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A.人性本恶,仁义教化 B.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万物虚无,祸福相倚2.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A.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B.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明朝的五彩瓷,图案内容丰富,“画必有意,意必吉祥”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面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A.符合当时的国情 B.可以挽救民族危机C.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D.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孙中山说:“共和国家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平易地解释了要实行民权主义的思想 B.通俗地表明了要建立君主立宪的思想C.形象地描述了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 D.无奈地迎合了老百姓心中的帝王思想 1992年初,邓小平说谈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A.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B.成为中共十四大召开的理论先导C.宣告中国改革开放新格局开始形成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右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此图不能反映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B.“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D.“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18.《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一“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该诗所反映学术思想属于 A.道教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文章指出,《申报》在评论杨乃武案中秘密审理的做法时认为,“审断民案,应许众民入堂听讯,众疑既可释,而问堂又有制于公论”,“吾因此案不禁有感于西法也。西国之讯案有陪审之多人,有代审之状师,有听审之报馆,有看审之万民”。这表明,《申报》的主要关注点是A.迎合市民的猎奇口味B.推动中国司法近代化C.揭露杨乃武的冤情D.追求事件的真相‘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辜鸿鸣言论的主要目的是A.推进文学革命 B.提倡自由平等 C.弘扬传统文化 D.否定西方文化38.杜威访问中国时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方面的。同时,也很少见到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有些辨论本来可以用来维护已建立的秩序和现状的,却一点不被重视——事实上,闭口中不谈”。杜威评论的历史事件是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39.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学术思想 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 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40.“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A.五四运动爆发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41.“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C.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42.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43.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从1978年开始,中国一直本能地在隧道的黑暗中寻找方向,当时遇到的问题,无论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从现代西方经济学中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我们只能自己摸索。人们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于是静秋妈提前退休,让静秋顶职。回顾历史,此时期的教育方针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53题20分,54题20分,共40分。)材料三??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四——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材料 陈独秀在1917年1月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据材料说明洋务派对传统文化与西学关系的认识,并据材料说明其认识的局限性。(4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分)对材料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何看法?说明理由。(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材料二? ——梁启超《史叙论》,1901年材料三——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差别和“亡国”与“亡天下”之辩的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一观点的原因。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核心主张,并简要指出他是如何实践的?2015—2015学年度第53.(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2分)(1)差别:“亡国”指的是改朝换代,此处指的是明朝的灭亡,认为维护王朝是统治者的责任;(分)“亡天下”指的是整个民族国家的沦亡,此处指的是满清统治的建立,认为挽救民族沦亡是士大夫的责任;(分)否定王朝认同、强调文化认同,发挥了道统学说,有利于传承华夏文明;(2分)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分)(2)观点:主张确定“中国”为国名(如有学生写成“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的,同样给分)。(2分)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291739.html
相关阅读:安徽省合肥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