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9学年安徽省安庆市六校联考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
1pLtgSXl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
B.成熟的叶片和根尖成熟区产生的生长素很少
C.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作用,往往有两重性
D.生长素只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
2.茶农每年秋季修剪茶树的主要目的是( )
A.使树冠扩大,增加下年采摘量
B.减少养料消耗
C.防止病虫害和冻害
D.除去无采摘价值的枝条,方便采摘
3.切开凸凹不平,发育不均匀的西瓜,发现其凹侧的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这种现象可解释为( )
A.种子的发育需要果实提供营养
B.无种子的子房绝对无法发育成果实
C.光照不均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的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
4.将柳枝条正挂在潮湿的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枝条的a、b两端分别长出芽和根,如图中甲所示.若把柳树枝条倒挂在同样潮湿的空气中,如图乙所示.一段时间后,其根和芽的生长情况是( )
A.b端长芽、a端长根,越靠近b端芽越长,越靠近a端根越长
B.b端长芽、a端长根,越靠近b端芽越短,越靠近a端根越短
C.a端长芽、b端长根,越靠近a端芽越长,越靠近b端根越长
D.a端长芽、b端长根,越靠近a端芽越短,越靠近b端根越短
5.如图示黄化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的分布,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主要在生长活跃的部位合成
B.b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比a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大
C.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可能会抑制d点细胞的生长
D.a点生长素浓度较高是由b、c点细胞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a点所致
6.如图为3种植物激素及NAA(萘乙酸,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模式图(+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激素甲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B.用水浸泡种子可降低激素乙的含量,促进萌发
C.激素乙和细胞分裂素具有协同作用
D.生产中诱导单性结实常用丙而不用NAA
7.种群数量在有环境阻力(非理想)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为“S”型增长曲线的其他表现方式(图中 表示种群增长速率;MSY表示种群最大增长速率;N表示种群数量;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下列有关该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种群数量达到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为有效
B.在种群数量达到 时, 最大,可以任意捕捞且不会影响种群再生
C.种群数量超过 时, 下降,会导致该种群的丰富度下降
D.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以提高K值(环境容纳量),从而达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目的
8.下列有关“S”型曲线K值的改变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叙述是( )
A.X轴为外界蔗糖溶液浓度,Y轴为叶肉细胞渗透失水量,在b点时,用纤维素酶去除细胞壁,K值将不改变
B.X轴为温度,Y轴为酶促反应的生成物的浓度,在b点适当添加反应物,K值将提高
C.X轴为光照强度,Y轴为绿色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量,在b点适当提高CO2至适宜浓度,K值将提高
D.X轴为时间、Y轴为某种群个体数,在b点改变环境条件(增大环境阻力),K值将降低
9.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10.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培养液不需要经过灭菌
B.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否则实验数据会偏大
C.酵母菌密度过大时,可揭开盖玻片滴加无菌蒸馏水稀释
D.血球计数板使用结束后,用清水冲洗、晾干
11.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③⑤
12.如图所示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英亩).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的最长久( )
A.
A国B.
B国C.
C国D.
D国
13.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增长率逐渐下降
C.种群迁入新环境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曲线X增长
D.阴影部分代表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14.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一定遭到了严重破坏
D.图④表示在消灭害虫时将害虫消灭到 就能达到理想效果
15.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目前北京正在实施“奥运绿化工程”建设.下列有关“奥运绿化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应慎用外来物种,否则会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
B.实现“绿色奥运”就是指实施“奥运绿化工程”建设
C.从国内林区移植大量大树,是实施“奥运绿化工程”的理想捷径
D.应大量引进国外树种,给国外运动员带来“宾至如归”的感觉
16.如图为高等植物的生理过程的简单图解,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光、温度、CO2,影响呼吸消耗的只有温度
B.在晴朗的夏天,CO2浓度往往成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
C.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净生产量的10%~20%
D.图中的“营养”是指落叶和枯枝中能被植物再利用的有机营养
17.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有( )
①衣藻 ②蘑菇 ③大肠杆菌 ④硝化细菌 ⑤水绵 ⑥噬菌体.
A.①②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⑥D.①④⑤
18.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19.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空间特征有随机、集群、均匀分布等
B.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C.人们进行除草、治虫的目的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
21.在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到别处,那么在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①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减少
②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④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
⑤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
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③⑥
22.如图不能用来准确表示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
A.1表示生态系统信息种类,2?4分别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
B.1表示可遗传的变异,2?4分别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C.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D.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
23.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环境污染B.植物被破坏C.缺水干旱D.食物链被破坏
2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其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的物质可提高土壤肥力
B.土壤中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圆褐固氮菌.反硝化细菌等都是需氧型生物
C.“中耕松土”有利于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活动
D.土壤中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都是分解者
25.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复力稳定性越大
B.有些植物,如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一定的化学信息才能萌发
C.生态系统稳定性调节的原理是负反馈调节
D.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26.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分解者、生产者
B.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2、3、4、5,A、C、D为B提供物质和能量
C.若图1中的C产生60 mol氧气,则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不断增加
D.在图2的食物链中, 的比值代表兔与狼 (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和④分别是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27.1996年华南虎被列为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之一.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存活的圈养华南虎不足百只.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南虎濒临灭绝的原因完全是由于人类的乱捕滥猎
B.对华南虎的圈养属于就地保护的一种形式
C.华南虎与东北虎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已成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D.保护包括南华虎在内的生物多样性,需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层次上保护
28.下列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密度最大
B.草原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季节和年份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C.湿地生态系统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
D.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需要人工的不断维持和干预
29.近年来,在江河湖泊中发生的“水华”是由于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而夏季的密度处于低谷,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春季末,藻类急剧减少是因为水体中营养物质急剧减少
B.复季温度过高,浮游植物光合酶活性下降
C.夏季水中溶解氧较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D.秋季早期,温度、光照适宜,营养丰富,藻类大量
30.如图是某生态农庄能量流动模式图,①~⑥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农庄稳态的维持主要取决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与人无关
B.增大输入能量①可增加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以提高该系统输出的能量
C.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0%
D.C代表该农庄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有C构成一个种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图1为科研小组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图2为该小组探究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还是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得到某浓度生长素处理后的实验数据,需要测量每个葡萄茎段 长度,并计算出生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多个葡萄茎段生长量的 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
(2)若选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作实验材料,要对其进行 处理,目的是 .
(3)图1中的a、b、c三种浓度中,浓度最高的是 ,判断依据是 .
(4)由图2可知,生长素对正常南瓜茎生长有 作用;喷施生长素 (填“能”或“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属于 突变体.
32.某山谷因泥石流而导致植被毁灭,若干年后在人为干预下,又恢复了盎然生机.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图甲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乙图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中a~d过程中该种群增长率在 段最大.
(2)图1中d~e段变化表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e点种群数量比d点 .种群密度最小的是 点,种群密度最大的是 点.
(3)图2中用于肉食动物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KJ.
(4)图2中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33.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一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据图回答:
(1)该模型属于 (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 调节.
(2)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 和 .
(3)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 进化逐步形成的,捕食者的存在对猎物也是有益的,因为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猎物中的 的个体,同时往往捕食种群数量较 (填“大”或“小”)的猎物物种.
34.某一河流中有浮游植物a、b和浮游动物c、d四个优势种群,其中c、d均能以a、b为食,且d又可以以c为食.请回答:
(1)研究人员将a和b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的变化如A图和B图所示:
①a种群与b种群的关系是 .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a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C图,试在C图中画出b种群数量的变化.
(2)由a、b、c、d四种生物可组成 条食物链.
(3)若大量捕杀c使其数量减少,则在一定时间内会导致d的环境容纳量 (增加、不变、下降).
(4)若河流周围的工厂少量排污后,河流仍能保持清澈,体现了河流生态系统具有 的稳定性.
2019-2019学年安徽省安庆市六校联考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
B.成熟的叶片和根尖成熟区产生的生长素很少
C.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作用,往往有两重性
D.生长素只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老根(叶)>幼根(叶);分生区>伸长区;顶芽>侧芽.
【解答】解:A、生长素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A正确;
B、细胞分裂越旺盛,生长素合成量越大,所以成熟的叶片和根尖成熟区产生的生长素很少,B正确;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C正确;
D、生长素在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D错误.
故选:D.
2.茶农每年秋季修剪茶树的主要目的是( )
A.使树冠扩大,增加下年采摘量
B.减少养料消耗
C.防止病虫害和冻害
D.除去无采摘价值的枝条,方便采摘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实、叶片脱落.
顶端优势体现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芽的生长,高浓度抑制芽的生长.
【解答】解:A、茶农每年秋季修剪茶树,解除茶树的顶端优势,使侧芽发育成枝条,使树冠扩大,增加下年采摘量,A正确;
B、减少养料消耗不是修剪茶树的主要目的,B错误;
C、修剪茶树能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不能防止病虫害和冻害,C错误;
D、修剪茶树能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不是除去无采摘价值的枝条,方便采摘,D错误.
故选:A.
3.切开凸凹不平,发育不均匀的西瓜,发现其凹侧的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这种现象可解释为( )
A.种子的发育需要果实提供营养
B.无种子的子房绝对无法发育成果实
C.光照不均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的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实、叶片脱落.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果实的发育需要种子提供生长素,A错误;
B、无种子的子房,可以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从而发育成无子果实,B错误;
C、光照不均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主要发生在茎部,不发生在果实中,C错误;
D、由于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的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所以发育不均匀的西瓜中凹侧的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D正确.
故选:D.
4.将柳枝条正挂在潮湿的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枝条的a、b两端分别长出芽和根,如图中甲所示.若把柳树枝条倒挂在同样潮湿的空气中,如图乙所示.一段时间后,其根和芽的生长情况是( )
A.b端长芽、a端长根,越靠近b端芽越长,越靠近a端根越长
B.b端长芽、a端长根,越靠近b端芽越短,越靠近a端根越短
C.a端长芽、b端长根,越靠近a端芽越长,越靠近b端根越长
D.a端长芽、b端长根,越靠近a端芽越短,越靠近b端根越短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无子果实的形成.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主要是生长旺盛的组织,幼嫩的芽、也和发育着的种子生长素合成旺盛.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属于极性运输.
【解答】解:据图分析,把柳树枝条倒挂在潮湿的空气中,图乙中a端为形态学的上端,b端为形态学的下端,形态学上端即a端产生的生长素可以极性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b点,促进b端生根,而a端则表现为促进生芽,越靠近a端生长素的浓度越低促进芽的生长越长,越靠近b端,b端不会产生生长素,由a端运输到b端的生长素浓度越低,促进生根作用越明显.
故选:C.
5.如图示黄化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的分布,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主要在生长活跃的部位合成
B.b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比a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大
C.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可能会抑制d点细胞的生长
D.a点生长素浓度较高是由b、c点细胞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a点所致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分析题图可知,a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该区细胞分裂能力较强,主要进行细胞分裂,细胞生长不明显,b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倒过来;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浓度过高会起抑制作用.
【解答】解:A、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等生长旺盛的部位,A正确;
B、a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b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与a点相比,b点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B正确;
C、d点细胞是根细胞,根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若将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对应的细胞,可能会因为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C正确;
D、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从a向b、c运输,不能倒过来,D错误.
故选:D
6.如图为3种植物激素及NAA(萘乙酸,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模式图(+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激素甲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B.用水浸泡种子可降低激素乙的含量,促进萌发
C.激素乙和细胞分裂素具有协同作用
D.生产中诱导单性结实常用丙而不用NAA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据图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促进果实生长,通常促进成熟的应该是乙烯;这两种激素都是小分子有机物,丙是生长素,乙丙之间可以具有协同作用,甲乙之间应该是拮抗作用.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
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据图可知:甲是脱落酸,不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A错误;
B、乙是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用水浸泡种子可降低激素甲脱落酸的含量,促进萌发,B错误;
C、激素乙是赤霉素,它和细胞分裂素都能促进生长,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单性结实指植物不经受精,甚至不经授粉而其子房能发育成为正常果实的现象.既不经授粉也不经受精而能结成正常果实的现象称为营养性单性结实,生产中一般用NAA诱导单性结实,D错误.
故选:C.
7.种群数量在有环境阻力(非理想)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为“S”型增长曲线的其他表现方式(图中 表示种群增长速率;MSY表示种群最大增长速率;N表示种群数量;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下列有关该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种群数量达到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为有效
B.在种群数量达到 时, 最大,可以任意捕捞且不会影响种群再生
C.种群数量超过 时, 下降,会导致该种群的丰富度下降
D.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以提高K值(环境容纳量),从而达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目的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解答】解:A、由于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多,所以在种群数量达到 时,控制有害动物效果不是最好,A错误;
B、在种群数量达到 时, 最大,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 时捕捞,并且捕捞后,种群数量达到 ,这样可以保持最大的种群增长速率,不影响种群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
任意捕捞不会影响种群再生,B错误;
C、种群数量超过 时, 下降,但种群数量继续增加,从而导致该种群的数量增多,但不会改变物种丰富度,C错误;
D、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措施可以提高K值,从而达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目的,D正确.
故选:D.
8.下列有关“S”型曲线K值的改变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叙述是( )
A.X轴为外界蔗糖溶液浓度,Y轴为叶肉细胞渗透失水量,在b点时,用纤维素酶去除细胞壁,K值将不改变
B.X轴为温度,Y轴为酶促反应的生成物的浓度,在b点适当添加反应物,K值将提高
C.X轴为光照强度,Y轴为绿色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量,在b点适当提高CO2至适宜浓度,K值将提高
D.X轴为时间、Y轴为某种群个体数,在b点改变环境条件(增大环境阻力),K值将降低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细胞不断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浓度差越大,失水越多.
2、超过a点对应的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下降,b点酶失活,在b点适当添加反应物,K值不会变.
3、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和矿质元素,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CO2浓度增加到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
【解答】解:A、若表示叶肉细胞的失水量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的关系,则失水量只与原生质层内外的溶液浓度差有关,与细胞壁无关,故在c点时,用纤维素酶去除细胞壁,K值不改变,A正确;
B、若X轴为温度,b点时生成物不再增加,原因是酶在此点变性失活,所以b点适当添加反应物,K值将不变,B错误;
C、在b点适当提高CO2至适宜浓度,光合作用速率增强,K值将提高,C正确;
D、该曲线可用于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其中b表示环境最大容纳量,当环境条件等因素改变时,K值将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B.
9.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正确;
C、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
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D.
10.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培养液不需要经过灭菌
B.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否则实验数据会偏大
C.酵母菌密度过大时,可揭开盖玻片滴加无菌蒸馏水稀释
D.血球计数板使用结束后,用清水冲洗、晾干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在营养物质和生活空间充裕的条件下,酵母菌呈“J”型曲线生长;在体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条件下,酵母菌呈“S”型曲线生长;但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多,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且生活空间恒定,种内斗争加剧,所以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
3、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由于大量繁殖,数目太多,不易计数,所以应稀释.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时要将培养瓶轻轻震荡.
【解答】解:A、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对培养用具和培养液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避免杂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
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时要将培养瓶轻轻震荡摇匀后取样,B错误;
C、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大量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稀释培养后期的培养液,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不能直接向计数室滴加蒸馏水稀释,C错误;
D、血细胞计数板使用结束后,要用清水冲洗,将滴加的样液洗净,并晾干保存,D正确.
故选:D.
11.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③⑤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解答】解:①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有看环境条件,故①错误;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故②正确;
③甘蔗田物种比较单一,弃耕后,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故③正确;
④该杂草地动物有分层现象,该杂草地也存在垂直结构,故④错误;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故⑤正确.
故选:B.
12.如图所示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英亩).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的最长久( )
A.
A国B.
B国C.
C国D.
D国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当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时,人的基本生存将要受到威胁.
【解答】解:A、A国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持续下降,而人口数量却持续增长,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很快就不能维持本国的生存,A错误;
B、B国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均持续同步增长,且幅度比较一致,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能长久地维持本国的生存,B正确;
C、C国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均持续增长,但是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不能长久地维持本国的生存,C错误;
D、D国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先增长后又大幅度下降,而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增速为快?慢?快),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不能长久地维持本国的生存,D错误.
故选:B.
13.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增长率逐渐下降
C.种群迁入新环境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曲线X增长
D.阴影部分代表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X表示J型曲线,即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曲线Y表示S型曲线,即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解答】解:A、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正确;
B、BC段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B错误;
C、种群迁入新环境,由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传播能力强,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C正确;
D、图中阴影部分代表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D正确.
故选:B.
14.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一定遭到了严重破坏
D.图④表示在消灭害虫时将害虫消灭到 就能达到理想效果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曲线②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曲线③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曲线④表明,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利于灭虫.
【解答】解:A、图①所示a点后K值降低,种群数量减少,可推测原因为过度放牧,A正确;
B、图②所示b点后K值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食物、空间增大,而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加不会使K值变化,B错误;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小,也可能是由于食物、天敌等导致该生态系统中某一个种群数量锐减,C错误;
D、图④中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种群数量大 )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维持平衡的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若用以指导灭鼠,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错误.
故选:A.
15.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目前北京正在实施“奥运绿化工程”建设.下列有关“奥运绿化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应慎用外来物种,否则会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
B.实现“绿色奥运”就是指实施“奥运绿化工程”建设
C.从国内林区移植大量大树,是实施“奥运绿化工程”的理想捷径
D.应大量引进国外树种,给国外运动员带来“宾至如归”的感觉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解:A、引用外来物种时应谨慎,否则会造成生物入侵,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A正确;
B、绿色奥运是指在申办、组织、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以及在受奥运会应直接影响的举办奥运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能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B错误;
C、从国内林区移植大量大树,不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C错误;
D、大量引进国外树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不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D错误.
故选:A.
16.如图为高等植物的生理过程的简单图解,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光、温度、CO2,影响呼吸消耗的只有温度
B.在晴朗的夏天,CO2浓度往往成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
C.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净生产量的10%~20%
D.图中的“营养”是指落叶和枯枝中能被植物再利用的有机营养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总生产量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总生产量的去向有呼吸消耗、净生产量,据此答题.
【解答】解:A、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光、温度、CO2,影响呼吸消耗的有温度、PH、营养等,A错误;
B、在晴朗的夏天,光照和温度适宜,CO2浓度往往成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B正确;
C、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总生产量的10%~20%,C错误;
D、图中的“营养”是指落叶和枯枝被分解后,能被植物再利用的无机营养,D错误.
故选:B.
17.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有( )
①衣藻 ②蘑菇 ③大肠杆菌 ④硝化细菌 ⑤水绵 ⑥噬菌体.
A.①②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⑥D.①④⑤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寄生生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以及营腐生生活的动物.
【解答】解:①衣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①正确;
②蘑菇为营腐生生活的真菌,属于分解者,②错误;
③大肠杆菌为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③错误;
④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④正确;
⑤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⑤正确;
⑥噬菌体是DNA病毒,只能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⑥错误.
故选:D.
18.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 ,解得X=14000只/140hm2,所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4000÷140=100只/hm2.
【解答】解:A、鹰是鼠的天敌,鹰的数量肯定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00只/hm2,B正确;
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但并未灭绝,C错误;
D、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D正确.
故选:C.
19.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特征;种间关系.
【分析】群落的空间特征:
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现象;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和分层现象,能合理利用水体的资源.
【解答】解: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分层结构,而不是水平结构,A错误;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群落结构上有分层现象,没有体现能量流动上的关系,B错误;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和分层现象,能合理利用水体的资源,它们之间没有共生关系,C错误;
D、由于鲢鱼是植食性动物,所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增多,因此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D正确.
故选:D.
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空间特征有随机、集群、均匀分布等
B.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C.人们进行除草、治虫的目的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A、种群空间分布特征有随机、集群、均匀分布等,A正确;
B、火灾后的森林因为保留土壤条件,或者保留了植物种子和其他繁殖体,所以是次生演替,B正确;
C、人们在稻田里除草、治虫等活动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们有利的方向,C错误;
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D正确.
故选:C.
21.在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到别处,那么在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①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减少
②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④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
⑤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
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③⑥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在“水藻→水蚤→虾→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水藻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水蚤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虾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鱼是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食虫鸟是四级消费者,第五营养级.
【解答】解:在“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别处,那么在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小鱼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会增加,虾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减少,水蚤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增加,水藻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会减少.
①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增加,①错误;
②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②正确;
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③错误;
④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④正确;
⑤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⑤错误;
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⑥正确.
所以,②④⑥正确.
故选:B.
22.如图不能用来准确表示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
A.1表示生态系统信息种类,2?4分别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
B.1表示可遗传的变异,2?4分别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C.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D.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物变异的应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和行为信息(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
4、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又称为细胞外液.
【解答】解:A、生态系统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A错误;
B、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正确;
C、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C正确;
D、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D正确.
故选:A.
23.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环境污染B.植物被破坏C.缺水干旱D.食物链被破坏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天然牧场中存在着由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组成的食物链.当实验区的草场被网子罩上后,这一食物链被破坏,虫子因不能被食虫鸟所食而大量繁殖,最终将草的叶吃光.而未被网子罩上的草场,因营养结构完整,食物链未被破坏,所以牧草生长良好.
【解答】解:在牧草留种区存有食物链:草→昆虫→鸟,草→(食草籽的)鸟,鸟吃昆虫也吃草籽,用网将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罩起来后,昆虫没有了天敌,因此数量增多,导致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这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
故选:D.
2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其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的物质可提高土壤肥力
B.土壤中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圆褐固氮菌.反硝化细菌等都是需氧型生物
C.“中耕松土”有利于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活动
D.土壤中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都是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参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答】解: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其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所以在落花传化为春泥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细菌和真菌.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的物质可提高土壤肥力.
故选:A.
25.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复力稳定性越大
B.有些植物,如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一定的化学信息才能萌发
C.生态系统稳定性调节的原理是负反馈调节
D.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原理是负反馈调节;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长,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光、温度、湿度等),也可以是生物(声、颜色、性状等).
【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复力稳定性越大,A正确;
B、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长,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原理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
D、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光、温度、湿度等),也可以是生物(声、颜色、性状等),D正确.
故选:B.
26.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分解者、生产者
B.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2、3、4、5,A、C、D为B提供物质和能量
C.若图1中的C产生60 mol氧气,则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不断增加
D.在图2的食物链中, 的比值代表兔与狼 (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和④分别是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A和D均为消费者.图中1表示光合作用;2、3、4和5表示呼吸作用.
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①表示兔的摄入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③表示兔未同化的能量;④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解答】解:A、据图1分析,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A正确;
B、图1中过程1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2、3、4、5过程是呼吸作用,A和D均为消费者,B、C分别属于分解者、生产者,A、C、D为B提供物质和能量,B正确;
C、图1中的C产生60 mol氧气,则其同化的能量以葡萄糖量计算大约为10mol,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10×20%=2mol葡萄糖的能量;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不断增加,C正确;
D、图2的食物链中, 的比值代表兔与狼 (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和④分别是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D错误.
故选:D.
27.1996年华南虎被列为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之一.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存活的圈养华南虎不足百只.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南虎濒临灭绝的原因完全是由于人类的乱捕滥猎
B.对华南虎的圈养属于就地保护的一种形式
C.华南虎与东北虎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已成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D.保护包括南华虎在内的生物多样性,需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层次上保护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解答】解:A、华南虎濒临灭绝的原因完全是由于人类的乱捕滥猎和生活环境的破坏,A错误;
B、对华南虎的圈养属于迁地保护的一种形式,B错误;
C、华南虎与东北虎不存在生殖隔离,故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两个不同亚种,C错误;
D、保护包括南华虎在内的生物多样性,需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层次上保护,D正确.
故选:D.
28.下列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密度最大
B.草原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季节和年份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C.湿地生态系统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
D.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需要人工的不断维持和干预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群落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状态,但种群密度不一定保持最大;湿地生态系统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城市生态系统包括城市里的所有生物及其周围的环境.农田生态系统中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需要人工的不断维持和干预.草原生态系统受水分的影响,在不同的季节和年份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变化较大.
【解答】解:A、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而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一定最大,A错误;
B、草原生态系统受水分的影响,在不同的季节和年份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B正确;
C、湿地生态系统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C正确;
D、农田生态系统中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故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需要人工的不断维持和干预,D正确.
故选:A.
29.近年来,在江河湖泊中发生的“水华”是由于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而夏季的密度处于低谷,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春季末,藻类急剧减少是因为水体中营养物质急剧减少
B.复季温度过高,浮游植物光合酶活性下降
C.夏季水中溶解氧较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D.秋季早期,温度、光照适宜,营养丰富,藻类大量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营养物质是秋冬较多,光照变化不大,温度是春夏较高,浮游植物是春秋较多,说明“水华”是由于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水华、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解答】解:据图分析,浮游植物密度迅速升高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原因是春秋季的温度、光照适宜,营养丰富,藻类大量.
夏季的密度处于低谷,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春季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后,水体中营养物质急剧减少.
故选:D.
30.如图是某生态农庄能量流动模式图,①~⑥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农庄稳态的维持主要取决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与人无关
B.增大输入能量①可增加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以提高该系统输出的能量
C.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0%
D.C代表该农庄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有C构成一个种群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输入的能量,②为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④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⑤为食草动物的同化量,⑥为呼吸消耗量.
【解答】解:A、该生态农庄稳态的维持主要取决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量,与人的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A错误;
B、增大输入能量①可增加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因而能提高该系统输出的能量,B正确;
C、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0%,C错误;
D、C代表该农庄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但可以是不同种生物,所以所有C可构成多个种群,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图1为科研小组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图2为该小组探究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还是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得到某浓度生长素处理后的实验数据,需要测量每个葡萄茎段 处理前后 长度,并计算出生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多个葡萄茎段生长量的 平均值 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
(2)若选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作实验材料,要对其进行 去除顶芽 处理,目的是 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
(3)图1中的a、b、c三种浓度中,浓度最高的是 a ,判断依据是 NAA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通过a、b、c与空白对照相比,对葡萄茎段的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是b、c浓度,具有抑制作用的是a浓度,因此a的浓度最高 .
(4)由图2可知,生长素对正常南瓜茎生长有 两重性 作用;喷施生长素 不能 (填“能”或“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属于 激素不敏感型 突变体.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分析曲线图:a、b、c三种不同浓度的NAA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相比较,b、c浓度的侧芽生长速度比空白对照组快,即具有促进作用,a浓度的生长速度比空白对照组慢,即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可知,a浓度最高.
【解答】解:(1)为得到某浓度生长素处理后的实验数据,需要测量每个葡萄茎段处理前后长度,并计算出生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多个葡萄茎段生长量的平均值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
(2)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NAA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而顶芽能产生生长素,因此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实验时,要去除顶芽,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N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通过a、b、c与空白对照相比,对葡萄茎段的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是b、c浓度,具有抑制作用的是a浓度,因此a、b、c三种浓度中,NAA浓度最高的是a.
(4)图2生长素图象先上升后下降,说明生长素对正常南瓜茎生长有两重性,喷施生长素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说明激素对矮生南瓜的茎不起作用,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属于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
故答案为:(1)处理前后 平均值.
(2)去除顶芽 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a NAA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通过a、b、c与空白对照相比,对葡萄茎段的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是b、c浓度,具有抑制作用的是a浓度,因此a的浓度最高.
(4)两重性 不能 激素不敏感型
32.某山谷因泥石流而导致植被毁灭,若干年后在人为干预下,又恢复了盎然生机.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图甲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乙图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中a~d过程中该种群增长率在 bc 段最大.
(2)图1中d~e段变化表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我调节 能力,e点种群数量比d点 少 .种群密度最小的是 e 点,种群密度最大的是 d 点.
(3)图2中用于肉食动物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111 KJ.
(4)图2中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11.4% .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据图1分析,0?a段,λ=1,种群数量不变;a?d段λ>1,种群数量增加;d?e段λ<1,种群数量减少.
2、分析图2,终极消费者的能量16+5=21;肉食动物=21+272+90=383;草食动物=2265+720+272+90+21=3368.
【解答】解:(1)由曲线图1分析,曲线图中λ值是个变值,种群增长率在bc段最大.
(2)d~e段λ值先降后升,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变化,表明该生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以消除起始因素产生的影响.由d到e,λ值先降后升,但始终小于1,说明e点种群数量比d点减少.a?d段λ>1,种群数量增加,则d点种群数量最多;d?e段λ<1,种群数量减少,则e点种群数量最少.
(3)图2中用于肉食动物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分解,则能量21+90=111.
(4)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0%=11.4%.
故答案为:
(1)bc
(2)自我调节 少 e d
(3)111
(4)11.4%
33.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一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据图回答:
(1)该模型属于 数学 (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 负反馈 调节.
(2)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 N2 和 P2 .
(3)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 共同 进化逐步形成的,捕食者的存在对猎物也是有益的,因为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猎物中的 年老、病弱或年幼 的个体,同时往往捕食种群数量较 大 (填“大”或“小”)的猎物物种.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分析,该模型是用曲线表示构建的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在高时会调节其值降低,在低时会调节升高,反映了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捕食者K值为P2.
【解答】解:(1)图中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在减少,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会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增加而不增加;在N3~N4段,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猎物又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2)分析该模型,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阀值以下,猎物数量种数量就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阀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即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猎物数量即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3)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捕食者的存在对猎物也是有益的,因为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猎物中的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同时往往捕食种群数量较大的猎物物种.
故答案为:
(1)数学 负反馈
(2)N2 P2
(3)共同 年老、病弱或年幼 大
34.某一河流中有浮游植物a、b和浮游动物c、d四个优势种群,其中c、d均能以a、b为食,且d又可以以c为食.请回答:
(1)研究人员将a和b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的变化如A图和B图所示:
①a种群与b种群的关系是 竞争 .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a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C图,试在C图中画出b种群数量的变化.
(2)由a、b、c、d四种生物可组成 4 条食物链.
(3)若大量捕杀c使其数量减少,则在一定时间内会导致d的环境容纳量 增加 (增加、不变、下降).
(4)若河流周围的工厂少量排污后,河流仍能保持清澈,体现了河流生态系统具有 抵抗力 的稳定性.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由图A、B曲线变化趋势可看出: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被淘汰,故S1与S2之间的关系为竞争.S1与S2生存的适宜温度分别为Tl与T2,则在Tl、T2交替变化时,他们的种群数量为交叉起伏形式.
由题意可知,a、b为浮游植物,c、d为浮游动物,c、d均能以a、b为食,且d又可以以c为食,故a、b、c、d四种生物可组成a→d,b→d,a→c→d,b→c→d共4条食物链.
【解答】解:(1)①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A图中S1种群在竞争中获胜,B图中S2种群在竞争中获胜,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竞争.
②S1与S2生存的适宜温度分别为Tl与T2,则在Tl、T2交替变化时,他们的种群数量为交叉起伏形式.
即:
(2)由题意可知,c、d均能以a、b为食,且d又可以以c为食,故a、b、c、d四种生物可组成a→d,b→d,a→c→d,b→c→d共4条食物链.
(3)由于c、d为捕食和竞争关系,若大量捕杀c使其数量减少,则d可直接捕食a、b,使能量消耗减少,故在一定时间内会导致d的环境容纳量增加.
(4)若河流周围的工厂少量排污后,河流仍能保持清澈,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体现了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
(1)①竞争
②如图:
(2)4
(3)增加
(4)抵抗力
2019年6月3日
1pLtgSXl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1227272.html
相关阅读:2018年高二生物期末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