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光是书名耳朵就听出老茧了,去年慕名而读,居然没有读完,看完两章感觉情节乱七八糟加上外国人巨长的名字,放弃了,但是这么出名的书没道理会让人读不下去啊。今年重新开始,然后读书过程感觉是这样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看完头三章,这写什么鬼,乱七八遭,情节夸张到离谱,完全没有逻辑,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就像个神精病;第二阶段,坚持再看完几章吧,咦,好像写得有点意思,感觉每个角色都代表了现实中的一类人以及他们的追求,各种夸张的故事,似乎都是反映作者对人性的探索、对现实的嘲讽以及对传统道德的鄙夷;第三阶段,再往下看,靠,这书太精采了,完全放停不下来,奥雷里亚会参加战争吗?丽贝卡、阿玛兰妲关系会如何?马孔多会发展成什么样?布恩迪亚家族真的会消失吗?作者怎么能构思出这么伟大又离奇的小说呢?
书里说了什么?
书中以布恩迪亚家族初创、发展、兴旺、衰败、结束为故事背景,通过现实结合虚幻的手法,展现了普通村庄如何逐步发展为热闹城镇、再扩张到繁华都市,村民如何一步步到介入到政治、战争,社会发展如何影响人性,影射了政府的霸权、党争的无情、普通人民的疾苦和统治阶级的腐败,可谓是针针见血。而贯穿整本书的是布恩迪亚家族对未来的好奇、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无所畏惧、对传统道德的不屑一顾,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书中的每个人都有着深爱他/她的人,也有着他/她深爱的人,都经历过爱的滋润,最后都是孤独的离开人世,精神的孤独比肉体的孤独更让人无助。书里布恩迪亚家族人物的关系实在太复杂,5、6代人可以同时出现,后辈和祖先相同的名字,相似的性格,梳理一下会发现人物多得不得了。
在作者笔下,书中每个人物都有他/她鲜明的个性:
1、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为了满足好奇心,他可以奉献出全部,时间、金钱。-他一定不知道,科学除了带来新事物外,也在逐步侵蚀人的精神和自由。
就在那边,在河的另一边,各种魔法机器应有尽有,而我们却还像驴子一样生活。
我们注定要在这里活活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
2、乌尔苏拉:无论什么时候都乐观、充满活力,眼瞎了后,却获得了对人非凡的洞察力。-有时候我们就是睁眼瞎,每天重复干着无意义的事。
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家里的每个人每天都在无意中重复同样的路线,做同样的事,甚至在同一时刻说同样的话。
在晚年无法穿透的孤独中,她获得了非凡的洞察力,能察觉到家中任何不起眼的小事,也第一次看清了过去因忙碌而忽略的真相。
3、阿玛兰妲:为了爱情可以杀死一起长大的姐妹,但当爱情回到她身边时,她却不停的放弃和拒绝。-也许得不到是最好的,或许是她只有接受第一次的爱情,或许是因为恐惧未来爱情的结束,但是为何不试试呢?
阿玛兰妲假意接受了这一决定,渐渐退了烧,但在心中暗暗发誓,丽贝卡想要结婚,除非从她的尸体上跨过去。
别浪费时间了,如果你真的那么爱我,就请不要再进这个家。
作者的三观如何?
从书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作者的精神世界,马尔克斯极具浪漫主义的情怀,书中的人物性格都很鲜明,不顾一切的追求自由和爱情,而为了表达的极致,融入了许多夸张的场景、神话的元素,甚至跨越了生死界限;马尔克斯应改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认为性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书中充满了大量的情爱描写;马尔克斯应该是无政府主义的支持者,书中无情的揭露了政府是如何一步步吞噬自由、镇压自由,所谓的各党派只是用各种谎言利用民众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民众生活如何他们根本不关心;马尔克斯对于人类发展倾向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如同上好铉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书中的角色不管曾经如何幸福,但最后都孤独的死去。书中处处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与悲观主义倾向的矛盾,但这也是本书精彩的最大原因。
从书中得到什么?
看完书后,会觉得意犹未尽,又若有所思,像两个奥雷里亚孤独的研究羊皮卷未尝不快乐,他们是肉体是孤独的,但精神是快乐的,但最后他们都在精神的孤独去离去,一个是因为经历政治、一个是因为享受爱情;像两个阿尔卡蒂奥吃喝玩乐快乐逍遥,肉体是快乐的,但最后也是在孤独离去,是因为政治的迫害;像丽贝卡、梅梅一样无所畏惧的追求爱情都曾快乐过,但最后在家中、修道院中孤独中离去,是因为传统的道德。小说中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人,不管是人生是什么经历,唯一的宿命就是孤独。
感悟:孤独有时候是可怕、无助的,有时候又是快乐、睿智的,快乐的人可能是孤独的,孤独的人也可能是快乐的,这需要自己去慢慢品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既是一种无奈,也是种境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626301.html
相关阅读:《给仇人一块面包》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大全-《学会生存》读书笔记
冯翼才的《张大力》读书笔记精选
《马背上的男孩》读书笔记
《拼被人送的礼》读书笔记_三年级读书笔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