒家: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有无限的向往,随时随地也是终极宁止点。通俗化即为享福的人生观。当下仍须是合于向往的当下,现实仍须是符于理想的现实。享福的人生观与西方向外寻求的人生观相结合,却形成现在社会的放纵与贪污。
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脚踏实地、安稳向前。
二、人生目的和自由
闲暇乃文化之母。
若要求人生的选择尽量的自由,则人生目的便该尽量地增多,尽量地丰富。
上午散步,下午便看电影,把一日的人生,把一世的人生,把整个世界的人生,尽量精选,再把它一切安排妥帖,那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然而文化人生则只有照此一条路向前。
人生种种目的之是非高下,仍只看他的自由量而定(在没有更好办法之前所选择的一种办法)。除却自由,仍没有其他评判一切人生目的价值的标准。
文化人生愈演而愈进,但有好些前人早已提供的,后人又忘了,模糊了,忽略了,或是故意地轻蔑了,抛弃了,遂至于文化的人生有时要走上逆转倒退的路。更好的消失了,只有挑选次好的;次好的没有了,只有挑选不好的。
固然,让人尽量自由地挑选,自由地创新,本身便可能有种种差误,种种危险的。然而文化人生之演进,其势免不了差误与危险。
依照目前人类文化所已达到境界,只有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科学,都在为人类生活提供新目的,让人有更广更深的挑选之自由,都还是站在教育的地位上。政治法律,是在限制人、压抑人,而并不是提供人以更多的自由(目的)。只可管束人于更少的自由里,只能算是次好的。
三、物与心
与其说身体是我们的生命,不如说我们的一切活动与行为才是我们的生命。至少我们可以说,生命并不表现在身体上,而是表现在身体之种种活动与行为上。因此,可以说身体只是生命的工具。
中国古人说天地万物,与我一体。正因为人的心,能不专困在自己的身躯里。因于人的心灵之活动,外面许多东西都变成身躯的代用品(人的延伸),已早不是一个无生命无心灵的纯物质世界。
若照唯物论推演,则人身也将全称为生产工具。连人生也将全称为生产工具了,岂不宇宙之终极目标与其终极意义便只在生产吗?就生产论,是为了生命才始要生产,不是为了生产才始要生命。
人类文化绝不是唯物的,而是心物交融的。要懂得看世界一切事物后面所隐藏的人心与人生命之努力与意义。
四、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宇宙指整个自然界而言,是无限的(就人的立场而言)。世界指整个人生界而言,则是有限的。庄周有言,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西方主张向外追寻真理,应用于指导有限的人生。途穷思返,只要向无限宇宙追索得太远,必然会折回来,另走一新路,但此新路亦同样无终极。
中国人追求真理,主先向内,先向人生世界之本身求体验。体验所得,再本此转向外面宇宙去观照。
中国所长,不在宗教,不在科学,亦不在哲学,而在其注重讨论人生大道上。宗教、科学、哲学之所求,乃为宇宙真理。宇宙真理,无限不可穷极。人生大道属于有限世界,向有限世界体验,可以当体即是。在有限世界中求有限真理;若求跳出此有限性的范围,则人类并无此能知,又何得有所知。故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故大学言,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中国的我,与西方所提倡之个人主义不同。就西方哲学言,自我与宇宙对立,认为个人即可直接面对上帝、面对自然。中国人的人生观,乃非个人、非全体;亦个人、亦全体;无个人,即无全体,而个人必于全体中现,乃一种个人中心之大群主义。因中心必有其外围而始成为一种心。
中国文化,最简切扼要言之,乃以教人做一好人,即做天地间一完人。此所谓好人之好,即孟子之所谓善,中庸之所谓中庸,孔子之所谓仁,今人之曰道德精神。此种精神,必从人伦上见。
以近代哲学术语,中国观点,不重在分别之个体,亦不重在浑整之全体,其所重,乃在全体中重视各个体相互之各项关系,而以各个体为各中心。
人人可为此无限宇宙之中心,故亦唯此始为最博爱止血。一切宗教、科学、哲学,其最后所期到达,怕脱离不了此一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1322389.html
相关阅读:《报任安书》读书笔记
西游记读书笔记400字
目送700字读书笔记
《谁送宝贝去睡觉》读书笔记
《看见》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