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1.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下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需要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能力是有限的.现象: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选项比较项目现象现象A反射弧的完整性不完整完整B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可以不要一定需要C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少D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多少.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下列错误的是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若c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D.电流表不偏转,电流表可能偏转两次.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图甲中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根据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图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B.递质的释放过程是主动运输C.2中不可能有抗体D.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引发3电位变化.下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b、a点B.图甲中(神经中枢)内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C.图乙中CO2浓度最高处在,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D.图乙突触小体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下图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说法错误的是A.激素只作用于垂体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后通过体液运输到作用部位B.每一种激素只作用于一种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激素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C.寒冷情况下,激素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与激素分泌量增加D.摄入碘不足时,激素分泌量减少,导致激素与激素分泌量增加.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三种激素,下表表示的是注射相应激素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生理反应:注射的激素生理反应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三种激素的化学名称分别是A.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B.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D.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激素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的是A.血糖含量升高会引起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B.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之后会被灭活,从而失去生理作用C.激素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从而代谢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的抗利尿激素增多.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2.关于特异性免疫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白细胞介素-2能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B.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C.吞噬细胞、T细胞与体液免疫无关D.记忆细胞与效应淋巴细胞产生于抗原刺激之后3.人体内往往存在着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合理的解释是A.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B.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复制C.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D.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表达4.接种卡介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就会出现结核杆菌抗体。这种抗体的基本单位和产生抗体的细胞及细胞器依次是A.氨基酸、效应T细胞、核糖体B.葡萄糖、效应T细胞、内质网C.氨基酸、浆细胞、核糖体D.核苷酸、浆细胞、核糖体5.下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⑤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D.切除胸腺的个体无法完成体液免疫过程6.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B.B细胞和T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细胞免疫有缺陷D.B细胞7.禽流感是由禽类流感病毒引起的,是一类对家禽和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危害的传染病,下列叙述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①注射禽流感病毒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与入侵的禽流感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②在人体内使禽流感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③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④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⑤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禽流感病毒⑥将患病的家禽深埋处理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④8.某种淋巴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该细胞解体死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B.指导穿孔素合成的基因在浆细胞中也存在C.穿孔素是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抗体D.淋巴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要依赖膜的流动性9.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0.下列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的形成过程与高尔基体有关B.抗体是由效应T细胞中的有关基因指导合成的C.浆细胞都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所形成的D.淋巴因子通过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分)下图为与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的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甲中有突触的部位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当针刺手指后会产生缩手反射,但化验取指血时,针刺手指时手并未缩回,这一现象说明在反射过程中,高级神经中枢对低极神经中枢有_________ ____作用。(2)图乙所示为某段神经纤维模式图。受到适宜的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膜内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刺激使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Na+大量涌入细胞,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使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3)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出的毒蛋白,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抑制运动(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微量注射此毒素可以阻断________,使肌肉松弛性麻痹而达到除皱的功效,这种毒素作用的位置是图甲中________(填图中字母)处。.)请回答与机体免疫有关的问题:(1)体液免疫的初次免疫反应与第二次免疫反应相比较,产生抗体更多的是____________。(2)某种病原微生物(V1)初次侵入机体后,经____________细胞摄取和处理,使V1的____________暴露出来,并传递给____________,然后再传递给相应的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能形成两种细胞,其中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甲)是____________;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同种抗原作出增殖、分化等快速反应能力的细胞(乙)是____________;当机体再次受到V1和另一种病原微生物(V2)感染时,细胞乙只能对V1发生免疫反应。细胞乙不能对V2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回答有关免疫问题。(1)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________。当________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分化生成________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2)将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肤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________反应而脱落,这是________细胞所起的作用。(3)如上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的是曲线________;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的是曲线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_______细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表示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___。 www.gkstk.com www.gkstk.com 每天发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 每天发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 1 1 每天发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www.gkstk.comwww.gkstk.com【解析版】河南长葛第三实验高中13-14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试题(生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11138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