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基本信息
作者:萧红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出版年:2014.12
页数:192
作者简介: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人。被鲁迅称为“文学洛神”。一生经受各种磨难,英年早逝,享年31岁。
阅读起止日期:2016.6.24-2016.7.10
关键词
呼兰河 传记
价值
8分:很细腻的笔触,读来仿佛亲历了一次童年。重新感受了童年中的人和事。
纲要
第一章 呼兰河两条大街
第二章 呼兰河精神盛举
第三章 我的乐园??后花园
第四章 我荒凉的家
第五章 团圆媳妇
第六章 有二伯
第七章 磨房里的冯歪嘴子
尾声
主题
《呼兰河传》是一本怀念童年的书,童年里的物,童年里的事,童年里的人,或欢快,或悲凉,但都很真切。作者的笔触细腻、真挚,她笔下的童年像冒出的无数绵密的肥皂泡沫,美好而易逝。但是美好中却又饱含苍凉之感。
点评
我本是不喜欢萧红的,因为记得曾看一篇文章时里面说根据萧红后来自己的描述,当时鲁迅先生对她是不同于别人的,蛮有好感的。当时看到这儿我内心是愤恨不已,因为她贬损了鲁迅在我心里高大伟岸的文学巨人和至高无上的道德模范形象。而且那时候的鲁迅又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导师,她又常常搅扰许广平,有了不快,有了烦恼都找她,怎可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我不愿意接受她的描述,我不喜欢她。
后来一次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对她一生经历、遭遇做了概述。对她的遭遇感到心痛,却依旧不喜欢她,因为她的某些行为。虽然那时的她为反抗父亲订的婚约离家出走,可是终究为了生活选择和订婚约的那人同居。她是勇敢的,却也是懦弱的。她的一生必须依赖于男人方可生存。她太怕寂寞。她生了前夫的孩子,却为了和萧军在一起,遗弃了尚在襁褓里的婴儿,后来她又怀了萧军的孩子,可是出生后三天死亡。萧红一生主要跟随了三个男人,她对他们充满怨恨,一直都在不停地不断地抱怨:自己的性别、故乡的大家庭、父亲的冷漠、未婚夫的大家庭、未婚夫的绝情、萧军的大男子主义、端木蕻良的软弱、社会的不公等。虽然她有她的迫不得已,她有她的情非所愿,她有她的别无选择,或许她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使她不得不如此做。可是我依旧我不喜欢她。
看《呼兰河传》,纯粹是出于鲁迅对她的“文学洛神”的美誉。但是一翻开书我就被迷住了。她看似絮叨的语言越读越有味,她描写呼兰河的东二街道和西二街道上的人和事,活灵活现。那些事那些人恍若就在你眼前活动、说话。那大泥坑子,那瘟猪肉,那彩铺,那买麻花的小孩。读着读着不自觉像回到了童年,有时我觉得很神奇,我和萧红生活在不同的年代,读书笔记一西一东相差万里的地方,可是童年里的事竟然那么相似。她写呼兰河人精神上的盛举诸如跳大神、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盛举看似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实则都是为人而做的。她写她自己的童年乐园?自家后花园,里面应有尽有,蜂子、蝴蝶、樱桃树、蒿草、芸豆子。她写自家的租户和东邻西舍,有漏粉的、养猪的、拉磨的。她写可怜的团圆媳妇,才十二岁的女孩,活活被婆婆折磨而死。虽然无比的憎恶她那恶毒婆婆,还有那些骗取钱财的所谓大神二神、云游真人,很可悲掉到迷信罐里,专职传八卦的左邻右舍。可是作者一遍遍强调呼兰河的人们只是没有文化,大概作者认为呼兰河的乡亲并不坏,只是没有文化。还有磨房里的冯歪嘴子,这是我在全书唯一看到的一个身上充满希望的人。他每逢绝境,在人们以为他要上吊自杀时他却坚强的挺了过来,“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他虽然也有悲哀,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起来。”
作者在全书无数次提及的就是她的爷爷,她的爷爷是唯一给她温暖、给她爱的人。虽是地主老爷子,却看不出任何的仗势欺人,是一个充满温情和智慧的老人。在所有人都认为团圆媳妇是妖怪,着了魔,鬼上身给她这种奇葩驱鬼,用大缸当众大规模洗澡时,老爷子只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他是一个富有悲悯同情心的老人。磨房冯歪嘴子媳妇王大姑娘生了儿子,没地方住,老爷子不仅让他住到了磨房南头装草的屋子,还知道如何体恤穷人,在孙女当着冯歪嘴子面说“爷爷,那磨房里冷啊。炕沿上的瓦盆都冻裂了。”便教导孙女“当人面不好多说话”,因为看见“冯歪嘴子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冯歪嘴子难为情了。”
第二个爱她的人大约是她祖母。作者提及她的祖母,却是用针刺顽皮捅窗户纸的她的手指,所以她不喜欢她,虽然祖母也给她糖吃,也给她猪腰吃,她还是不喜欢她。我想她祖母大概是爱她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本应是最亲、最爱她的的两个人却都在她的童年里缺席了。作者说她的父亲很冷淡,母亲对她常常恶言恶色。但是因为有了祖父的爱,似乎这些不算什么。其中有一处让我记忆犹新,就是作者描述一家人吃粘糕的情形。每次买回来粘糕是有数的,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去买。”其实只从作者这只言片语的描述,我实在看不出母亲只是不懂如何表达爱还是真不爱孩子,但是在作者脑海了母亲是不及爷爷爱自己的,而作者自己经历过得父爱母爱的缺失,本应可以避免类似情形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可是毫无幸免的再一次演绎在自己孩子身上,比之她母亲有过之无不及。这是我不喜欢作者的另一个缘由。
作者全文写得最多的两句话就是“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看似在描述那些稀稀拉拉、破破烂烂的房子住住户,实则是自己内心的荒凉。因为缺少父母的爱,因为当时作者的状况不好,满怀愁绪,使得回忆也变得荒凉起来。
只是读完《呼兰河传》,我却是喜欢的、非常喜欢。喜欢她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率性自然的语言风格。作者就像一个绣花大师,针针细密,脚脚有序,一枝一叶、一花一朵都粉底描金,精美曼妙。整篇文章都是她才华的流露,虽没经过专业训练,像个采花女子,东一朵,西一朵,玫瑰也采,倭瓜花也摘,似乎漫不经心,不剔不砍,聚拢来却是鲜灵灵的一篮,正看侧看都赏心悦目。
精华摘抄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怎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么凄凉的夜。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已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者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大人总喜欢在孩子的身上去触到时间。
他们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生命力特别顽强,这是原始性的顽强。
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 。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似乎那渔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来似的。
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退去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 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宗法社会,生活像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平静地流淌着愚昧和艰苦,也平静地流淌着恬静的自得其乐。
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挹挹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而这样寂寞的死,也成为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我愿意忘却,而又不能且不忍轻易忘却。
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甚么?他们?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他们会直截了当地不假思索地说了出来:人活著是为吃饭穿衣。再问他,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他们看不见甚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
可是当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等流过了自己,也还没有什么,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人们,内心无由地来了空虚。"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 多半的人们,看到了这样的境况,就抬起身来离开了河沿回家去了。 于是不但河里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来。
有一段时光,沉淀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有一座城,我来过,便再也不曾远离。呼兰河,那是我一生的希望与憧憬。
若是女家穷了,那还好办,若实在不娶,他也没有什么办法。若是男家穷了,那家就一定要娶,若一定不让娶,那姑娘的名誉就很坏,说她把谁家谁给“妨”穷了,又不嫁了。无法,只得嫁过去,嫁过去之后,妯娌之间又要说她嫌贫爱富,百般的侮辱她。丈夫因此也不喜欢她了。她一个年轻的未出过家的女子,受不住这许多攻击,回到娘家去,娘家也无甚办法,就是那当男指腹为亲的母亲说:“这都是你的命(命运),你好好地耐着吧!”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人生本来就是哭多乐少
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诉人们快来欺侮她们吧。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人活一辈子是个白活,到了归终是一场空……
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的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的平板的,无怨无尤的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没有风,没有雨,则关着大门静静的过着日子。
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窝,一切都各得其所。
据说,那团圆媳妇的灵魂,也来到了东大桥下。说她变成了一只很大的白兔,隔三差五的就到桥下哭。有人问她哭什么?她说她要回家。那人若说:“明天,我送你回去??????”那白兔子一听,拉过自己的大耳朵来,擦擦眼泪,久不见了。若没有人理她,她就一哭,哭到鸡叫天明。
越鲜明,就越觉得凄凉。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的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他旁边走来乘凉的人,那人说“你老人家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像是天着了火。
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呼兰河传》读书笔记、呼兰河传读后感150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905937.html

相关阅读:《地球母亲生病了》读书笔记
弟子规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中学生《 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
读《名人传》有感_读后感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