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荀况,字卿,亦称;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积”的思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渐”的思想;“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关于教学的思想;1.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骐骥一跃,不能十

  荀况,字卿,亦称孙卿,赵国人,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荀况处于战国的末期,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他是无神论者,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教育活动家。《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照他的意思,教育在于改变人性,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这种说法与他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相对的。

  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

  “积”的思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渐”的思想。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 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读书笔记大全《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自以欺。”

  2. 重视“行”:学习一定要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他鄙视“耳口之学”,认为学习不能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道听途说,应当体现在行动上。学习应使自己身心受益,而不是用来炫耀或作为进身的敲门砖。

  3. 重视“思”:提出了 “兼陈中衡”的思想。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他认为,圣人知道思想方法上的毛病,看到被蒙蔽的祸害,所以既不任凭爱好、又不任凭憎恶,既不是只看到开始、又不是只看到终了,既不是只看到近处、又不是只看到远处,既不只务广博、又不安于浅陋,既不是只了解古代、又不是只知道现在,而是同时摆出各种事物并在其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权衡。

  孟轲,生于邹。他授业于孔丘的孙子思的门人,一生崇拜孔丘,以学习孔丘为志愿。子思孟轲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

  1.自造自得,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2.启发思维,特别重视怀疑。

  3.循序渐进,教师应如“时雨”。

  4.专心有恒。

  荀况,字卿,亦称孙卿,赵国人。荀况处于战国的末期,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他是无神论者,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教育活动家。《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照他的意思,教育在于改变人性,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这种说法与他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相对的。

  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

  1. 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

  2. 重视“行”:学习一定要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3. 重视“思”:提出了 “兼陈中衡”的思想。

  
  孟子   中文名称: 孟子   又  名: 亚圣 字子舆 孟轲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 卒 年: 372~289   相关人物: 孔子 齐威王   生平简介   孟子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名轲。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孟子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似于同时又到过魏,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史记》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各国君主因其“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能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采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故能显赫一时。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  
  《孟子》读书笔记350字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11诸子:孟子   儒家??信仰;道家??体验;法家??实践;墨家??信念   儒家三代:   第一代:孔子??君子人格,礼艺家邦   第二代:孟子??浩然之气,仁义之政   第三代:荀子??天人之分,学而成礼   一、孟子事迹   (一)孔孟之际:   前469-前399年,苏格拉底在世。   前427-前347年,柏拉图在世。   前400年,子思卒。   前384-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在世。   前374年,传说老子见秦献公。   (二)孟子事迹   1.受业   前372年,孟子约生于此年,在邹。一说生于前385年。   前357年,16岁,受业于孔鲤之子子思之门人。   2.漫游   前329年,44岁,首次至齐。次年往宋,此后在宋数年。   前325年,48岁,自宋返邹。次年到滕国,推行仁政。   前320年,53岁,见梁惠王。   前318年,55岁,见梁襄王、齐宣王。此后数年在齐。   前312年,61岁,离开齐国。   3.归隐   前304年,一说卒于此年。   前290年,《孟子》编撰约在此时。   前289年,一说卒于此年。   (三)孟荀之际   前338,商鞅卒。   前337,申不害卒   前315,慎到卒   前280,庄子卒   前284,苏秦卒   二、《孟子》文献   孔子之后,……  
  展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2、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积累本上。板书设计教案===文章正文===↓中学语文参赛课教案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执教:厦铺中学沈云妮学习目标: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教学难点:1、学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学习方法:读、探、析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学生自学一节课,交流探讨、反馈一节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目标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照课后注释翻译课文,积累喜欢的佳句,谈谈自学后的感受和体会。二、预习过程1、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中精彩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积累划出的句子,完成练习的第2-3题。2、了解"孟子"及《孟子》,并进一步读课文。作者及作品摘抄在预习笔记本中,……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目标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教学难点: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法设计: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一.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填然……  
  杏坛人生第六章 教学篇二作者刘青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选五?教案五《孟子二章》教学设计《孟子二章》一、解题1、孟子,名?,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纪元前372年,死于纪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孔子子思(孔?)的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孟子处于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代。他主张“民贵君轻”,反对侵略性战争,提倡“仁政”“王道”。他游说诸侯,都不采纳和重用。固隐而著书立说孟子》共七篇(各篇分上下),每篇以篇首二三字为题。《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舜发于畎?之中》选自《孟子-告子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二、注释与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注释:天时:节令,气候,时机,政治形势,非人力所及的,带有迷信色彩。地利:有利的地理条件。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翻译:有利的节令、气候、政治形势,时机,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归向和内部团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注:城廓:内为城,外为廓。环:围。而:前顺承,后转折。夫:语助词。 ……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原文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gǔ鱼网)不入?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xiángxù泛指学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lí众,众多)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759254.html

相关阅读:打不败的硬汉精神??《老人与海》读后感500字
读书笔记大全-《人为什么活着》读书笔记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
50字读书笔记大全
草房子读书笔记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