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高二级2015—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文科历史科试卷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满分70分。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1.“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这一学派是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B.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2.“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哪派思想家的主张?A.儒家B.法家C.道家D.兵家3.“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B.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C.孟子、荀子摒弃学术争端,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D.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5.明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马克?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①黄宗羲“工商皆本” ②陆九渊“心即理也”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7.“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梁启超说:“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可见桐城派在上A.提倡经世致用B.主张“知行合一”C.颠覆理学传统D.8.“(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A.商周B.春秋战国C.唐末宋初D.元末明初9.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反映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C.中外文化的交融性D.艺术形式的多样化10.“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日期矣。”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B.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C.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D.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11.以下有关绘画艺术特征的点评,与右图所示名画相符的是A.“造型写实”B.“境生象外画中诗” C.“捕捉光与色彩的变幻”D.“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12.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C.中国绘画注重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注重写实13.自明清以来,小说就在中国老百姓之中广为流传。康有为甚至认为,在那个时代,“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城市商品经济发展②市民阶层壮大③小说的世俗性④重农抑商观念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4.“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A.书法B.绘画C.戏剧D.杂技15.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B.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C.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D.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16.翻阅西方思想史,我们会发现“人文精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下列能反映宗教改革时代人文精神内涵的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C.“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D.“人因为自己的善行而得救”17.“西元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马丁?路德?金在萨克森选侯教堂张贴《有关赎罪券辩论之邀请》,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以上有关宗教改革的引文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即A.时间B.地点C.人物D.评价18.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和经验”主要是基于 A.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B.权威的判断与历史传统 C.自然科学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D.民族国家的意志与精神19.1804年春,贝多芬完成《英雄交响曲》并题写了“贝多芬献给波拿巴”的献词;当得知拿破仑称帝时,他将总谱写有献词的封面撕下,并在后来出版时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这一事实主要反映了贝多芬 A.注重不断提高音乐创作水平B.敢于正视并修正自己的错误C.具有反封建与争民主的精神D.具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思想20.“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属于A.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B.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C.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D.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21.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B.隐含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C.承载了北大人“肩负重任”的理想与追求D.反映了“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22.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原学名胡洪?,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原名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 A.崇尚西方思想文化 B.改名已趋向政治化 C.全盘否定本国文化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3.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最重要的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24.有学者曾提出中国近代史上存在“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与此“转石效应”相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5.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A.①②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26.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清的“纤巧”等。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 六朝“消瘦”、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宗法制、“百家争鸣”、 玄学盛行、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 佛教修行、理学盛行C.礼乐制、“百家争鸣”、 玄学盛行、“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 佛教修行、理学盛行27.“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抨激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是作者对哪本(篇)著作的自我评价?28.1964年10月2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由三千多人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其中第二场的主题是“星火燎原”。下列评论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舞蹈《秋收起义》见证了中共由城市到农村革命中心的转换过程B.歌曲《星星之火》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C.舞蹈《井冈山会师》的发生地是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歌舞《打土豪分田地》反映中国共广东省中山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308287.html
相关阅读: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Word版