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6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1、梭伦改革前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 )A.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B.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C.贵族与奴隶之间的矛盾 D.国王与平民之间的矛盾2、下列内容属于梭伦改革中的“解负令”措施的是( )①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 ②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 ③释放所有奴隶,给予其雅典公民权 ④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年收入150麦斗的平民,它可以 ( )①参加公民大会 ②当选“四百人会议”的成员 ③当选为陪审员 ④在战争中提供骑兵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4、在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对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起关键作用的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5、下列对梭伦改革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 B.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C.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 D.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6、公元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面临挑战,其主要威胁来自于( )A. 奴隶的反抗斗争 B. 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斗争 C. 工商业奴隶主的挑战 D. 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压力7、 梭伦改革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 A.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 B.废除债务奴隶制 C.禁止粮食出口 D.创立了“陶片放逐8、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A.社会经济的变化 B.统治方式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思想文化的变化9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了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10、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A.农耕经济 B.法家思想 C.中央集权 D.轻罪重罚11、《史记?商君列传》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12、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 ②宗旨是富国强兵 ③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 ④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领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3、 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14、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废除秦国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C.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D.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5、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16、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A.梭伦改革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17、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 ②迁都洛阳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8、6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推行均田制 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C.三长制得以实施 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19、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 ②与汉族通婚 ③迁都洛阳 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0、下列有关北魏民族融合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 B.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C.汉族学到了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 D.鲜卑族原有的文化消失21、北魏孝文帝决定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主要目的是( ) A.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改变野蛮的风俗习惯 D.促进各民族融22、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 A.辽、西夏经常进攻宋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23、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恶果有(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4、右图所示之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在北宋进行的改革是( )A.王安石变法 B.庆历新政 C.仁宗变革 D.军事改革25、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贵族特权,增加财政收入和保障农时的是( ) A.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青苗法26、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27、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是( )A.以整顿吏治为改革中心 B.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标C.都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 D.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变法人才28、王安石的强兵之法中,加强对人民群众控制的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29、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30、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重大改革,二者的共同点是( ) ①发展农业生产 ②实行富国强兵 ③选拔实用人才 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第二卷 (非选择题,共40分)(本大题40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6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那些因负债而押出土地变为“六一汉”的人……重新成为自己土地的主人……然而,“解负令”并不是平分土地,所以贵族阶级祖传的土地,亦即非因高利贷收进的抵押土地仍归贵族所有,贵族阶级的优越经济地位并没有受到摧毁性的打击。第二项重大改革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等之分……第一等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与第一等级同,唯不得任司库;第三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则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以和其他等级一样出庭担任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材料二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梭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消除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的主要措施。(分)(2)根据材料一、二,梭伦针对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4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有何借鉴意义?(分)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戳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请回答:(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分)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商君书?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21325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