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莎伦·布雷姆的《亲密关系》以为是一本小说,翻开看看,才知道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是关于友情和爱情的分析和讨论的书。有分析有实证和实验研究,写的很有意思。所以花费几天读读,值得一读。下面是《亲密关系》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什么是亲密关系?具备以下6个特点。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如果仅有一些特点存在,那么这种亲密关系或多或少会逐渐淡化。是不是亲密关系的关键标志是这一对新伴侣第一次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依恋开始的。
关于承诺,并不是指相互的诺言,而是指他们期望他们的关系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他们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物力去实现这个延续下去的目标。
亲密关系使人有归属感,所以朋友少的人,或者爱人少的人相对于有爱心的人而言,死亡率更高(2~3倍)。婚姻不幸福的人,一般都有一系列的问题,压抑、酗酒、暴饮、暴食、赌博,精神分裂症等等。
社会中男女比例的差异,男性比较高,女性比例低,那么男性一般想让女性在家做家庭主妇,想留住她,想让她经济上依赖他;另外男性会反对离婚。相反,女性比较高,那么,男性不太想女性依赖自己,约束自己,喜欢女的工作,推迟结婚,不满意的话还有选择的余地。
儿童时期的抚养,对将来的影响较大。婴儿期得到了更多的精心抚养爱护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喜欢和别人交往,容易和别人发展出信任的关系。
儿童得到的是时而热情的关注,时而心不在焉、焦虑的关照。那么小孩对他人冷漠,复杂的感情。这样的孩子过分的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还有一种是小孩得到的是心不在焉的,免为其则,时而凶狠的抚养的话,小孩认为任何人靠不住,所以在他人关系上畏缩不前。这样的孩子容易猜忌生疑,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关系。
很明显,从父母的身上就能推测出孩子对于未来爱情的态度。也就是说有很多不幸家庭的孩子,爱情都不是很顺利。这种依恋关系会持久相对稳定,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些事件的发生或新的经历,让心理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大多数人喜欢可以鼓励和夸奖他们的伴侣,但是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却不这样想。
如果一段感情没有圆满的结局,好像最初就有一方就对他人没信心,就是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上,害怕破裂,总是担心他会失去,必定会对这段感情没信心,所以分手是早晚的事情。
要想成为朋友或者恋人,最初的条件就是先要在一起。这种在一起主要是指空间距离上的在附近。成为亲密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很近。邻居,同桌,舍友,同一办公室的人,将成为发展成亲密关系的可能。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哪些不是就在你附近的人?夫妻或恋人之间,分离并不会加深感情,分开的夫妻比住在一起的夫妻更容易离婚。
屡见效应里讲,有人你见过很多次,虽然没说过话,但当她和别的陌生人一起出现时,你更喜欢你熟悉的,见过的这一位。所以很多时候,你以前认识的人,你并不熟悉,在异国他乡或者外地再一次见到时,你会觉得特别亲切,而且好像老朋友了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发展成朋友。但如果是不喜欢的人的话,频繁的出现只会让你更加讨厌。所以不喜欢了,就躲远点,最好永远也别再见面。
外表是吸引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全部,不过在刚接触的阶段,相貌的般配决定了是否能不能进一步发展。相貌有差异的人一般不愿意交往。
根据相似性,我们更可能喜欢和我们相像的人,比如同样的背景、兴趣、品味、爱好,个性、外表、态度等等。两个人越相似,也就越喜欢对方,就像喜欢自己一样。
研究者发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父母越是干涉他们之间的交往,他们彼此之间越相爱,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关,父母的干预在彼此的热情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避免逆反情况,所以建议父母不过要多的干涉孩子的行为,温和的表现父母的不快,或者什么也不做。当时间不多了,会给人紧迫感,让意中人更具有吸引力。从这个角度上说,父母干涉的婚姻,和大龄结婚的人,是不是幸福指数更低呢?
根据多数理论,我们更会被出现在我们周围,回报性高的人所吸引。那么在你周围的人,喜欢你的人更容易成为你的朋友。
用归因来分析,对彼此关系满意的幸福的双方来说,把归因归于内部,稳定和普遍的。他们倾向于淡化对方的越规逾矩,认为不过是偶然的、不寻常的、有限制性的,可以的到原谅的。不幸福的一对,则往往夸大了负面举动,缩小了好的一面。往往将正面的举动理解为非出自本意,只是偶然的行为。所以幸福的伴侣以仁爱来判断对方,能够保持幸福的关系。苦恼的伴侣则不论如何行为,总以一种不满的方式看待对方,当对方表示有好时,也被认为是短暂的,不具代表性,间歇式的、偶然的行为,而且伤害看成是故意的。
非语言交流包括面部表情、凝视行为、身体语言、身体接触、人际距离、准语言六种。面部表情在非语言交流中占主导地位。有人会故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但伪装的表情细微之处掩盖不住真相。凝视代表倾听,凝视代表了兴趣。身体语言的常伴随语言交流进行解释和说明;身体接触,关系越亲密,身体接触越多。但两个人地位不同时,一般只有单方面身体接触,身体接触往往是地位高者更主动接触地位低者。
人际距离,人际距离的亲密区是从前胸到1.5英尺处,如此距离之内的两个人,他们的交往充满爱意或者敌意。个人区距离从1.5到4英尺范围内。大多数朋友在这一范围内交往。当一些人在社交区4至12英尺的范围时,交往呈现事务化。如果在12英尺之外,那交往就比较正式。另外,距离和各国习惯和文化也有关联,男性之间的距离比女性之间的距离更大。地位高的人之间距离比地位低的人之间的距离更远。同样微妙的距离也可以测试夫妻双方的美满程度。
准语言---包括除去话语之外说话人声音中的所有变化,节奏、声调、音量和速度等等娃娃腔。娃娃腔一般在爱人、孩子和宠物的交流中使用,另外一方面是对听者能力差不够或者柔弱的人使用。能力越强的人越不喜欢娃娃腔。
伴侣们非语言交流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预示他们关系的幸福程度。非语言交流做的不好的夫妻一般他们的婚姻不太满意。如果出现了问题,往往是丈夫的过错。有研究认为,女性的直觉更准确,其实是女性更善于解码,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微妙的但真正的非语言线索来辨明实际的情况。更为糟糕的是,在婚姻中出现了丈夫解码不准确的现象,但丈夫并不自知,他们还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也有研究者认为,婚姻中的非语言交流沟通不畅并不总是丈夫的过错。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夫妻双方都能正确的理解陌生人的信息,但不能了解彼此。原因是夫妻双方出现不满意,就会有排斥现象,交流也不再熟练,非语言信息交流不敏感、不关心、不满意。甚至将正面的信息理解为负面信息,形成一个怪圈,使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夫妻双方的交流上,不快乐的伴侣们往往不擅长遣词达意,抱怨的时候东拉西扯,杂乱无章,牵涉多个话题,偏离主题,往往给对方一个行为带一个通用的帽子或者总结,比如:你总是不听我说完话,你总是和你妈一样。其次,不快乐的伴侣们不善于倾听。很少用去想“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而一般总是在想,“他凭什么这么说我”,“我没有做错”,“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某一方面还不如我”等等。还有,不快乐的伴侣交谈时表现出消极的情感。“他就那样”“说也没用”“对牛弹琴”。对于伴侣的抱怨常常报以贬低和蔑视性的讽刺。这样只会让事情更糟糕。当一方抱怨时,另一方采取侮辱、嘲笑、对立性的幽默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蔑视,都让矛盾更加激化。这样对方会自卫和反击,双方互相抱怨和争吵。还有一些男性,在一团糟的情况下,采用三缄其口,保持石头般的沉默,以为能拒绝争吵,争辩不利于眼下的情形,其实石头般的沉默缺乏反应,会让对方更生气。石头般的沉默并不是对抱怨的一种适度认可和关心,而是典型在表达“反对,冷冰冰的距离,自以为是”。其后一种破坏性的交战状态出现。在其后前景黯淡。有研究者通过夫妻双方的争吵的前三分钟就可以准确的预测出这一对夫妇6年后是否会离婚,准确率高达83%。
如果你不想处于这种婚姻生活黯淡的状态,那么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和沟通,学会保持冷静和礼貌,学会尊重。
看了《整个生命过程的友谊》这一章,友谊是自愿的、个人的关系,通常能够提供亲密和帮助,双方相互喜欢并寻求彼此的相伴。总的认知是,在不同阶段人们对友谊的需求不同。在少儿或幼儿时期,一件小事可能会造成友谊的终结,友谊没有选择性,和谁接触就和谁是朋友。往往朋友来源于和小孩接触的人或者同学。少年时期的友谊,这时的友谊被看做是与他人合作而得到相互的利益,有排他性和占有性的关系。友谊也有了忠诚和尊重的味道。青年时期的友谊更多的是一种依赖。寻求亲近,安全需要,抗拒分离,感情依恋。年轻人主要的依恋从父母的关系转变为朋友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学生抗拒分班,抗拒转学,以及换老师等行为,变化一时不能适应,尤其是远离家庭出外求学的孩子,总会在这些情况出现时表现出一些烦躁、不安心学习、怀念等行为。
在青少年时期,还涉及一些小群体或者小圈子行为。小群体是一些相同身份、同伴、爱好、地缘等等形成的小圈子。随着年龄增长,这一小圈子变得复杂。同性别的小圈子和另外的同性别的圈子融合会形成更大圈子的关系。同性的圈子和异性的圈子相交后,重新组成大群体中有不同的双性的小圈子,在最后,这一圈子分解成许多松散交往的情侣,从多年后的友谊来看,这些情侣将是凝结这一大圈子继续下去的因素,也是解体这一团体的因素。
对于成人的友谊,女性更多是感情的分享,男性的友谊更多的是共同活动。女性倾向于两两交往,而男性更会以群体的形成一起玩。女性的同性友谊比男性的同性友谊更亲近。女性的友谊是全面的,涵盖了许多方面和经历,男性友谊是限定的,做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朋友。
爱情是什么?是亲密,是激情,还是承诺。爱情是柏拉图的爱情吗,是纯爱吗?爱情和性有关吗?斯滕伯格的三元理论认为,爱情有以下几种情况——无爱,喜欢,迷恋,空爱。浪漫的爱,友伴的爱,虚幻的爱,圆满的爱,你的爱情属于哪一种?有伴的爱可以长久,虚幻的爱风险性大,圆满的爱,短期内可以,长期难坚持。
单恋,是一种普遍经历。一般在16~20岁之间最常发生。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可能发生单恋,也更可能发生在焦虑型或者矛盾型依恋风格的人身上,而不是安全型或者逃避型的人身上。因为单恋的人或许认为哪一个人值得努力和期待,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会被对方喜欢的程度,单恋虽然很痛苦,但是他有着成为恋人的可能性,伴随着挫折,更多的人痛苦之中。事实上,单恋的目标感觉会更糟糕。对于对方的追求和坚持不懈而苦恼,同时也为自己的拒绝而负疚。被拒绝的通常是好人,没有恶意的,但是自己不得不结束这种感情漩涡,尽快地解决各自的痛苦。
浪漫的爱情不会长久,等幻想、刺激、新鲜、新奇和唤起结束或者淡化之后,爱情就走在了摇曳的边缘。友伴之爱比浪漫的爱情更为稳定和长久。
嫉妒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综合了伤害、愤怒和恐惧,源于可能将自己珍视的关系输给真实或想象的竞争对手的想象。男性和女性在嫉妒的倾向性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嫉妒的两种类型:反应性嫉妒和怀疑性嫉妒。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嫉妒是爱的表现,[www.i1766.com]但也有学者认为嫉妒是不适宜,不健康的心态,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和对别人不信任的表现。无论如何,对感情和性爱的忠诚与否是引发嫉妒的事件。依恋型的人也容易产生嫉妒,多虑型的人特别容易嫉妒。
当亲密关系中发生暴力时,仍有一些人继续留在了虐待关系中。这主要是因为受害者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女性更多的为孩子考虑,想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庭的结果,对关系投资多的一方,越不可能离开目前的关系。
离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离婚后妇女一般都抚养孩子,在离婚后经济情况会变得恶劣。只有50%的父亲再继续给孩子抚养费。离婚后的孩子心灵上也会受到伤害,幸福指数下降,甚至有一些不良行为,比不离婚的维持恶劣婚姻的幸福指数还要低,但是离婚后选择再婚的父母,会让孩子的幸福指数比正常的幸福指数低,但比单身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数高。父母一方死亡的孩子的幸福指数在单身家庭之上,又在再婚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数之下。
孤独,并不等于身体的隔离。它是指一种失落与不满的感觉。这种感觉由个人所有的社会关系与个人渴望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失调产生。孤独分为:由于缺少社会交往网络产生的社交孤独和由于缺乏单一的,热烈的关系引起的情感孤立。孤独时主要有四种情感:绝望、难耐的厌烦、自贬和沮丧。富人比较不容易孤独,已婚人士与那些分居、离婚或伴侣死亡而经历了关系丧失的人士相比,孤独程度较轻。一般而言孤独感是随着年轻到退休前不断下降的趋势。孤独在老年略有所回升,尤其是那些独身、寡居、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
孤独的原因包括五类:孤立、疏远状态、独处状态、被迫隔离状态和错位状态。女人容易成人孤独,一般男性不愿意承认自己孤独,似乎成人孤独是不坚强和不勇敢的行为。
摆脱孤独的方法:树立生活信心,集中精力丰富友谊,而不是在寻找恋爱伙伴上,分析孤独原因,增加社会交往。孤独总不是可以避免和减轻的,独处或者可以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强化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dushubiji/991718.html
相关阅读:读书笔记大全-《慕勒传》读书笔记
《韩非子》读书笔记(一)不左不右,中?而立
《君子不怨》里的两个故事读书笔记
《苔丝》读书笔记
《培养天才艺术家的父母必读》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