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程集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二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第Ⅰ卷(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建筑特征人类建筑起源于木构,这已被中西方建筑考古所证实。中国建筑在黎明期就已经显示出了木构建筑特色。这一方面是适应了自然环境,利用天然资源的结果。中华文明发祥地地理环境的最大特点是黄土广泛分布,后来夯土技术发展,使得木质结构获得了稳固的基础。而且,中式建筑长期使用土木混合结构,造价低廉,取用便利。另一方面从实用性上来看,中式土木结构建筑解决了防水防朽的问题。中国先民亲近泥土源于古代的土地崇拜及“以农为生”观念。在原始生民的观念中,广袤大地为人们提供了维持生命的食物,人依赖大地生存,死后又回归大地,不断加深着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感。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间保持了同一的风格和结构,因为它是和儒家的伦理观念相一致的。中国哲学淡于宗教而浓于伦理的特点,表现在建筑观念上,是并不信奉形而上学的神灵,也没有宗教超越的观念,而是切切实实地注重现实,为现实人生提供一个居所。从建筑材料的质地上看,其他任何材料都不会像土木一样朴实无华,给人带来最大的温馨而使人倍感亲切。同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黄帝位在中央,中央属土,土居中央,上下四方便会秩序井然,代表了一种四平八稳、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可见土木构造在深层次上是中国伦理观念的体现。木构建筑有它自己固有的形象特征,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最具风姿的大屋顶那微微向上反翘的、甚为柔和美观的曲线的形成,便是古人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结合建筑的某些使用要求,长期改进后创造出来的。 屋顶反曲线的出现最早大约在汉代。到了宋代,我国建筑屋顶曲线发展到最成熟的阶段,一个屋顶上几乎找不到一条直线,有着很形象的向上腾起的动势。这种以曲线为美,追求动感的建筑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在我国传统美学中,动静交替、虚实相济等对比法占有较大比重,反曲向上的屋顶可以说是这一美学法则在建筑艺术中的主要表现。建筑是巨大的、静止的、向下压着地面的庞然大物,而反曲向上的大屋顶,四角起翘的屋角就赋予它很强的向上动感,也使实的建筑变得更为轻巧,两者相配合,就创造出一种亦动亦静、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这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心理是完全吻合的。而这种审美结构的获得,依赖于木质的承重结构。1.下列有关“中国建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建筑风格、结构一直没改变,原因之一是先民们“以农为主”的观念。B.中国建筑刚开始就是木构的建筑特色,这主要考虑的是防水、防朽的问题。C.中国建筑的木构特征来源于天然资源,这可以就地取材,使房屋造价低廉。D.中国建筑质地朴实无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屋顶的特征表现动感特征。2.下列关于中国建筑体现的“处世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的土木建筑,体现了现代人对土地依赖、对泥土的格外偏爱。B.中国建筑的木构与儒家的伦理观念一致,体现哲学家的伦理色彩。C.注重现实,不考虑宗教超越的观念体现在中国建筑上是木构建筑。D.中国建筑的本质特征是动静交替、虚实相济,吻合了传统的审美。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西方建筑起源是一样的,都起源于木构,这与人类初始时对虚实的追求有关。B.夯土技术的发展、成熟,是中国建筑的木构稳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C.对泥土的偏爱,使得中国建筑多选用木构特征,这体现出人们对土地的依赖。D.木构原因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土居中央,代表四平八稳的安定社会的特征。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节选自《晋书?隐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B.亦时相赡        赡:赡养老人C.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D.而畜素琴一张      畜:蓄养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  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非谢家之宝树 C.  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D.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6、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潜自幼就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B、陶潜笔下五柳先生的性情、行为及处境是他自己的写照。C、为了有隐居之资,陶潜先后担任了祭酒、参军、县令等职位。D、陶潜简慢自尊,因为不愿束带拜见都邮,隐居不仕,写下《归去来兮辞》。7、将下列从文言文阅读文段和课文中选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分)(2)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分)(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4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一落索蒋园和李朝奉舒?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醉来却不带花归,诮①不解看花意。试问此花明媚,将花谁比?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注〕①诮:简直,全然。8.词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春景?请简要说明。前人有云:“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本词作者赏花“却不带花归”,这样写有什么妙处?(4分)9.词的下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3)倚南窗以寄傲,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久在樊笼里, 。(陶渊明《归园田居》)(5)臣欲奉诏奔驰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6) ,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请君试问东流水李元洛人生天地之间,有大漂泊与小漂泊,而“漂泊”本来从水,小漂泊和水结下的更是不解之缘。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本来就如一叶浮萍。李白早就说过“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他将天地比喻为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的临时旅舍,实际上是指生命短暂的人,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有如一次漂泊,此为“大漂泊”。而“小漂泊”呢?今日之人一生尚且迁流升沉不定,何况是命运更难自己握在掌中的古人?去边塞征战,赴都会赶考,官宦迁徙,游贾四方,战争离乱,虽然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但众生仍然不免自觉或被迫四处漂泊。加之古代的交通与通讯原始落后,既无汽车的四轮或火车的千轮飞转,也无现代的超音速飞机一鸟绝云,出门在外靠的是李贺的“蹇驴”,顶多是李白的“五花马”,再不然就是张继的载满夜半钟声的“客船”。古代传说中虽然已有“顺风耳”“千里眼”的想像,但电报电传与可视电话电子邮件这些现代科技,古人远远无缘和现代人一起“有福同享”。本来就漂泊无定,加之音讯不通,后会不是有期而是难期,众生的乡愁与忧思就愈加绵长,而那种不知归宿无所凭依的悲凉与悲怆之感,也就愈加深重。漂泊的旅人,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他们最早的身影,在先是大发展后是大动乱的唐代,也不知诞生过多少羁旅行役的诗章,何况是开国一度繁荣后来又偏安江南的宋代?宋代写漂泊生涯的词,大多表现了中国人和中国诗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乡愁,那种偏于地理与亲情的对故乡的怀想。例如柳永,在宋词人之中,他是萍踪浪迹最多的一位,也是写乡愁最多的作者。他先世河东,后来南迁定居于崇安(今属福建),青年时期活动于汴京,复又浪游江南各地,便利淮岸楚乡。其中他回过福建故里,在《题中峰寺》诗中有“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之句,对故乡一往情深。他有一首《八声甘州》,苏轼极为欣赏,认为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远,归思难收。叹年来安徽省程集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264421.html

相关阅读: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六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