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知识点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学习指导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高考生物复习我们应该注重课本,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点弄懂弄透。在辅助一定的练习,这样才能让在高考上取得好成绩。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汇总。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考生物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1.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2. 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4. 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变异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5.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6. 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7. 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8. 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9. 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10.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 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细胞之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 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 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4. 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15. 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16. 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7. 呼吸作用的意义是:(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18.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是:对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

  19.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仅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20. DNA规则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1. DNA结构的特点是:稳定性——DNA两单链有氢键等作用力;多样性——DN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特异性——特定的DNA分子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22. 遗传信息:DNA(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遗传密码或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23. DNA复制的意义: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DNA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24. 基因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5. 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同的性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阶段。

  26.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心法则。

  27.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8. 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发生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DNA复制时。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

  29.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意义: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30. 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31. 性别决定: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32. 人工诱导多倍体最有效的方法: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3. 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特点: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育种过程:杂种F1 单倍体 纯合子。单倍体育种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5. 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36.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意义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局限: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的作用。

  37.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8.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39. 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虫、除杂草等。

  40.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作用是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解者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保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

  4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2. 能量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食物网形成原因:许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3.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习稳定性等方面。

  44.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5. 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它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

  46. 池塘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47. 一种生物灭绝可通过同一营养级其他生物来替代的方式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48. 生物的多样性由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意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

  49. 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植物体吸收后,会在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超过外界环境。随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

  50. 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51.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5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5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55.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56.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57.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58.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59.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注意其区别)

  60.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61.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62.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63.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64.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65. 演替的类型:①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66.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67.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68.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不可逆不循环,逐级递减。

  69.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70. 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与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植株。

  71.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繁、作物脱毒、制造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体细胞诱变育种等)、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人参细胞发酵罐生产人参皂苷)。

  72. 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基础)、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核移植、生产单克隆抗体等。

  73. 动物细胞培养时制备的细胞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要求培养瓶或培养皿的内表面光滑、无毒、易于贴附。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

  74. 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无菌、无毒的环境;营养条件;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环境(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维持培养液的pH,通常采用培养皿或松盖培养瓶,将其置于95%的空气加5%的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75. 动物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

  76. 哺乳动物核移植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核移植。

  77. 体细胞核移植的应用前景:转基因克隆动物可以促进优良畜群繁育;保护濒危物种;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医用蛋白;作为异种移植的供体;核移植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相应的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

  78. 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刺激)、化学方法(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

  79.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骨髓瘤细胞和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的B淋巴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才能生长,这种杂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对上述经选择性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进行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这样,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就可以提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了。

  80.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化学性质单一,并可以大量制备。

  81.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作为诊断试剂(在诊断的应用上具有准确、高效、快速、简易的优点。)、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制成“生物导弹”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在原位杀死癌细胞,这样既不损伤正常细胞,又减少了用药剂量。)

  82. 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1.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2. 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4. 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变异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5.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6. 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7. 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8. 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9. 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10.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 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细胞之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 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 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4. 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15. 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16. 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7. 呼吸作用的意义是:(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18.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是:对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

  19.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仅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20. DNA规则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1. DNA结构的特点是:稳定性——DNA两单链有氢键等作用力;多样性——DN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特异性——特定的DNA分子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22. 遗传信息:DNA(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遗传密码或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23. DNA复制的意义: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DNA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24. 基因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5. 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同的性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阶段。

  26.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心法则。

  27.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8. 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发生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DNA复制时。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

  29.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意义: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30. 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31. 性别决定: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32. 人工诱导多倍体最有效的方法: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3. 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特点: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育种过程:杂种F1 单倍体 纯合子。单倍体育种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5. 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36.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意义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局限: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的作用。

  37.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8.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39. 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虫、除杂草等。

  40.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作用是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解者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保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

  4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2. 能量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食物网形成原因:许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3.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习稳定性等方面。

  44.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5. 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它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

  46. 池塘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47. 一种生物灭绝可通过同一营养级其他生物来替代的方式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48. 生物的多样性由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意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

  49. 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植物体吸收后,会在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超过外界环境。随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

  50. 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51.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5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5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55.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56.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57.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58.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59.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注意其区别)

  60.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61.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62.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63.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64.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65. 演替的类型:①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66.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67.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68.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不可逆不循环,逐级递减。

  69.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70. 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与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植株。

  71.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繁、作物脱毒、制造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体细胞诱变育种等)、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人参细胞发酵罐生产人参皂苷)。

  72. 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基础)、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核移植、生产单克隆抗体等。

  73. 动物细胞培养时制备的细胞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要求培养瓶或培养皿的内表面光滑、无毒、易于贴附。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

  74. 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无菌、无毒的环境;营养条件;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环境(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维持培养液的pH,通常采用培养皿或松盖培养瓶,将其置于95%的空气加5%的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75. 动物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

  76. 哺乳动物核移植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核移植。

  77. 体细胞核移植的应用前景:转基因克隆动物可以促进优良畜群繁育;保护濒危物种;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医用蛋白;作为异种移植的供体;核移植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相应的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

  78. 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刺激)、化学方法(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

  79.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骨髓瘤细胞和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的B淋巴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才能生长,这种杂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对上述经选择性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进行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这样,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就可以提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了。

  80.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化学性质单一,并可以大量制备。

  81.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作为诊断试剂(在诊断的应用上具有准确、高效、快速、简易的优点。)、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制成“生物导弹”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在原位杀死癌细胞,这样既不损伤正常细胞,又减少了用药剂量。)

  82. 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上面为大家提供的高考生物知识点,包含了80个生物考试易考知识点,对大家的复习帮助作用很大,希望大家好好复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151029.html

相关阅读:高二历史知识复习:“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